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十九世紀中國竹枝詞《申江百詠》中寫道:「一客一盆憑大嚼,飽來隨意飲高馡。」晚清時可在詩詞中找到咖啡的身影,當時的咖啡仍是高檔而新奇的舶來品,象徵著洋氣與資本,更可視為現代性的象徵。從千年前,也門與埃塞俄比亞一帶人開始飲用咖啡,後來流進阿拉伯世界,咖啡從簡單振奮精神的作物,漸漸成為與宗教政治分離不開的社交飲品。當「黑色金子」風靡歐洲大陸,各地興起的咖啡館更成為文人談論政治哲學的場所,從而備受當權者忌憚。時至今日,咖啡已被多數人所接受。今晚回望咖啡千年歷史,原來我們早午餐時的一杯佐飲從不如表面簡單。 ...
Published 08/10/20
1942年越南共產黨領袖胡志明,被重慶國民政府關押在廣西一帶,期間撰寫了《獄中日記》,裡頭詩句《入靖西縣獄》提到「獄中舊犯迎新犯,天上晴雲逐雨雲。晴雨浮雲飛去了,獄中留駐(住)自由人」,描述自己因政治理由關在獄中,但個人的自由意志不受政治監禁與審判所影響而積極應對。 本集以政治之罪而被禁的胡志明撰寫詩句切入,探討東西世界一直存有的各種「例外狀況」,從宗教裁判所到白色恐怖時代的刑求,由明代的特務審查到戰後的兩航事件中的政治角力,探索歷史洪流裡「人以群分」而進行的道德與政治審判,而在時代裡,人又可以如何...
Published 07/27/20
「丹青明滅風篁嶺,環珮空響桃花源。」出自蘇軾《介亭餞楊傑次公》,描繪出身在杭州又對桃花源嚮往的心境。中國古代對桃花源的歌頌與想像,源於老子所提的小國寡民與儒家的大同思想;國人最熟悉的桃花源想像莫過於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之中的理想社會。而西方世界相對應的則是烏托邦思想,前有柏拉圖《理想國》奠基,後由湯瑪斯·摩爾所著的《烏托邦》發揚光大。古今思想家、文學家描繪理想社會的藍圖,然而其政治生涯往往顛沛流離。而一系列為建設烏托邦而起的政權革命,亦似乎無一不走向另一煉獄。本集探討烏托邦與現實世界的差異、反烏...
Published 07/20/20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摘自李白《越中覽古》,描繪的是勾踐戰勝吳國,一雪前恥後的盛況。詩中沒有描述的是越王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的故事,而眾多的復國故事背後亦無不被欺壓的過去。復國運動中最為人所知是猶太的錫安主義,因為猶太人千百年來流離於歐洲各國,常成為國家不穩時被社會排擠的對象,冠以毒瘤的罪名,成為政權的代罪羔羊。對猶太人的迫害最終在納粹時期,惡化成種族滅絕的永久夢魘,幸而在二戰後獲得英美支持下成功「復國」,建立以色列。本集綜觀各地復國之路,看反殖運動,談復國與竊國之別;但見成功復國者不免...
Published 07/13/20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出自西楚霸王項羽在兵少糧盡,敗亡之前所著的《垓下歌》。香港大眾所認知的《垓下歌》多源於電影《國產凌凌漆》,當後備特務一直期待為國家賣命卻不受重視時,他通過詩句透露身不由己的滄桑。普羅大眾對特工間諜充滿想像,影視作品亦多將男女間諜美化為具有誘惑力的角色。因其身分神秘,學者往往難從史料中作出全方位研究,但歷史上確常有善用間諜而取勝的例子。本集由《孫子兵法》第十三篇《用間》一篇入題,佐以鄭氏諜報網,以及各著名間諜如川島芳子、馬塔哈里、顧順章等故事,探討不只在於間諜對戰略、...
Published 07/06/20
「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看似是大多上班族的心聲,希望早日退休,一覺睡到自然醒。其實這兩句是明初老臣錢宰某夜於家中的隨筆,卻令其險些遭罪,只因此詩前兩句為「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在第二早已被明太祖朱元璋評改,有怨懟皇帝之嫌。而為何一首睡前隨筆的小詩,會於翌日早朝前已到皇帝手中,大概與明代錦衣衛脫不了關係。錦衣衛為當時處理軍政事務的情報機構,掌握錦衣衛,根本上亦掌握生殺大權。今集從正史建構影視以外的錦衣衛形象,看情報機構的執法步驟,以及與社會政治的關聯。 主持: 曾卓然(嶺...
Published 06/29/20
Published 06/22/20
蘇軾因烏台詩案入獄後,曾在獄中因絕望而寫下絕命詩,當中「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一句,道盡因言獲罪的心酸。中國各朝代均不乏大興文字獄的案例,早至漢代太史公司馬遷因替戰敗將軍李陵辯護而最後被處以宮刑,至清代莊廷鑨明史案,文字獄與君主皇權總脫離不了關係。即使遠在皇權之外的邊陲地區,如殖民時代的香港,地區報章亦會因宗主國的總體政策而自我審查。在英國對日本軍國主義採取綏靖政策之時,香港與新加坡報章便時常因不能出版對日謾罵、諷刺之詞,而常要「開天窗」完事。我們常以香港享有言論自由為榮,然而當這份「自由...
Published 06/15/20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亅取自王安石《元日》一詩。人人皆希望元旦喝過屠蘇酒,新一年便祛邪防病,闔家健康。可惜天不從人願,今年新年新冠肺炎爆發,令社會染上愁雲慘霧。承接上集,今日面對疫症更需要以歷史觀點為鑑。二十世紀橫行的鼠疫,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與如今的新冠肺炎有何不同?在疫症時期,科學、政治和法律如何環環相扣?世衛等國際組織能有甚麼意義和作為?放眼今天種種,社會已承受太多磨難,我們唯願疫情盡快平息。 主持: 曾卓然(嶺南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 羅婉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一級講...
Published 06/08/20
踏入2020年,全球被瘟疫陰霾籠罩,疫病傳染數百萬人,亦進一步影響地緣政治與強國之間角力。從古以來,人類便一直與各種疫症對抗,而本集題目「室室有號泣之哀」便取自曹植《說疫氣》一文,描寫東漢獻帝年間瘟疫在中原蔓延的情況。中國古代的坊市制度,亦可被視為古人制衡疫病的智慧結晶;領導階級與社會為預防疫病蔓延,亦不斷推出新措施,不少更流傳至今。面對疾病的恐懼使不少文化衍生出對瘟疫神明的祭祀傳統。新一季第一集,我們傷感悲劇的同時,也與大家重溫瘟疫的一些歷史。在歷史洪流中,我們從不孤身作戰。 主持: 曾卓...
Published 0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