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本期介绍】 近年来,社交媒体上刮起了一阵阵以“中产”为命题对象的造词运动。从生活方式上的“Citywalk”、“老钱风”,到直戳阶层焦虑的“中产防坠落指南”、“中产消亡史”等等,中产的喜怒哀乐似乎覆盖了我们的许多议程,但究竟什么是中产,又很难说清。 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7月,在中国,25-40岁之间、身处三线及以上城市、线上消费能力1,000元及以上、线上消费意愿为中、高的新中产人群规模已经达到2.45亿。 然而,人们对于中产的定义无法像数据这般明确。你一定经历过这样的场景:看上去像“中产”的朋友,总会先否认自己是中产。这个词所蕴含的模糊性与流动性,恰恰映射了中间状态的转瞬即逝: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有所维持。 什么是中产?不同国情下的中产又有何分别?中国人对于“中产”概念的日常使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其意涵又有哪些变化?以中产为根基的橄榄型社会想象,是美好的愿景,还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泡影? 带着这些问题,本期「问题青年」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黄剑波教授,以最新出版的《我们从未中产过》一书为契机,一起对“中产”追根溯源。 【本期问题青年】 黄...
Published 04/15/24
Published 04/15/24
我们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法学院教授翟志勇,聊了聊普通人对法律的“偏见”,以及在对法治建设普遍失望的时候,又该如何看待法律的作用与意义? 【本期介绍】 过去几年,许多人开始恶补法律知识。而法学学者翟志勇在「看理想」上对于热点的剖析,不时能帮助我们从法律层面梳理思路。在《有必要谈谈的问题》一文中,他分析了电影《第二十条》对真实事件的改编,特别是其中对律师的削弱和检察官的强化,一部讲述法治进程的电影,就这么有意无意地回到了老百姓对于“青天大老爷”(人治)的期盼。 电影拧巴的地方,恰恰也投射了公众对于法律矛盾的认知:一方面渴望法治,另一方面又对法律感到陌生、恐惧与失望。人们总在法律是“正义的化身”和“复杂的黑箱”这两极间摇摆,那么真实世界中的法律是什么样的? 从这种矛盾的“法治观”出发,「问题青年」和翟志勇聊了聊。我们如何从“立法者”的视角来理解“立法”的逻辑和其有限性?在法治建设有待完善的进程中,个体又该如何运用有限的法律来保护自己? 【本期问题青年】 翟志勇,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法学院教授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2:34 ...
Published 03/14/24
【本期介绍】 每隔一段时间,大学生就成为社会忧心忡忡关注的对象。近来,从“开学不久儿童精神科爆满”,到“大学成了鸡娃副作用的疗愈所”,媒体为“长不大的大学生”建立了一套看似完整的叙事——因为一路被当作考试专业户“鸡”上来,没有生活,父母不放手,因此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在重大决策上依赖父母、像高中生似的应试学习状态,大学生的晚熟,仿佛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这些舆论对于大学生们来说,有些人一笑置之,有些人愤愤不平,大部分人或许浑然不觉。 然而1月14日,一篇名为《集体写作|我们对大学失望的瞬间》的推文对上述舆论做出了回应。自称“被大学吞噬的孩子们”写到,“这些让上位者们非常吃惊的大学生的堕落,无非是萦绕在我们日常生活每一分秒的、对整个学校教育的失望”。 这期播客中,我们邀请了三位同学来聊聊 TA 们在大学的经历和对大学的看法,希望在“鸡娃创伤后遗症患者”的笼统印象之外,更为具体地看到今天的大学生,TA 们的面貌,TA 们的渴望与疼痛。大学是打开人生可能性的前站,还是削足适履融入社会前的预演场?对大学充满失望的同学们,应该如何应对大学? 【本期问题青年】 皮卡丘 |...
Published 02/06/24
【本期介绍】 年初,某名嘴在节目上问出“如何解决老百姓有钱不敢花”引发了许多争议。而在各大调研机构与媒体推出的2023年消费者年度报告中,精细化和性别比也成了高频出现的关键词。人人都在谈论消费降级,这背后既关乎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也有对过去经济泡沫的反思。 与此同时,2023年也是各品牌方乃至城市文旅局大打营销战的一年,从Citywalk到淄博烧烤,从“老钱风”到“南方小土豆”,2023年的舆论场虽然逼仄,却又涌现出一股股造词运动,而这些营销策旅的变化,也折射出了更多的焦虑与隐忧。 无论是宏观的数据还是普遍的感知,水温同此凉热。但另一方面,消费降级对于个体而言也是一个过于笼统的概述,就像媒体上的流行词汇,也未必能反映生活真实的张力。因此,在这期「问题青年」播客中,我想回归青年志的老本行,和公司里几位资深的咨询顾问聊一聊,从她们接触到的品牌方与消费者来看,年轻人的消费观在2023年发生了哪些变化?品牌方真的做好准备来面对这些变化了吗? 人们常说,潮水退却才知道谁在裸泳,但问题是,裸泳的人在退潮前知道吗? 【本期问题青年】 Helen,全面调整消费观的伪中产 小有耳,2024消费态度...
Published 02/02/24
我们和精神科医师徐凯文、三联中读编辑王卉,聊了聊为什么人们称赞“情绪稳定”,但总免不了发疯? 【本期介绍】 你最近精神状态还稳定吗? 2022年,“发疯”是校园封闭时期大学生的操场爬行和网络上流行的“发疯文学”,2023年,发疯成为了能够用来解决问题的生存技能,面对父母在微信里穷追不舍的催生,直接一本正经地使用生殖专业术语进行严肃学术讨论,对方知难而退;马路上遇到搭讪时信口开河地胡说八道,让对方避之不及;在重男轻女的家庭说教中,干脆改口管爸爸叫叔叔,反正自己终究也是外姓人也就没必要认这个爹了.........
Published 01/25/24
我们和社会学教授朱伟珏、时尚专栏作家林剑聊了聊时尚与阶级、全球化、及身份文化的关系。 【本期介绍】 围绕时尚从来不缺社会热点。性别议题引起穿衣自由的大讨论,亚裔高级脸与东方主义的凝视在国际舞台上频频生出争议,如今色彩明艳的多巴胺与美拉德穿搭抢占街头,似乎仍隐含着人们对于凝固着的社会情绪的宣泄...... 可以说时尚自诞生起,便是社会学的绝佳样本。 《Pradasphere II》展览近日于START星美术馆启动。此次展览追溯了Prada 1913年创始至今的历程,提出以另类方式思索奢侈品:奢侈品是时尚与生活的交集,从中与历史、艺术、运动、建筑和音乐形成共鸣。这一次展览是对于Prada百年历史的回顾,其中能看到时尚与社会变迁的相互作用。具体到Prada传奇掌门人,一位政治学女博士Miuccia Prada,也有许多故事可说。 问题青年播客借这次展览的契机,想谈一谈时尚与社会。时尚与阶级,与全球化以及与如今破碎化的身份文化中的自我表达都有哪些关系?。时尚的百年历史背后,有哪些思想与文化的变迁? 本期播客由「问题青年」播客和 Prada 联合策划。 对《Pradasphere...
Published 12/22/23
我们和作家杨照,从太宰治和芥川龙之介出发,聊了聊主流与边缘、好死与赖活,以及个体和时代周旋的方法。 【本期介绍】 前不久,作家杨照的新书《我与世界挣扎久:杨照谈日本文学名家十讲)(上辑·5册)由中信出版·春潮Nov+推出。在上辑中,杨照解读了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和川端康成。他们一方面是文学大家,一方面又是各自时代里掉队的人。 历史学出身的杨照,不可避免将历史视角融入其中,他相信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需要了解作者及其时代:由于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共同体,需要应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因此,阅读敏感的文学家们应对各自时代的方法和结果,也能帮助我们探索不同的人生可能性。更何况,现代文学创作往往源自作者与社会的格格不入、纠结乃至挣扎,这在20世纪的日本小说家身上尤为明显。 正是因为他们率先察觉到自己的掉队,创作才得以发生。而今天的人们,也比任何时候都要更为担心自己的掉队,迷茫和不安扰攘着每一个权衡着安全感和可能性的人。 从文学出发,问题青年和杨照了聊太宰治的“丧”,为什么大家突然就不想做人了?秉持“好死不如赖活”的生命观,可以理解自杀背后更深刻的含义吗?以及在主流随时可能...
Published 12/17/23
我们和失智症/认知症的设计工作者/科普博主邵明珊探讨了疾病、照护与亲子关系。 【本期介绍】 失智症(又称痴呆综合症、认知症)和阿尔茨海默病(失智症的其中一个类型)时常伴随着名人患病的新闻进入大众视野,被短暂讨论。然而,我们对失智症的了解始终过于笼统,甚至带有偏见。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知晓与需求现状调查报告》(2022)显示,因自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无法集中而主动去医院就诊的比例只有12.9%。目前人类无法根治失智症,但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并规范干预,可以延缓病程发展的。在轻度认知障碍阶段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甚至可以防止发展为认知症。大众对于失智症的理解过于片面和模糊,是患者错过黄金干预期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失智症患者的表达常常不被认真聆听和严肃对待。《想带你看看失智症病人的世界》一书中,作者筧裕介...
Published 12/09/23
我们和青年学者张笑宇,从「产缘政治」的视角出发,聊了聊当下频发的国际冲突 【本期介绍】 过去几年,我们都深切感到,世界变得摇摇欲坠。从俄乌战争到巴以冲突,炮火不仅在时刻威胁着当地平民的生命,在各产业彼此深度嵌套的时代,也不经意间影响着远方的我们。 无论《技术与文明》还是《商贸与文明》,青年学者张笑宇都善于从芜杂的历史中梳理出隐秘的联系。而在最新出版的《产业与文明》里,他试图通过「产缘政治」这一框架,将远方之于附近的影响,呈现得更加具有历史的脉络和现实的紧迫。比如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如何让了西德老百姓餐桌上的糖受到了影响;又比如俄乌战场上的焦灼,对于我们的大米甚至新能源汽车有哪些隐性的冲击。 理解这其中的关联,对于我们在不确定的当下构建自身的生活秩序也至关重要。现代人大都在三点一线的生活里各司其职,过去,势头向上的生活教导人们顺势而为;如今,顺势的经验不再奏效,也亟需跳出自身的视角,去了解这个复杂社会的构造,以防它衰变成一个简单的结构——如同张笑宇在书中写的那样:复杂社会的崩溃,就在于原本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经济生产关系瞬间都不存在了。 地缘冲突和产缘政治有何关联?复杂社...
Published 11/25/23
这是一期和「talk三联」的串台节目,我们和他们的内容编辑高一丁、《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肖楚舟聊了聊,为什么大家今天纷纷“社交降级”,以及,什么才是理想的社交? 【本期介绍】 从“人均社恐”到“搭子社交”,人们对于社交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矛盾,一方面渴望人与人的联结,一方面又惧怕联结带来的伤害与更多不确定的后果。 而在最新一期《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故事里,“社交降级”被重新提及,意指人们在生活中对一些社交关系开始主动选择回避和削减,倾向寻找简单可控的浅层关系。但降级未必能够解决社交中的问题,反而是一种退缩——回避掉冲突、痛苦和伤害的同时,可能也失去了建立长久关系的可能。 「问题青年」和「talk三联」进行了一次串台。在这期节目里,我们聊到了“社交降级”背后,社会文化心理的一些变化,比如“社恐”这个词是如何一步步在我们的社会中,从被压抑、到被确认和被放大。以及在大家对于“理想社交”的期待中,蕴含了哪些个体性的渴望与群体性的孤独。 在这个热闹与孤独并存的时代,我们所想要满足的究竟是哪些社交需求?一种理想的社交状态,应该具备何种要素? 【本期问题青年】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肖楚舟,《...
Published 11/25/23
【本期介绍】 上周五,乐夏第三季的总决赛已经结束。在摇滚乐和乐队文化不断进入大众文化视野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注意到这个领域的性别比例之悬殊,而当零星的女乐手出现时,大家总会把话题从音乐本身转移到她的穿着、家庭和私生活上。 这套话语我们再熟悉不过,它与整个社会的女性处境如出一辙,但“滚圈”的厌女似乎更加顽固地扎根在它的历史和今天。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这个本该更“先锋”的圈层里,性别意识却是更落后的? 我们和前音乐记者、现海豚消失了乐队主唱老月亮和音乐媒体進化耳朵编辑艾舒聊了聊,摇滚乐这种“男性主导”的文化,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女性又是如何被抑止进入摇滚乐的?在创作、演出等等方面,滚圈有哪些厌女的现象?而在国内整个摇滚行业的性别结构里,女乐手/音乐人会遇到什么样的性别困境? 他们谈了谈自己在音乐行业中做过的采访和观察,老月亮也分享了自己在这个行业内做音乐的经历,用她的亲身实践给了我们“变强”的力量。 【本期问题青年】 老月亮|前音乐记者,现海豚消失了乐队主唱,目前在英国学习音乐制作 艾舒|音乐媒体「進化耳朵」编辑,艺术机构编辑 璐璐 | 问题青年主播 【收听指北】 09:37...
Published 10/26/23
这期是和「新闻实验室」播客的串台。Lisa和方可成聊了聊「青年志」和「问题青年」的故事,探讨什么是媒体,什么是优质内容。 【本期介绍】 这期播客里,我跟随着方可成老师的提问,回顾了自2008年以来青年志所经历的时代变化,年轻人处境与状态的变化。我们谈到互联网、消费主义、平台资本主义对于青年文化的影响,我分享了作为一个创业者这十多年里对商业逻辑的看法和反思。当然,我也没有错过这个机会,请教了方可成老师一些问题,比如在今天如此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什么是媒体,什么是优质内容,比如方可成老师对张雪峰关于普通人家的孩子就不要读传媒专业的建议是怎么看的。 从青年志作为一个小型组织的发展历程,到我和方可成老师对于今天年轻人处境的观察,我发现我们的谈话屡次回到关于“非主流”或者“alternative”的探讨上。我们谈到,越是普通人,越是应该对alternative 的路径保持开放,而不是把自己圈定在主流成功叙事上。 【本期问题青年】 方可成 | 「新闻实验室」主播,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Lisa | 「问题青年」主播,「青年志」创始人 【收听指北】 01:35 开场问候 02:01...
Published 10/13/23
 【本期介绍】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能听到万物生灵治愈人类的暖心小故事。“小猫、小狗拯救全世界”的感叹似乎常常被年轻人们挂在嘴边。不仅是家养小动物们,许多野生动物也正在和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有着前所未有的频繁交集。不断有人目击野猪、貉、野生鸟类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同时,许多野生动物在社交媒体上也有着极高的人气,比如,大熊猫花花、卡皮巴拉河豚.....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从事动物保护公益项目的公益人及志愿者,聊了聊他们所目击的公益现场。 在过去几年,青年志一直在关注“工作”的话题。我们惊喜地发现,在某些行业领域,仍有许多充满能量的年轻人们在工作中能持续地获得满足与快乐,“公益”行业中就不乏这样的年轻人。这不禁让我们好奇,当“公益”成为一种工作时,无论是以全职还是兼职的面貌出现,它是怎样的?这份工作会带来怎样的得失?从事公益的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如果对公益感兴趣,我们应该从何出发?在这期播客中,嘉宾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我们的困惑。 本期播客是欧莱雅中国与小宇宙App合作推出的四档播客合集「青年图鉴——创造美,让世界为之所动」的第三期。 关于「欧莱雅中国」: 全球最大的化妆品集团欧...
Published 09/20/23
【本期介绍】 过去二十年,伴随着经济增长,房价上涨到了不成比例的高度。高房价对于早年“买房上车”的人来说,是得以完成财富积累的条件,对于更多买不起房的人而言,则是无法翻越的大山。 在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大城市,住房市场的鸿沟还体现在居住面积上,城市流动人口的人居住宅面积只有15-20平米,大约为城市户籍人口居住面积的一半。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则形成了依赖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支出的“土地财政”。而相比低价出让的工业用地,商业住宅用地才是收入的大头,这也导致城市存量用地结构却严重失衡,工业用地常年占比在20%左右,远高国际10%的平均水平。 物以稀为贵,地少房价高。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在最新出版的《人地之间》一书中,通过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土地改革政策的梳理,经济学家陶然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且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 中国房地产的泡沫是如何形成的?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又是如何兴起的?而在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商爆雷和“以地谋发展”的模式难以为继的当下,个体能做出怎样的选择?政府又该如何拿出行动并进行改革?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和陶然聊了聊。 【本期问题青年】 陶然,香港中文大学...
Published 09/19/23
我们和八仙饭店一起聊了聊他们的创作、参赛经历,期望看到一个年轻乐队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的不同切面。 【本期介绍】 “Ten thousand sticky dreams lost to reality……”当《吞吐》在《爱情神话》的放映中响起的时候,或许是听众和八仙饭店这支乐队的第一次擦肩。今年 5...
Published 09/05/23
我们和乐评人、乐队经纪人健崔、蛙池乐队主唱金依依一起,从乐夏3聊开去。 【本期介绍】 这期播客中没有观反、没有乐队舞台的点评、没有对综艺的评论。借着「乐夏3」再次(片面)呈现着独立音乐场景的“流量窗口”,我们聊了聊音乐人和从业者角度所看到的独立音乐场景和青年文化。今天是不是没有撑起一期综艺所需的足够多的好乐队?为什么说今天音乐人在签约之外有更多的选择?疫情几年对音乐行业造成了哪些影响?面对媒体、唱片店、线下场景、专业算法的重重缺位,乐迷如何成长?为什么说乐夏只不过是原生乐队文化的平替或弱替? 【本期问题青年】 健崔,乐队经纪人,播客 Common FM 主播。曾出版《太阳声》《嘻哈圣经》等乐评专著,曾在《周末画报》《GQ》《YOHO》“iWeekly”等媒体工作。 金依依,蛙池乐队主唱 Lisa,问题青年播客主播 【收听指北】 01:59 乐夏和阿那亚虾米音乐节折射出怎样的乐队群体状态? 05:36 综艺在平台完胜、内容消亡的环境下崛起。 10:34 健康的乐队发展需要充足的线下演出舞台及乐迷需求。 13:37...
Published 08/31/23
【本期介绍】 十年前,当周濂写下《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时,“犬儒主义”一词也频繁出现在公共媒体的讨论中。作为一种被批判的社会文化概念与时代症候,某种层面上,“装睡的人”和犬儒主义者身上那种“揣着明白装糊涂”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十年后,没有太多人去谈论犬儒主义了,取而代之的是“键盘侠”、“乐子人”和数不尽的“人间清醒”。今天,越来越多的犬儒主义者正试图用一种看穿人情世故的清醒和冷漠,消解任何稍微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人和事。而光是自保已经用尽全力的普通人,似乎也不得不服于现实的桎梏与内心的怯懦。 然而,尽管人人都有“犬儒主义”的那一面,但产生犬儒的动因又不尽相同,有人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冷嘲热讽,也有人因为“幻灭后的清醒”而走向虚无。但唯一可以确认的是,犬儒主义会削减我们的行动力,在“接受现实”这一前提下,再无改变和行动的可能。 而在最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犬儒主义》一书中,作者安斯加尔•艾伦梳理了从公元前4世纪希腊犬儒主义者的“无畏直言”、“离经叛道”的行动到当代多面和复杂的犬儒主义流变的历史,他试图挖掘现代犬儒主义中所蕴含的某种“可耻的潜力”,并最终导向改变的发生。 什么是...
Published 08/17/23
今年,Citywalk成了最火热的旅行方式之一。小红书上,以“Citywalk”为标签的笔记多达50万+,而浏览量也超过了5亿次。 相比于此前备受热议、压缩时间完成打卡式观光的“特种兵式旅游”,Citywalk更强调放慢节奏和随兴所至的漫步,以更具有探索性和主动性的方式,来体验城市空间的构造与变化。 火热同时也伴随着争议。一种声音认为,Citywalk不过是用洋气的英文名来归纳人们更为熟悉的散步与遛弯儿,并在标签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带有城市中产趣味的消费行为,随之而来关于“City...
Published 08/09/23
过去几年,我们通过社交媒体看到了大量“远方的苦难”,从因政权纷争而陷入困苦的阿富汗女性,再到战争中颠沛流离的乌克兰人民,以及身处土耳其大地震废墟中绝望和无助的灾民。隔着屏幕,我们对远方受苦的人们产生了同情,同时又因为苦难的繁多和距离的遥远,又陷入到了对同情的疲劳。 法国社会学家博尔坦斯基认为,同情的前提是距离,正是处在“安全距离”之人才会对不幸的人们产生同情。波兰传播学学者莉莉·蔻利拉奇则有不同意见,她认为同情的产生和距离并没有直接因果联系,我们的同情心既和传播媒介的更迭息息相关,也更取决于如何“观看”苦难。在最新出版的《旁观者:观看他者之痛如何转化为社会团结》(以下简称《旁观者》)一书中,蔻利拉奇梳理了人道主义在过去几十年随着媒介更迭而产生的变化,进而讨论在人们不再相信宏大叙事的今天,如何重新想象社会团结。 尽管这本书的主要诉说对象为西方世界的公众,所谓人道主义也建立在“西方”和“全球南方”这一组对照中,但里面涉及到的诸多问题也跟中文世界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人们对于灾难新闻的关注从“客观事实”过渡到“主观感受”,似乎总是要在新闻中先看到“自己”,出于某种感同身受的紧迫性才决定予以...
Published 07/13/23
如果我的行业没了,我该怎么办?放下对“光明未来”的期许,我们是否可以过好现在? 【本期介绍】 过去几年,我们已经渐渐接受一个事实,在高速发展30年后,我们迎来了停滞和萧条。未来不再是光明和美好的,甚至某些层面上可能会戛然而止。于是,一个新问题摆在了年轻人面前:如果我的行业没了,我该怎么办?在这样的预期下,我们怎么处理当下与未来的关系? 在优酷人文的人物访谈节目「众声」中,主持人蔡康永说,以前他很希望通过人物访谈让观众成为“更好的人”,而现在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帮助大家“好过”一些。 那么,在这样的时代生活,放下对“光明未来”的期许,我们是否可以过好现在?如果放下“成为更好的人”的执念,怎么让自己“好过”一些? 编辑部的Lisa和阳少,邀请了两位朋友颜和、Liko来聊这个话题,缘起是她们去年采写过不少身边朋友的故事,在采写的过程中,也思考着自己的困惑。 *特别致谢:本期节目由优酷人文「众声」节目联合策划。 【本期问题青年】 颜和 | 最近好想养猫的文字女工,的地得十级学者(自封) Liko | 徘徊在文化行业边缘的滞销书编辑,社恐的内耗大神 阳少|青年志编辑,TJ人也卷不动啦 Lisa...
Published 06/08/23
我们和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聂日明老师聊了聊青年就业难及可能的解决之道。 【本期介绍】 近日,青年就业问题再次引发热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 4 月份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达到了 20.4%,超过了去年 7 月的 19.9%。与此同时,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3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 1158 万,在去年首次突破千万达到 1076 万之后又创新高。6、7 月份伴随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青年调查失业率很可能还会更高。而过去几年受经济影响,很多企业的校招名额都在减少,这已经是众人皆知的现象。 从十几年前的“蚁族”到今天的“孔乙己”,青年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青年就业问题的凸显,除了找不到工作之外,也表现为很多隐形的就业难中,例如考研、考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劳动者对当前的工作不满意但是不敢辞职跳槽,甚至不敢主张应有的权利、在就业中的人缺少升迁和发展机会等等。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聂日明自 2015...
Published 05/25/23
我们和经济学家陆铭聊了聊在“逃离北上广”和“回笼漂”之间,年轻人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本期介绍】 近来有媒体报道,一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又回到了曾经打拼过的大城市,这被称为“回笼漂”。在厌倦了大城市的高压与快节奏以后,他们发现家乡或小城也不如想象中的安逸与单纯,进而选择重新北上或南下,但去往大城还是小城?同样的疑问仍悬在许多人心头。 关于这个问题,经济学家陆铭在他过去出版的两本著作中给出了答案:普遍的趋势里,年轻人终究是要去往大城市的,但我们还有诸多治理问题和观念问题亟待澄清。在《大国大城》里,他指出了中国的城市问题不在于“大”,相反,无论城市的规模和人口的目前都还不够“大”;而在去年出版的《向心城市》中,他又重申了这一观点,并为今后城市的治理方向提出了三个关键词:活力,宜居与和谐。 过去讨论“逃离北上广”时,大城市的哪些好处被忽略了?如果年轻人终究要去往大城市,作为城市的管理者的治理思维要发生哪些转变?而在人口和资源都加速向城市中心集聚的时代,作为个体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陆铭老师进行了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畅谈。 【本期问题青年】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
Published 05/22/23
三位女儿一起聊了聊我们在母女关系中遇到的困惑,以及我们是如何去理解「母亲」这个角色的。 【本期介绍】 在今年的母亲节,我们选择聊一聊「母女关系」这个话题。作为女儿,随着我们长大成人、初入社会,我们也到了可以选择成为母亲的年纪。与此同时,在这个年纪,我们的母亲也开始逐渐退休、衰老、进入更年期。在这个阶段,关于「母女关系」的思考开始与青春期有了不同。 这几年,「母职」成为了一个时常在大众讨论中出现的词汇,也有更多的人也开始从女性主义的框架下去审视自己的母亲。无论,我们的母亲是传统的、还是开明的,当被置入这些框架时,她无论是作为一名「母亲」,还是作为一位「女性」似乎都是“不完美”的。当面临着婚姻、生子、择业的选择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开始跟母亲以及原生家庭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当聊起生死观、金钱观和生活理念时,我们和母亲的隔阂似乎也变得愈来愈深。 但同时,作为女儿,我们又与母亲共享着女性身份所共有的经历,面临着不同阶段女性会面对的共同困境。「母亲」其实比我们想象中更深地在影响我们,而母亲的命运也与女儿的命运更微妙地缠绕在一起。 所以,我们想尝试重新从女儿的角度去理解「母亲」的角色,理解她们作...
Published 05/12/23
终于请到许子东老师啦~ “在无力和抑郁的表象之下,核心问题还是你选择做哪种读书人。” 青年节策划「落脚」 又到青年节,回顾过去一年有关青年的最热话题,从最难就业季到最低生育率,从迁徙与离散到孔乙己的长衫……我们决定谈谈与当下青年最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们如何“落脚”。详情见下文海报。 【本期介绍】 青年节是个尴尬的节日,被两重话语统领。一重是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话语,一重是赞美新世代的消费主义话语。每到青年节,「问题青年」都希望先看见真实的青年处境,再谈理想的青年精神。 近几年,鲁迅文学成了年轻人表达的重要灵感来源,有人把鲁迅称为“梗圈祖师爷”,鲁迅小说中的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人物,也常被拿来比照当代青年的现实处境。 这期播客中,长期研究鲁迅文学、正在撰写《重读鲁迅》的许子东老师,从“孔乙己的长衫”谈到鲁迅笔下的五种知识分子。为什么说“孔乙己的长衫”是“旧梦不可寻”?为什么如今“旧梦又重现”?许老师指出,在“无力”和“抑郁”的表象之下,核心的问题还是你选择做哪种读书人。 特别感谢「优酷人文」对本期的嘉宾支持! 【本期嘉宾...
Published 0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