Episodes
本期潜水员:于是 “一旦自诩为中产阶级的人们也得在普遍的脆弱状态下生活,情势就开始倒转。” 最近引入国内的新书《我们从未中产过》将中产阶级形容为一群在劳动与资本之间左右为难的人。他们是拥有一点小钱的打工人,忙于内卷,以至于无暇顾及和反抗共同受到的剥削。然而随着财产的价值不再稳定,未来的承诺开始坍塌,越来越多人从“中产陷阱”中惊醒,主动选择消费降级。逃离大城市996的职场生活,回到小地方躺平,成为了一种新的寄托。 究竟是什么让人想逃?又该逃向何处?今天的乡村,真能托起“向往的生活”吗?脱离了“打工人”的身份,我们就真的可以享受完全无所事事的生活吗? 本期自由潜水,跳岛主播于是找来两位“不曾中产过”的新人作家,一起聊聊消费降级时代的写作。 周慧辞职后来到黄金时代的深圳洞背村,和翻译家黄灿然做着邻居。一直以来在公众号记录生活的她,不久前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远子在黄冈长大,总在午夜梦回时重温高考数学的阴影。一路试图逃离“北上广”的他在小说里痛陈:“年轻人在城市和乡村都没有退路。” 在主播于是看来,周慧和远子用他们各自的笔调和生活共同记录着近年来迷雾一般蔓延的悲观心绪。为什么奋力一生“上岸...
Published 05/16/24
本期岛上主播:柏琳 抢男人、扯头花,影视剧中的女性似乎难逃“雌竞”剧本。近期大热的台剧《不够善良的我们》中,两位女主角也以"假想敌"的身份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挥之不去的影子。我们对女性友谊的想象是否过于狭隘?扔掉"雌竞"剧本,女性究竟可以因何而凝聚? 本期「独上阁楼」专栏,柏琳邀请了复旦中文系的张怡微。她们将以剧作《不够善良的我们》为起点,从女性与创作者的角度探寻女性友谊的本质,讨论现代女性面对"独立"议题时的困境与希望。 男欢女爱,蜚短流长,历史上的女性曾被圈禁在世俗的故事里,不被允许接近精神与灵魂。事业、家庭、情绪、欲望,追求独立的现代女性又在面临无数字眼与诘问。女性的生命状态只取决于情感状态吗?谈论情绪是女性的"作"在作祟吗?单身女性注定落入悲剧结局吗?但他人终究不是培育自我的沃土,找到自己才是一切的根基。现实或许布满荆棘,但我们总会握住彼此的双手,在名为"女性"的岛屿上共同孕育新的意义。 【本期嘉宾】 张怡微,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导师。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
Published 05/10/24
本期岛上主播:宝婷 “如果一切终将走向毁灭,那创造又有什么价值?过去了意味着什么?如同一切从的未发生,这两者又有什么不同?” 这是话剧版《浮士德》结尾魔鬼墨菲斯特的一段台词——这一版正在全国巡演中的《浮士德》由世界戏剧大师里马斯·图米纳斯担任戏剧构作,将歌德的万行诗剧长卷化为三小时的舞台享受。 本期跳岛FM,主播宝婷请来在饰演剧中魔鬼墨菲斯特一角的演员尹昉和哲学教授余明锋,一起走进这部“名著中的名著”,聊聊话剧《浮士德》(2023版)的戏内戏外。 今天的世界离歌德已然很远,但浮士德博士与魔鬼的交易仍旧是从未过时的现代性寓言:人的欲望是什么,打开人欲望之壑,我们能不能得到满足? 让我们一起跟随浮士德和墨菲斯特的游历,走出书斋,从小世界走向大世界,在这部“宇宙大戏”中寻找经典“浮士德式”疑问的解:“若赢了整个世界却赔上了灵魂,又有何益处呢?” 【本期嘉宾】 尹昉,演员、舞蹈艺术家,代表作电影《红海行动》《一点就到家》《温柔壳》等,电视剧《新世界》《天下长河》等,话剧《浮士德》等,编舞作品《熵》等。 余明锋,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
Published 05/07/24
“要是我死了,你就吃了我,当作我在人世间做的最后的施舍。” 这是电影《雪豹》中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仿佛阴郁的预言,去年五月,这部作品的导演万玛才旦猝然离世。这位从文学系转行的电影人有着很多头衔:“藏地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中国百年影史藏族母语电影的开创者......而用万玛才旦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写小说、拍电影,讲故事的人。 ...
Published 04/25/24
眺望当下的世界,伊以两国乱局再启,俄乌之间战火未熄,地区之间的高墙正在重新矗立,当分裂成为一种常态,边界是否仍有消融的可能? 身为写作者的柏琳,用新作《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给出了自己的回应。本期「独上阁楼」,她将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罗新教授一起,从这部作品出发重新审视巴尔干地区及其背后世界性的分裂问题,并且讨论如何通过非虚构写作探寻观念的边界,找到指向未来的答案。 事实上,20年前解体的南斯拉夫,早已消失在了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在当下的语境里谈论巴尔干地区,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历史的猎猎回音里,当下的写作者可以给出哪些新的答案?边界的诱惑既是外部世界对城内人的致命吸引,也是筑城者对构建壁垒的强烈欲望,而当我们书写边界,便是从底部扣问高墙存在的原因。罗新教授对历史写作的认知也提示着我们,没有人有权垄断历史,非虚构写作本身便是一种观念的反叛。只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仍需警惕书写的边界,在宏大的观念与具体的个人之间找到执笔的平衡。 【本期嘉宾】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著有《漫长的余生》《从大都到上都》《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等。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
Published 04/18/24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自从伯格曼以《婚姻场景》为家庭情感剧写下原点,大银幕小荧幕上的婚姻故事就似乎再没有脱离背叛、指认、怨怼和彼此折磨的晦暗主题。 乍看之下,去年的戛纳金棕榈奖获奖影片《坠落的审判》也是这样一部有情人终成怨偶的悲剧,然而,法国女导演茹斯汀·特里耶想让观众看到的远不止失衡的亲密关系。 2024 年,中法建交 60 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 「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 特别企划。系列第三期,我们请到了曾在《坠落的审判》中国首映礼上担任翻译的电影学博士...
Published 04/11/24
即将到来的4月4日,是玛格丽特·杜拉斯110周年诞辰。隔了一个世纪的距离,这位传奇女作家却好像永远不会过时。 2024 年,中法建交 60 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Published 03/28/24
作为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拒绝每一个既定标签。他深谙后殖民理论,却从不迎合西方对殖民叙事的刻板期待;他书写故乡,却不断质疑着迁徙年代我们对家园的想象;出乎所有人意料获得诺奖,却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笔耕不缀,丝毫不受“诅咒”的影响,甚至刚刚写完了一本书。 2024年3月,古尔纳受邀来到中国。本期节目,跳岛将呈现古尔纳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与著名中国作家、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的对谈。 在古尔纳获得诺奖之前,鲜有中国读者听过他的名字,而被问及对中国文学有何印象时,他则坦言“在英国书店庞杂的翻译门类里找到来自中国的文本并不容易”。某种程度上,这次对谈也是两个生生不息的写作传统在“世界文学”版图边缘的一次相遇和对视。 时至今日,当背井离乡成为无数人共享的命运,文学对离散者和异乡人的书写更应该回归他们的复杂世界。一片跨越海洋的碎瓷曾将两个如此不同的文明牵系一处,阅读和写作也会让我们涉足地球另一端、被历史放逐的人生。 📌特别说明:本场对谈以中英双语进行,针对古尔纳的音轨我们为岛民们准备了中文配音版和英文原声版两个版本,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点击下方对应...
Published 03/21/24
当“丧”成为一种文化,“Emo”成为一种风格,“发疯文学”成为年轻人的解药,精神问题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成为一种社会状况。本期【私人阅读史】,主播方岩邀来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张青。在工作中每天阅读“人”的张医生,也在书影世界里时刻转换医者和学者的视角,反思技术与伦理的边界。 精神症候,也从来不只是纯粹的病理问题,文学影视里反复描绘戏剧化的“失常”,哲学家们不断追问“存在”、解构“疯癫”——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会有《心灵捕手》里罗宾·威廉姆斯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咆哮着喊出大段人生金句吗?走进精神病院,还会有人会像《飞跃疯人院》中的麦克墨菲一样被套上电击仪器,实施“脑前额叶切割术”吗? 在那本被封为精神科医生必读却少有人能真正读懂的《普通精神病理学》里,我们仍能读到雅斯贝尔斯的忠告:“回到体验本身”,关照具体、真实又复杂的人。 【本期嘉宾】...
Published 03/14/24
“我相信,等我们再活上一个世纪……等我们每个人每年都有了五百英镑和自己的房间;等我们习惯于自由无畏地写出心中真实的想法;等我们稍稍逃出了那间共享的起居室……” 这是1928年伍尔夫向剑桥大学的女学生们发表的演讲。距离伍尔夫的“百年之约”还有五年的时间,本期节目,主播肖一之请来了两位老朋友,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许小凡和编辑顾真,以新书《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中文版上市为契机,重新回顾这位女作家的生命轨迹,思考她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 生前和身后,弗吉尼亚·伍尔夫都难以逃脱被符号化的宿命:她是性侵的受害者,是家学深厚的贵妇人,是神经质的现代小说家——是的,她时常生病,但别再说她歇斯底里。受惠于诸多女性文学先辈的她,又成为了后来者难以逾越的高峰和批评的箭靶。 一种纯属于女性的美学是可能的吗?文学究竟要追求怎样的真实?她并未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而只是用潜在的可能性鼓励所有人都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在这个为纪念女性的斗争和成就而设的节日里,跳岛衷心祝愿每一位朋友都能够不被性别和庸常的社会习俗框定,自由地成为未知的自己。也欢迎大家关注跳岛本轮春季招聘,跟我们一起拓展岛屿和生活的边界...
Published 03/07/24
春节档刚刚过去,由贾玲导演、讲述女拳手脱胎换骨故事的《热辣滚烫》斩获超30亿票房,成了最大赢家。 本期「乒乓台」特别番外节目,竞菲和于是邀来了一位曾在现实生活里经历过“热辣滚烫”的女拳手Daisy。同样曾遭受过体重歧视的她,通过拳击逐渐找到了生活的节奏。等到那个被婚姻磨损的女孩终于再次神采奕奕,朋友夸她太“励志”,她却说,这不是励志,是“恢复出厂设置”。 作为亲历者,Daisy如何看待《热辣滚烫》的诸多本地化处理?台上台下,女拳手的现实处境如何?抛开减肥励志等等噱头,《热辣滚烫》又为何让我们感动呢? 从《洛奇》到《百元之恋》,盘点一圈影史经典拳击片,我们发现每个故事总在借题发挥讲人生。或许正是因为生活的暴力没有规则可言,我们才会被拳台上的搏击吸引:至少在这里,你不用对空气挥拳。即便被打败,也总有下一局重新开始的机会。体育电影能教会我们睁眼面对恐惧的勇气吗?要如何打出K.O关键一拳,为自己赢得“看心情”的权利? 【本局对打选手】 Daisy,TacoTaco主理人,拳击爱好者。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
Published 02/29/24
“许多女性主义者认为,作为一个固有的女性领域的家已经衰落,而作为一种伦理、一种情感、一种审美和一种公共领域的家则得到了平反。” 春节假期结束,回完老家,跳岛编辑部的几位都对《阿尔戈》里的这段话有了新的体悟。漂泊在大城市、未能置业的我们,如何在春晚小品式的标准家庭图景之外,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本期「自由潜水」闲聊专栏,何润哲和广岛乱再次拉上运营编辑黄鱼和老朋友文化记者栗子,一起聊聊我们对“家”的想象。 去年年底,厌倦了和房东斗智斗勇的栗子开始尝试“沙发客”的生活方式。仔细审视了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她发现一个20寸的行李箱就能装下必要的生存物资。没有一个固定的家是怎样的体验?孤独的城市里,无产者们可以想象一个公共而非私人的、流动而非资产的家吗? 家是我们在血肉和衣物之外的第三层皮肤,如果它只能通过租赁或购买来得到确认,那么居无定所的我们是否仍然赤裸?当预制菜熄灭了炉灶的明火,宜家统一了地球两端的锅碗瓢盆,我们要到哪里寻找不可复制的生活?当家的商品化越发不可阻挡,或许我们更应该重新思考家务的意义:营造一个家,终究需要双手的温度。 【本期潜水成员】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
Published 02/22/24
【导语】 本期主播:包慧怡、姜林静、陈杰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Published 02/01/24
本期岛上主播:于是 很多通过简体中文认识村上春树的读者都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台湾译者赖明珠的译本才是最好的中译本。”作为将村上春树推介至中国台湾的第一人,赖明珠认为翻译应当“如同无色透明的白开水,将不同咖啡的原味表现出来”。在很多人看来,她的语言活泼灵动,能够贴切地传达人物性格。 而在大陆地区,自1989年《挪威的森林》中文版面世以来,是林少华辞藻优美的译文陪伴了一代代年轻人走过或颓丧或浪漫的青春时代。一直以来,有关村上春树两套中文译本的评议绵延不绝,最近,“赖译本”村上终于在大陆地区出版发售,我们也得以不再雾里看花。本期节目,主播于是邀来两位日语译者夏殷和海带岛,从选词句式到性别意识,对“林译本”和“赖译本”展开了一次细致的比对。 赖明珠的翻译果真更忠实于日文原著吗?不同的翻译策略折射出了怎样不同的村上世界?选择译本的时候,译者的文笔有多重要?身为读者,当我们比较译本时,我们到底在比较什么?又在追求什么?自己也是资深译者的村上春树,对于翻译和创作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本期嘉宾】 海带岛,日语译者,图书编辑,电影媒体撰稿人。译有《邂逅》《氛围驾驶员》等。 夏殷,日本大阪大学近现...
Published 01/25/24
前不久,跳岛FM的几位主播一起去看了场音乐剧:来自伦敦西区,大名鼎鼎的《玛蒂尔达》。虽然早就知道这个经典儿童故事肯定少不了小观众,真的走进剧场,看到四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的小朋友时,几个人还是悬起了一颗心。好在,随着大幕拉开音乐响起,大孩子小孩子们齐齐进入了剧情,一个个笑到前仰后合,想象中的喧扰和吵闹并未发生。 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看到小孩子就会紧张?回程的地铁上,一边审视这不自觉的微妙厌童情绪,一边回想起刚刚舞台上校长把“熊孩子”当铅球抡的惊悚画面,肖一之和广岛乱决定拉上从事儿童戏剧教育的朋友耽于,来聊一聊《玛蒂尔达》的原著作者,一位塑造过无数“讨厌小孩”的非典型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 你或许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你大概率刷到过改编自达尔作品的院线新片《旺卡》,看过其前传《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著名导演韦斯·安德森也是他的粉丝,把《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拍出来还不过瘾,去年直接改编出4集“有声书”……这些捕获无数人的奇思妙想背后,是怎样的精彩人生?他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写淘气小孩和他们的“熊家长”?同样的故事,为什么小时候看了开心尖叫,长大后却直接“大型崩溃现场”?终于成为了大人,...
Published 01/18/24
“我讨厌当个刺儿头,”汉娜·阿伦特曾说,“但恐怕我确实是个刺儿头。”因为“平庸之恶”,她的名字为无数人所熟知,却少有人了解求真的勇气曾为她招来过多少攻讦。 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将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王炎教授一起,走近“邪恶女人”阿伦特的思想世界。 在王炎看来,阿伦特可能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位思想家。她的作品矛盾重重,一方面背靠深厚的古典哲学传统,又无时无刻不在与传统背离:她如何继承了老师海德格尔的理论,又为何与他分道扬镳?作为纳粹反犹政策的受害者,亲历过集中营的她为何被犹太世界指为“叛徒”?晚年的她对“沉思”的批判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当“爱”已经成为一个过于宽泛的词语时,她又为何会说“我从未爱过任何民族或集体,我只爱人”? 在这个已经被冷战、核威胁和人工智能技术彻底重塑的时代,我们愈加迫切地阅读这位曾从至暗时刻幸存的思想家,渴望得到解答。不过,她一定会反对我们以她的作品来类比今日世界的种种危机。正如她以生命向我们展示的那样,思考绝非少数人的特权,我们只需成为“我们所是”。毕竟,照亮黑暗时代的不是象牙塔内的理论火炬,而是无数不愿随波逐流之人的莹莹微光。 【本期嘉宾...
Published 01/11/24
本期岛上主播:何润哲 2023年的最后一天,美国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电影在粉丝们的翘首企盼中终于登陆内地院线。去年,这场“时代巡回演唱会”(The Eras...
Published 01/04/24
2023年的进度条即将见底,各大平台的“年度总结”开始井喷。关键词层出不穷,个体的生存状态却无法再被语言锚定。在“电子榨菜”霸榜精神食谱、“文化体力和财力”通通告急的时代,阅读似乎不再是安慰剂,而成了焦虑源。 本期「自由潜水」特别版年度阅读盘点,跳岛的常驻主播于是、肖一之、钟娜、何润哲和广岛乱在回顾一年来的阅读与生活时,不约而同地发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正在努力“康复”中:说好要拥抱不确定性的肖师傅还没扶起前年的flag;去年在读“如何形成良好习惯”的钟娜今年开始研究“怎么把握时间”;于是的阅读计划随出版计划一同顺延;结束了fuji...
Published 12/28/23
本期节目的诞生,得益于一场未能如期举办的线下活动。感谢这次阴差阳错,让这场连接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大陆,从深夜聊到清晨的长谈以播客的形式转录下来,在跳岛封存了2023年最坦诚也最动人的几个时刻。 一起聊天的钟娜、颜歌、何雨珈共享很多标签:她们都是四川人,成长于小镇,并在离开故乡后,分别经历了从方言到普通话再到英语的几番穿梭,直到那个年少的四川话人格和有关家乡的回忆一同被层层包裹起来,成了不敢轻易碰触,一碰就要泪流成河的洋葱心。这次的聊天也理所当然地从四川的小镇“平乐县”启程,向着远方的“elsewhere”漫游。 她们聊到自己为何总在迁徙,聊到为何父母的期待总是与我们的轨迹错位,也聊到一个出走了的女性,要怎样在两套语言系统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十年前,面对着城乡结合部街边火腿肠要“走向世界”的豪言壮语,颜歌写道:“可是我哪里都不想去”。而在钟娜眼里,小镇的“普罗旺斯小广场”象征着对世界最朴素赤诚的向往。虽然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附近”,雨珈仍然会羡慕那些生在了自己最钟爱之地的幸运儿——但那终究不可能是她们的状态。...
Published 12/21/23
本期岛上主播:宝婷 我们的时代,用“emo”概括微妙心情,以MBTI界定差异个性,用“情绪价值”衡量吸引力,拿“situationship”代指一段看情况的关系。****越来越多关于情感的语汇被创造出来,可是,每每情动于中,语言却总显得贫瘠苍白,让人陷入言不由衷的尴尬境地。 有意无意地回避个体间深度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当代人普遍“爱无能”,还是由于情感本身就常常落入失语的境地? 本期跳岛,主播宝婷请来了两位分别来自文学和人类学领域的嘉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金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宋红娟。从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情感转向”说起,在书页间,在田野中,共同探微情感与情动,凝望那些难以名状的心绪。** 情为何物,情感与情动之别何在?情感,究竟是身体的自然反应,还是语言与文化的产物?亦或是二者的复杂交织?负面情感的书写实践,如何能帮助我们完成治愈的功能?要如何打破习以为常的话语,重新建立自我与他者的联系,寻觅契合自己的小宇宙? 【本期嘉宾】 金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博导,著有Pluralist...
Published 12/14/23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最近,一个挂在热搜上的新名词“文化体力”为王小波的这段慨叹给出了更为具体的阐释:所谓文化体力不足,指的是没有精力参与较为深度的文化艺术活动。一个个曾经的文艺青年,上班“受锤”几年之后恍然发现,自己看独立电影想睡,读大部头犯困,想去看展嫌挤,想去看剧嫌贵……“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不知不觉间,文化体力值就见了底,连带对文艺与远方的美好向往,也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褪为淡淡的倦怠。 本期「自由潜水」闲聊专栏,何润哲、广岛乱拉上久居幕后的运营编辑黄鱼和身为文化记者的朋友栗子,从最近因二创而翻红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聊起,评估了彼此的文化体力值。像片中男主角麦那样,从塞尔达降级到消消乐,曾经翻墙都要看的演出,今天也悻悻然提不起兴趣,当真单纯是因为老了吗?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为何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正在听跳岛的你,文化体力如何? 【本期潜水成员】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广岛乱,跳岛FM策...
Published 12/07/23
“你再怎么写,也写不到美国的主流社会里。” 二十多年前,赴美攻读免疫学博士的李翊云放弃科研,转而投身英文写作的时候,一位老同学曾出于好意这样告诫她。 二十年后的今天,坐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里,面对着已经出版过五部英文长篇小说,三部短篇集,一部散文集,获得过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多个重要奖项,正在向英语母语者教授创意写作的李翊云,这句预言很难不听上去像个笑话。 不过,李翊云的写作史远非一目了然的成功学剧本,正如她笔下的人物,总爱挑战和改写陈词滥调:市面上流行讨喜的女性角色,她偏偏最看不上;主流期待会“折腾”,有主动性(agency)的人物,她却为被动辩护,认为“犹豫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她书写被科技巨头占据之前的加州,并以外乡人独有的清明指出,纽约就是个大农村,所谓的“都市”值得商榷,尽管她的中国同行会说:“国内已经没人这么写了,乡土文学已经过时了。”...
Published 11/30/23
十月以来,世界再一次为无解的巴以冲突而揪心,却鲜有人再提及那位二十年前离开了我们的“恐怖分子教授”——爱德华·萨义德。他是巴勒斯坦利益的捍卫者,出入纽约的知识分子圈,却没能彻底扎根于任何一种文化,终身在流亡中寻觅自由;他与萨特交往甚密,又看不惯晚年被捧杀的他;喜欢加缪,但不留情面地批评《局外人》里的帝国主义视角;欣赏德里达,后来又指责他缺乏历史感……这位“刺头”似乎看谁都不顺眼,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愤怒且温暖、不自洽却很诚实的批评精神,绝不会从人格上诋毁他的朋友或敌人,并且在批评对方的过程中,也不断审视自己。 知识分子的友谊是怎样的?互不认同却尊重彼此,这样的友情是可能的吗?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请来了被她戏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好友、单读主编吴琦。节目刚开始,吴琦就对柏琳的“抹黑”提出了抗议——当然,这只不过是两位老友之间的小小玩笑。也正如他所说,这些玩笑与萨义德存在着某种遥远的关系。越发紧缩的世界里,大国的政治游戏早已将昔日的思想挤到边缘——这或许是萨义德极力捍卫的世界对他的报复。但那有什么关系?萨义德早就明白自己投身的事业是无望的,只是他坚持怀抱希望而已。 知识分子有什...
Published 11/23/23
“你好,请多关照,我是户川纯。” 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她捧着一盒烧肉饭外卖,转身问好。 她是户川纯,原本想成为国民女演员,却一不小心变成日本新浪潮朋克教母——富坚义博赞她为偶像,蜷川幸雄在葬礼上播她的歌,今敏以她的“七变舞”为灵感拍出《千年女优》......她是太多人的缪斯,是活跃在地下和主流的传奇,是身着洛丽塔歌唱的啼血杜鹃。 这样的她,在某个深秋的夜晚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却显得像一位邻家姐姐:她会害羞,会聊着聊着突然表演欲爆棚。声音钝钝,却有慑人心魄的魔力。10月27日,户川纯上海专场开演的前一天,跳岛主播广岛乱对户川纯进行了一次专访,联系她去年引进国内的随笔集《邂逅》,聊了聊年龄、月经、男尊女卑、朋克精神、欲望和人生。 面对年轻一代的热情,她笑说自己“已经是老太婆的年纪”。但户川纯身上似乎从未有过“时间感”。在“男人用脑子思考,女人用子宫思考”的“古旧时代”,她大声歌唱痛经。她怕虫,却被昆虫的生存本能吸引。因为充满了要活下去的欲望,因为贪心,所以努力,所以表达。 “月光冻结的白色森林里”,她是虫之女;“准备好歇斯底里”,她是玉姬公主;“把稀释了生命力的理性的面纱摘下”,...
Published 11/16/23
近日,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在北京揭晓,青年作家杨知寒凭借作品《一团坚冰》摘得首奖。本期节目,跳岛主播筱狸请来评审团之一的唐诺上岛,与我们分享他对于大陆青年写作的观察和他对于年纪的思考。 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在成立之初便确立了评委每届换新,参评后五年之后才能返场的规定。唐诺曾在2018年参加首届评审,今年重归,是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返场的评委。五年间世情变幻,时光推舟向前。在唐诺看来,相较于暴露某些显性的改变——毕竟小说的写作并不总是紧跟时事,回望的意义更加在于,那是一种远方的眼光,让我们得以对抗对习以为常的遗忘,并重新界定特殊与普遍。 回望也是唐诺在新书《求剑》中所选择的姿态。逐渐步入暮年的他,把“年纪”这个视角加入每天的阅读和书写中,用老年的眼光回看熟悉的书和熟悉的世界。时间之于个体,是年纪无可奈何地增长,而之于世界,则是万物日新月异地向前。阅读如刻舟求剑,年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们用它来找掉落时间大河里的某物。借用唐诺在节目中的话,毕竟,“在文学里头你不谈这个,最终你谈什么呢?” 【本期嘉宾】 唐诺,作家、读书人。近年专事写作,著有《求剑》《声誉》《阅读的故事》《文字的...
Published 1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