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是流动的盛宴,而每个人有自己的道路|在异乡 02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主播的话】 世界重新流动起来了,你下一站去哪? 《在异乡》系列的第二期,我们去拜访法国的朋友。本期嘉宾昔麦和龚克,都在法国住了十年以上,从前些年的某一刻开始,在异乡的ta们对法国生活有了归属感。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法国既熟悉又陌生,法国文化在历史和当下世界都极具影响力,但又由于法语的天然门槛,给人以距离感,很多人对法国的理解好像仍停留在文化符号和《带一本书去巴黎》。我带着刻板印象问两位老朋友,法国是容易融入的社会吗?如何理解法国文化的“傲慢”? 龚克和昔麦都提到了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感受,ta们作为法律学者和人类学者的身份,通过智识和文化上的认同,找到了跟法国社会的微妙联结。在ta们看来,异乡人真正的阻碍不是语言,而是文化。在法国生活,ta们找到了专注和坚持自己热爱之事的滋养。 “法国是一个有理性也有葡萄的国家”(懂法语的朋友能get吧),法国当然也是流动的盛宴。 【本期主播】 孟常(@孟常) 【本期嘉宾】 昔麦,前媒体人,索邦大学人类学博士生 龚克,旅法媒体人,巴黎二大法学博士 【本期剧透】 2:25 聊三人相识时的旧时光 6:30 昔麦回忆十年前辞职去法国,从本科读起 16:30 龚克和昔麦聊疫情前后心态的变化 24:40 哪一个时间节点在法国有了归属感 40:50 法国文化给人的傲慢和距离感是刻板印象吗? 53:00 语言不是真正的阻碍和门槛,文化才是 1:09:31 昔麦在南法五年照顾一位法国老太太的经历 【本期音乐】 小野リサ - Dernière valse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
More Episodes
【主播的话】 今年是康德诞辰300年。康德是18世纪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300年过去了,在今天谈论康德、研究康德的意义是什么?今天的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康德的局限性? 本期节目中,我们请到两位中国女性哲学学者来一起探讨:美国乔治城大学哲学教授、也是著名康德学者Huaping...
Published 05/09/24
Published 05/09/24
【主播的话】 自加沙战争爆发以来,美国高校的学生不断发起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行动,而这一行动在今年四月在全美高校达到高潮。哥伦比亚大学作为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站在了本次抗议风暴的中心,学生明确提出了要求校方从以色列相关会帮助战争的投资中撤资的要求。学生占领营地,到最后占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汉密尔顿大楼,以及哥大两次的警察清场行动,此次的学生运动为何一步步走向了白热化?占领,对于学生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年四月,若含和磬在纽约赶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学生运动的高潮,并目睹了警察清场行动,同时我们也邀请了过去一年一直驻守在哥大,「不合时宜」的老朋友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张丰来到节目中。在本期节目...
Published 0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