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亲密关系是每个人人生中的必修课。对于多元群体而言,由于种种现实问题,亲密关系在各个阶段都可能面临着更特殊的困境。这一期我们邀请到了两位在多元群体亲密关系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案例经验的嘉宾辛颖与清玥,和我们一同聊聊多元群体的亲密关系的特殊困境,以及多元群体如何在这些困境中爱自己、爱他人。 【声音目录】 3:03 从大s汪小菲离婚到多元群体的亲密关系特殊困境 9:23 被建构的性别分工如何影响多元群体的亲密关系? 18:03 缺少性别在亲密关系中的不同脚本,多元群体的亲密关系中如何有效沟通 21:52 自我效能感低,多元群体更容易为亲密关系的开始与结束感到焦虑 24:26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提高自我效能感、建立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30:34 我们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重演原生家庭养育者的行为模式 32:01 多元群体在遇到有好感的人时很常陷入的困惑状况 38:17 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层面的保障,多元群体如何处理亲密关系的现实层面的安全感问题 45:20...
Published 01/04/22
自信,似乎是令人羡艳的一种心理状态,然而在有些时刻,我们却因为被他人“夸赞”自信而感到些许不适:是我太自负了吗?还是太张扬了?我是不是应该收敛一点,我是不是应该更优秀才可以如此自信?这一期我们尝试探讨了这种微妙心理背后的原因,既然自信是人人追求的状态,为什么被评价为自信却可能产生更多的自我怀疑。 【声音目录】 1:06 被他人“夸赞”自信,夸赞者与被夸赞者似乎都有很微妙的心理活动 3:13 自信是主观的、个人化的对自己能力的感受,其他人如何有立场去判断另一个人是否自信 5:51 “普通”就不配自信吗:东西方语境下对“自信”有着不同的态度吗 12:51 我们反感的是过度自信,但自信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一定会与现实的能力有所偏差 15:04 评价他人自信时暗含的言外之意,可能是因为他人的自信让我们“相形见绌” 21:46 相信自己是否有令人信服的根据也许不那么重要 24:38 自信的心理特征总是与外向、张扬等性格特点联系在一起,与东方文化更推崇的品质有所不同 27:20 我曾因为害怕被评价为“自信”而收敛自己的行为甚至自我怀疑 30:33...
Published 12/06/21
“如何确定对方才是那个对的人?”这一期,我们尝试围绕这个亲密关系中困扰很多人的问题进行讨论:为什么对方吸引我的特质却在日后成为了我们产生矛盾的原因?关系中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解决吗?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究竟是在爱他人还是只享受被爱?这世界上究竟存在the one(对的人)吗?还是我们需要the one来解释人生? 这不是一道容易回答的问题,生活有太多种可能性,伴侣也是,或许答案就在当下的生活之中。 【声音目录】 1:54 西方dating文化让双方有更长的时间可以考虑是否要进入亲密关系,也可以相对轻松地结束进一步的关系 5:45 我们在讲“我爱你”对时候究竟在表达什么?“爱”作为语言是被建构的吗? 9:23 吸引我的人是和我完全不同的人,而最初吸引我的特质却可能成为日后最大的矛盾源起 13:39  一个人无法满足另一个人的全部需求,但关系仍在持续,可能是因为核心需求被满足了 21:42 亲密关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越放越糟糕,有时候放下解决问题的执念,才能继续走下去 23:15...
Published 11/19/21
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在社交中不够“会来事儿”,但我们似乎又熟知一般社交场合的要求,并尽量做到让他人感到舒适,甚至在一些人的眼中也算会“来事儿”。这一期我们聊了聊社交中“会来事儿”标准的模糊性与其较大的弹性,分析了自己总觉得做得不够好、没能完全符合社交标准的原因,也尝试延伸探讨了社交中的社交技巧、西方的Being nice的标准与“会来事儿”之间的关系。 【声音目录】 00:54 什么样的行为是我们认为的“会来事儿”?;“会来事儿”是对一个人褒义还是贬义的评价? 2:39 我们自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场合中“不会来事儿”,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 8:48 “不会来事儿”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舒服也让我们进一步自我责备吗? 14:04 “来事儿”的行为与标准似乎只会发生在那些具有功能性或牵涉权力利益的关系中:对妈妈好不是会来事儿,而对婆婆好便又可能被评价为会来事儿 15:52 在工作中,如果会“来事儿”的行为不会让对方讨厌,甚至可能可以为你我们自己带来利益,我们为什么有时会自我挣扎,抗拒做一些看起来很会来事儿的事情呢? 21:57...
Published 11/01/21
这一期我们与各位听友一起,通过声音的形式,以我们推出的深入问答卡牌游戏“洋葱卡”为方式,一同共创了这一期播客。6位听友随机抽取了他们手中洋葱卡82道卡牌中的一张,把我们与你们当作对话对象,回答了这道问题。 他们的答案有的悲观有的轻松,有的困惑也有的脆弱,但他们的声音无一不是真诚的。通过声音,我们似乎离他们更近了,我们看到了那些真诚面对生活的复杂与多面的他们,就像我们一样。 【声音目录】 1 :30 悲指听友一起玩洋葱卡参与节目录制活动的初衷 4:48 洋葱卡问题1:你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满意吗?回答者:小Q 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意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准确地表达是难得的能力 自省能力强会导致自卑? 13:30 洋葱卡问题2:你相信任何形式的占卜算命吗?回答者:佩玖 无法证伪的世界 占卜算命可以作为一种认识自我的工具 你相信意念力吗 对不同形式的占卜算命相信程度会有不同吗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简单地用星座解释行为 星座也可以成为男性用以“撩妹”的工具 33:13...
Published 10/12/21
这似乎是一个人人都觉得自己缺乏安全感,人人都有“病”的时代。特别是女性,常常被认为缺乏安全感,公众号文章与商家也以各种方式鼓励女性:安全感不要靠他人,要靠自己给。安全感缺失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安全感真的可以自己给自己吗?我们是如何丧失了安全感又要如何获得?女性为什么常常被认为在亲密关系中缺少安全感?我们可以既接受自己的底层需求又扩大自己的安全感来源吗? 【声音目录】 00:46 保险是一种获取生存层面安全感的工具,小雨伞保险经纪可以帮助我们选择更适合自身情况的保险产品 7:15 为什么女性常被认为缺少安全感 11:53 大多数人都可能缺少安全感,安全感缺失的表现是什么 13:54 缺少安全感的根源是对未来的恐惧吗 16:33 安全感的概念是人们为自己建立的围墙吗 17:42 以不同的方式回应,也许感到不安全并不一定是坏事 20:17 社交恐惧症vs社交nb症——从表现去推导动机不一定正确 25:25 在亲密关系中不同性别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有什么刻板印象及原因 39:50 心理学上的依恋模式理论实验——有安全感的人是会健康地表达情绪的人 45:32...
Published 09/28/21
你也会和我们一样面对陌生人时可以轻松地表达感谢、抱歉与赞美,而面对亲密的人,却很少表达这些情感。我们为什么越亲密越矜持?越亲密越“冷漠”? 【声音目录】 2:21 与西方文化相比,我们的文化中对陌生人与对亲密的人表达感谢、抱歉或赞美这三种情感的难易程度似乎有所不同 4:02 对亲密的人频繁地表达这三种情感似乎是“反亲密”的 5:25 对亲密的人表达感谢与抱歉究竟为什么这么难? 是因为亲密的关系常常相关权力的博弈吗? 对不起一定是示弱吗? 对待父母与对待恋人/朋友时我们表达感谢/抱歉的态度有所不同吗? 亲情的天然连结让我们觉得无需过多表达感谢/抱歉,这真的是没有代价的吗? 21:15 在表达感谢或抱歉时,对亲密的人与其他人我们选择的语言似乎也有所不同 27:12 抱歉为什么比感谢要难? 29:28 伴侣之间的道歉与权力的争夺 31:32 亲密关系中谁先道歉有性别的因素吗? 36:12 以道歉开启吵架后的沟通为什么那么重要? 38:58 长大后,我们向父母表达抱歉/感谢的频率与方式慢慢发生了改变 42:01 对亲密的人表达赞美也很难吗? ...
Published 09/14/21
生活在不同城市、做着不同事情的我们,因为播客而相识。未曾谋面,却借由洋葱卡听到了彼此共同关心的话题以及对世界的美好愿景。作为世界的游民,我们都曾悲观无业,可现实的生活从不会带给我们任何指南。我们能做的,也许是偶尔坐下来,真诚分享,用心聆听。 【声音目录】 1:33 “悲观”与“无业”的相识 7:08 使用深度问答卡牌游戏“洋葱卡”连线聊天,我们希望可以进一步了解彼此 8:33 悲观队问无业队: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18:07 无业队问悲观队:对你来说,交朋友难吗? 23:59 悲观队问无业队:你觉得这个世界在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33:28 无业队问悲观队:如果选一个国家生活,你会选哪一个?为什么? 38:44...
Published 08/29/21
我们花了大把的时间去思考如何活着,却很少谈及死亡。这一期我们邀请了悲指的好朋友朵拉一起讨论了生与死的一体两面。思考死亡真的可以让我们对"生"产生全新的认识吗?朵拉经历了至亲的离世,在面对死亡迫近至亲直到带走生命的过程中,她经历了恐惧、绝望、难过、接受、化解等复杂的情感,并从中收获了很多对于如何活着的感悟。 【声音目录】 00:55 本期嘉宾朵拉的介绍以及她与悲指的缘分 1:51 暖场——“洋葱卡”随机问题之“你觉得这个世界在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7:10 朵拉关于死亡的经历与感悟启发了我们开始思考死亡与活着的关系 8:55 朵拉讲述父亲的离世:亲历亲人的离去让我第一次直面死亡与之带来的恐惧、绝望、难过、失去与新生 13:49 面对亲人生病,恐惧甚至逃避及否认是我们接受死亡可能发生之前需要经过的痛苦过程 16:13 我们为什么很少去思考死亡与现在生活的关系 18:10 目睹死亡让我和家人重新思考如何活着 22:59 濒死的体验与对死后世界的“信仰” 27:09 如果活得没有遗憾的人更容易接受死亡,那么活着痛苦的人呢? 29:09...
Published 08/15/21
几周前,我们还在讨论如何面对生活的枯燥与重复,生活中却忽然发生了一些事情,将我们的生活推向非常规的状态,打破了重复的闭环。在这样的状态中,暂时没有精力准备以往那样具体的节目主题的我们,决定用一套名为“洋葱卡”的卡牌游戏向对方提出一些“大问题”,随着问题打开、思考、交流与发散。 欣喜的是,这次对话让我们梳理了自己的想法,打开了对方的思路,获得了一些反馈,也挖掘出彼此共同经历的那些糗事、趣事。也许真的如卡牌的名字“洋葱卡”一般,就像剥开洋葱的过程,一层又一层地打开,方才知道TA的味道,才能与TA发生新的故事。 *本集主播讨论的问题全部来自“洋葱卡” 【时间目录】 2:03 意外的事件打破生活的枯燥乏味与重复,让我们重新思考何种生活状态才是我们想要的 3:53 为什么我们倡导大家去问“大问题”,它们像剥洋葱一样,帮助我们看见彼此最脆弱与真实的样子,创建更深的连结 7:11 问Michelle: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感到很孤独? 12:11 问Wei:家人和朋友面前,你会羞于谈钱吗? 17:05...
Published 08/04/21
继悲指EP14“纪录片《算命》|算不尽芸芸众生微贱命,到头来五味杂陈奈何天”后,我们有幸和徐童导演以及唐小雁女士坐在一起,面对面交谈,聊了他们对于纪录片拍摄、年轻人生活选择以及未来世界发展的看法及畅想。从十多年前的游民三部曲,到近期的新片《他们是肉做的》,徐童和唐小雁所呈现出的影像世界就像一双粗旷有力的手,将人们的视线“扳到”那些长久被忽略,甚至被鄙夷的人物和场景之上。在凛冽又真实的底层世界,我们看到了徐氏纪录片所特有的人文关怀,及其背后对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终极探索。在真实与真相之间,偏差几何?我们通过肉眼之所见而炮制出的所有逻辑和理论,是否足够支撑肉身找到存在于此世所需要的全部希望和答案?且听徐童唐小雁如何说。 【声音目录】 2:15  悲指EP14从“朝阳区都市丽人”的视角细腻解读《算命》,打动了徐童和唐小雁 5:08 唐小雁对自己真实生活的慷慨展现,很大程度上成就了纪录片,“真实人物奖”实至名归 9:35 镜头之下,纪录片导演能够捕捉到的真实以及人物能够呈现出的真实到底有多大? 14:00...
Published 07/15/21
以前从没关注过韩国文学的我们,被韩国作家金爱烂的《你的夏天还好吗?》这本短篇小说集深深吸引。我们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聊了聊对这本作品的个人感受。 金爱烂用冷静的笔触,描写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她笔下的故事简单而残酷——无法获得救赎的年轻人、孤独的边缘人、被消费裹挟的职场新人、努力想要过普通生活却深陷困境的三十岁大学毕业生......金爱烂好像比我们自己还要了解自己,说出了我们内心不愿意见光的欲望与情感,道破了没有诺亚方舟的真实生活。 合上书,我们感到自己被书写了,我们就是素材,她的文字捕获了我们,我们感到如此欣喜却又毫无头绪。 【时间目录】 1:34《你的夏天还好吗?》没有书名这般清新,笔触冷静,主题沉重,内容残酷 6:32 作者金爱烂的简介 8:53 印象深刻的短篇之《你的夏天还好吗?》——作为第一篇像是整本小说集故事的预告,让人印象没有那么深刻,却让人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0:03 印象深刻的短篇之《虫子》——死亡与生命的交织、我们深藏心底的欲望与情感 15:57 印象深刻的短篇之《水中的歌利亚》——本应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却没有任何救赎的希望 22:38...
Published 07/11/21
这可能是悲指截止目前最悲观、最丧的一期了吧。我们对生命敬畏,却又对人生悲观。如果我们感到人生的痛苦大于快乐,还要带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上吗?如果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难以抚平的伤痛,我可以通过创造并抚育新的生命来改写命运吗?还是说,生小孩是我们逃避人生无意义的方式?抑或是,去体验那种独一无二的连结、去爱,才是痛苦人生最大的快乐? 这一期,献给所有脆弱又可爱的生命,我们希望这个世界为了你们变得更美好。 【声音目录】 3:05 30岁前后,作为女性,是否生育的选择一直在脑中徘徊 4:26 我在生与不生之间来回摇摆——感性上想生小孩,理性上十分犹豫 7:59 从生育是人生必须完成的任务到现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生育 9:36 我对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好的母亲”感到不自信 11:20 虽然现在无法作出生育的决定,但我们无法斩断自己一生的可能性 21:27 痛苦与挣扎是人生的主要内容,我还要带一个无辜的生 命来经历这些吗? 23:10 生小孩能否给我们一次改写痛苦命运的机会? 27:24 生小孩是寻找自我人生意义的一种逃避的方式吗? 31:43...
Published 06/27/21
矫情,似乎是一个含义颇多,可以用来形容很多令人不舒适的,甚至令人讨厌的行为的负面词汇。我们不仅讨厌那些做作的、不合时宜、缺少自我意识的矫情,也常常害怕自己的某些行为被他人认为是矫情的。 当我们讨厌“矫情“时,我们到底在讨厌什么?是与他人之间的差异让我们感到自己生活的窘迫吗?是双向共情的缺失吗? 在讨厌之外,是否存在合理的“矫情”?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些合理的诉求并给予包容? 【悲指小助手wx号】请添加wx好友:MoreThanAFarce 【声音目录】 2:02 害怕做鼻拭子,是我太矫情吗? 4:06 日常语境中“矫情”的含义及常见情形 6:10 我们对什么是矫情存在某种共识吗 8:26 矫情的感受可能源自无法接受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11:32 无法接受与他人的差异是一种共情的双向缺失吗 12:04 那些为与自己看似毫不相干的远方与他人发声的行为矫情吗? 14:43 关于什么是为自己发声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16:25 在公共空间害怕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害怕被认为矫情,这也是一种共情的缺失吗 23:07 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我身上的那些时刻,我感到:a....
Published 06/17/21
美国顶尖法学院毕业、华尔街律所工作、若干年在律师行业的摸爬滚打,要放弃这些好不容易集齐的“成功勋章”,进行人生的急转弯,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要如何面临外界的质疑与30岁人生节点的焦虑?这一期,我们从主播Michelle裸辞这件事,聊起了那些人生选择背后的价值观。 人生可能怎么活都是错的,怎么活也都是对的。 【悲指小助手wx号】请添加wx好友:MoreThanAFarce 【声音目录】 2:43 30岁左右,我们都在20岁向往的“成功”道路上“急转弯” 4:57 20多岁时,我们缺少自我意识,很少去质疑“幸福人生”的 标准 8:04 20多岁时,我们认为人生必须“成功”, 没有甘作“普通”人的选项 9:35 积极心理学中的“保护型”既直观与“成长型” 价值观 19:13 30岁左右,过往的对“成功人生”的认知被打破,我们该如何面对不安全感与焦虑? 23:08 30岁裸辞放弃光鲜的工作与生活,周围的人认为我的选择很“反常” 27:30 裸辞——回归社畜——裸辞——再社畜——?反反复复的选择与逐渐清晰的内心 29:34...
Published 06/08/21
从微博上开始流行的“好嫁风”致力于从女生的穿衣、社交媒体甚至人生选择的方方面面入手,将女性打造成为符合男性审美的温柔、知性、顺从的可以“嫁得好”的对象。这一期悲指邀请到关注女性生活、女性话题及女性权利的“开腔姐妹儿”的两位主播淇淇与雨水,一同从好嫁风聊起女性的穿衣自由。这一期你可以听到: “好嫁风”如何规训女性穿衣选择; “好嫁风”主张帮助女性占男性的“便宜”,但为什么我们认为“好嫁风”与女性主义的主张相悖; 在如今的性别结构下,我们有可能真正的为了取悦自己自由的进行穿衣选择吗; 批判“好嫁风”也是在对女性的穿衣自由进行干涉吗; 无法成为完美的女权主义者的我们——公共讨论与具体生活该如何平衡 【悲指微信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账号:MoreThanAFarce 【声音目录】 1:36 开腔姐妹儿与悲观生活指南的相识 3:23 “好嫁风”以取悦男性为标准,女性的最终归宿是成为男性的附庸 10:39 女性选择“好嫁风”,有可能是自由选择,为了取悦自己 吗? 15:45 法国电影《男人要自爱》,当性别对调,男性成为被凝视的对象 25:15...
Published 05/25/21
这一期我们邀请了我们共同的朋友Chen一起讨论了海外华人在异国生活与“融入”相关的苦恼。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游走在主流的边缘,也让我们获得了戴着“镣铐”的自由。 【悲指微信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账号:MoreThanAFarce 【声音目录】 1:30 “融入”是大多海外华人常遇到的问题,很多时候却似乎难以启齿去聊“融入” 2:43 在异国生活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惑的、痛苦的、不自由的与“融入”相关的经历 13:17 变得与当地人一样才是“融入”一个新的社会与文化吗 17:05 在美国与香港生活,“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的压力非常不同 22:36 如何看待那些不为“融入”当地而努力的人 28:40 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 36:28...
Published 05/16/21
这一期是关于一部生猛的让我们感到极度震撼甚至失语的纪录片——《算命》。《算命》讲述了以算命先生厉百程为主轴的一群“边缘人”的故事——小姐、矿工、残障人士,他们游走在城市的边缘,生活在我们眼中的“阴沟”中。观看他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到不适、同情、愧疚、反思。我们和他们如此不同,却又根本相同。 通过他们我们看到了我们。 【悲指微信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账号:MoreThanAFarce 【声音目录】 1:00 看完《算命》,我们感到当头一棒甚至失语 2:22 《算命》故事梗概及拍摄风格 7:00 究竟谁是边缘人,他们为什么游走在边缘? 10:46 为什么“边缘人”喜欢算命 14:00 “边缘人”“不服命”的方式是通过寄托于某种不可知的力量 16:49 在命运面前,我们和“边缘人”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18:28 算命先生厉百程讲述自己的xing经历为何让我们感到不适 22:40 纪录片中“边缘人”生活的悲惨,可能只是我们作为外来者的视角/镜头看到的 28:37 除了怜悯和同情,我们在看“边缘人”的生活时,是否同时残忍也无情 34:36...
Published 04/27/21
这一期我们从全民使用美颜相机的常态出发,尝试分析美颜相机风行的原因以及其背后的审美成因。同时也从种族、阶级、女性等多个纬度延展了这个话题。聊完这一期,我们在思考要如何与“屏幕”保持合适的距离,慢慢找回对真实生活的掌控力与感知力。 【悲指微信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账号:MoreThanAFarce 【声音目录】 4:21 自拍是一种自恋与审美的展现 7:12 美颜的标准与白人崇拜 11:06 全民美颜成为了一种生活常态 14:20 全社会都患上了“体相障碍”吗 15:31 美颜相机是一种美的平民化吗? 17:26 还是说,美颜相机是焦虑制造器与苦恼止痛片? 20:20 美颜相机、消费主义与女性的“终极诉求”——变美 24:47 当虚拟的形象变得比真实的生活更重要, 27:20 屏幕上的世界与真实生活的差异 29:26 当美颜成为常态,真实生活的不完美让我们感到落差 34:03 刘梓晨“行为艺术”一般的美颜与言论像我们的一面镜子 37:45 西方主流审美标准与阶级、种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41:13 对异文化的猎奇、利用或尊重,边界在哪里? 49:19...
Published 04/18/21
因对某个社会事件的观点不同,相识十余年的曾经亲密的朋友将我们拉黑,这让我们开始思考:对待社会事件的观点、立场以及价值观的差异,究竟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友情?随着年纪的增长,价值观的逐渐形成,我们不得不面对过去挚友的疏离,与结交新朋友时面临的重重困难。 此外,我们还在这期节目中讨论了: 什么是讨论不同观点时的“合理差异”及底线; 友情的重要性以及现实生活中友情的相对“次要”/“备胎”地位; 女性情谊与男性情谊的差异; 当女性意识觉醒后如何面对身边对这个话题丝毫不感冒的朋友们;以及 我们要如何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等。 【悲指微信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账号:MoreThanAFarce 【声音目录】 1:24 回悲指听友问:如何区分我们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讲话听起来不自信 4:56 被相识十余年的朋友拉黑,我们开始思考看待社会议题的观点上的差异对友情的影响 16:23 讨论不同观点时需要一个共同的“底线” 20:55 在西方与国内,在社交场合讨论政*治话题有什么不同 24: 47 在社交媒体发表与主流相宜的观点时感受到的压力 30:43...
Published 04/11/21
上集我们讨论了文艺青年对于欣赏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作品时的困惑,这一集我们会继续从文艺青年的视角出发,探讨关于欣赏文艺作品时常常出现的焦虑感,包括:究竟什么才叫“看懂”一部作品?审美有舒适区和鄙视链吗?我们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走出审美舒适区?审美有门槛吗? 【微信WeChat聽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賬號:MoreThanAFarce 【声音目录】 1:28 焦虑之一:我们真的看懂了那些小众的抽象的文艺作品吗? 2:13 文艺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在于拓宽我们的生命经验 4:08 看不懂的当代艺术装置与无法言说的共鸣 5:15 欣赏当代艺术是脱离艺术家本意,和欣赏者产生更个人化的经验 8:21 艺术的发展是从具体的临摹到抽象的想象力的发挥 9:51 那些有清晰主题的艺术表达,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语言去看世界 13:25 艺术要表达的是真实世界的chaos,与简单化的法律规则不同 14:52 不懂乐理知识,我们真的能听“懂”音乐吗? 18:18 大众难以真正知悉艺术家创作某件作品的本意 20:46...
Published 04/01/21
你和我们一样,自称“文艺青年”吗?我们从文青的身份出发,讨论了若干在欣赏文艺作品时遇到的困惑:如何欣赏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作品?对于那些抽象的文艺作品,什么才是“看懂”?审美是否也有舒适区和鄙视链?这个话题一共分成两集发布。 【微信WeChat听友群】添加小助手微信账号:MoreThanAFarce 【声音目录】 1:14 “悲指”有听友群啦,以及一段听友的留言——“无用”却有共鸣的播客 4:50 “文艺青年”这个标签的意义及刻板印象 8:06 在具有女性意识后,重看金基德的电影,我对他的作品表达的价值观感到不适却又被其美感所吸引 9:12 艺术表达与输出价值观的张力常常难以和谐统一 11:10 观众可以从作品中看出艺术家对待现实的个人观点 13:14 艺术创作需要是真诚的,我们无法要求创作者是绝对正确的、是完美的 14:48 艺术家的价值观让我们不适,可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局限性 16:00 “正确”的标准是多样的,我们不该用“正确”去限制创作与表达 19:10 《无依之地》只有白人演员政治”不正确“吗? 21:24...
Published 03/28/21
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自称悲观?我们又何以为生活提供指南? 悲观是我们的起点,而不是目的。直面问题让我们感到巨大的痛苦,却也给予了我们共情的能力与思考的力量,这是我们的勇气。 生活,于悲观的人,或许是一场闹剧。但我们相信闹剧的背后,一定有更宝贵但东西等着我们发现。于是我们审视、质疑、行动、同时保持开放。 也许我们说了谎,因为我们无法提供悲观生活的指南。成功学、社会达尔文主义似乎已经给出了满足现代人的快速高效答案。而我们想做的,却是看见复杂性,看见每一个具体的人,提出问题,质疑规则,探索一种全新的可以由我们掌控的生活。 《悲指》订阅达到1k,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里程碑。感谢大家的聆听,这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声音目录】 1:44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向对方袒露了彼此的脆弱,开始感受到共情与连结的力量 5:47 对我们而言重要的议题却似乎很难找到同样感兴趣的朋友 7:41 表达与对话是梳理自己的思路与接纳新信息的重要方式 8:24 播客是我们记录自己与寻找更多高质量连结的方式 14:00 做播客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值得被看到,我们要互相给予力量 16:40...
Published 03/13/21
作为女权主义者,我们艰难的“出柜”,背负着女权主义者这个标签的不实污名。于此同时,对于实现性别平等的美好愿景,我们也有诸多疑问: “温和”的女权有用吗?真的可以帮助我们争取跟多的男性关注女性生存状况吗?我们需要去争取男性吗?我们要如何看待男性在这场运动中的作用? “极端”的女权有罪吗?极端的行为可以归因于女权主张吗?还是说颠覆现有性别结构的过程中极端是不可避免甚至不可或缺的?极端是一个阶段吗? 感谢《想·聊天》主播大宁邀请我们以及另一位嘉宾Keer一同讨论这些困惑。 【声音目录】 2:18 CH“从平权到极端女权”的讨论 3:28 突破两个底线可能就属于“极端女权” 5:32 “极端女权”是不是一个伪概念以及“极端”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标准 6:46 极端的行为可以归因于女权的观点吗 7:20 “极端女权”是用来识别敌我的标签 9:01 “极端”是因为现有性别结构中我们的想象力是非常极限的 10:04 用极端的手法去争取权利对女性产生了新的压迫 12:01 “极端”行为的另一方面——女性议题被推向公共讨论空间 12:56...
Published 03/06/21
在若干城市居住过,我们开始回顾自己与城市的关系。与城市的互动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曾对城市有着浪漫化的期待、渴望被城市接纳;城市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却在一些时刻我们感到城市的冷酷无情;我们对一些城市感到失望,决定逃离到陌生的远方;回头看时,又对自己的故乡产生了愧疚与情感。 我们在思考:我们为什么对不同的城市有着截然不同的情感?新的时代之下,“故乡”的定义是否发生了变化?如纽约、北京一般的城市真的如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包容与接纳吗?被接纳是被允许还是被看见?以及一个终极的问题——究竟有没有一个完美的城市我们愿意称之为“家”? 【声音目录】 5:16 按照旅行攻略是感受不到一些城市的魅力的 6:25 我对自己与北京这座城市的关系感到失望 9:48 大城市对个体的接纳是真实的吗 12:06 不被主流评判就等于被接纳吗 13:18 人们对城市的浪漫化想象 14:11 城市对我的遭遇冷眼相看,我与城市很难建立深刻的连结 14:41 城市像音乐,见证着我的成长,承载着我的故事 17:29 小时候的经历让我常常感到自己终有一天将离开城市 19:58...
Published 02/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