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的也是公共的:政治冷感、网络暴力与男性气质
Listen now
Description
- 主播的话 - 今年初,时评人陈迪在看理想上开设了一门名为《观念辞典——你身边的政治学》的课程。接下来的半年里,他降低了社交媒体的使用频率,把绝大多数精力投入到了这门课程上。 从《陈迪说》到微博上活跃的公共表达,陈迪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是中文世界公共生活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存在。开课以后常有微博网友来问,你为什么不活跃了?对他来说,是希望从公共舆论场中暂时“后退一步”,“找一个稍微安静的地方、做一些更加努力的交流”,从广场转到教室,从分秒必争的时事评论转到抽丝剥茧的学术梳理。修习政治学出身的他试图在这门课程里厘清“一批我们一定会遭遇到的、也在相当程度上支配了我们如今公共观念生活的政治学概念”,因为“我们都比我们所愿意承认的更加政治,政治也比我们所能感知到的更加无处不在”。 在这期节目里,陈迪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于政治学、公共生活、简中舆论场、女权主义的诸多看法。我们都切身感受到舆论水温正在变烫,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公共空间里,做一个仍然在场的玩家是种怎样的体验?网络暴力为何盛行、政见不同的人该如何与对方共处?舆论场上的私人性与公共性,边界和交集分别划在哪里?作为对性别议题经常发声的男性表达者,又如何看待男性气质与成为女权主义者的男性? - 本期主播 - 王磬(微博@王磬) 孟常(微博@孟常) - 本期嘉宾 - 陈迪(微博@陈迪Winston) - 本期剧透 - 2:57 最开始接触到陈迪的作品:异质感。穿西服打领带,对非常严肃的热点事件进行点评,互联网时代里的机构媒体底色。 4:34 日常生活里的陈迪跟视频里看到的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一种视觉呈现? 7:48 在一个危机四伏的公共空间里,作为一个仍然在场的玩家是种什么体验? 10:54 微博开设半年可见“有点不好意思”,但“水温变得太烫了”。 12:21 光是说你认为某件事值得关心就可能成为招引火力的理由,“注意力本身就是有原罪的”。 13:55 从广场到教室:从开放平台到封闭平台的转换感受 16:13 表达时是否有一个想象的受众? 17:07 微博的角色近年发生的变化:曾经是“围观改变中国”,现在是“每天发现新战场”。 18:43 以职业身份进入微博,这个微博号的路径也正好是时代的社会空间对于言语的要求的变化轨迹。   24:52 关于政治和政见:什么是政见?政见不同的人可不可以谈恋爱?政治冷感是OK的吗? 27:10 high politics和low politics的区分。中文语境下缺乏对于政治道德的讨论及对于宽容的理解。 30:48 网暴的时候为什么这么热情?大家对政治其实有旺盛的热情,只是无法辨识这是政治。 32:13 政治到底是一个好的还是不好的东西?政治是关于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应该如何去安排的想象 vs “你怎么这么喜欢搞政治” 35:40 如何看待政治学科在学术体系里的价值? 40:05 如何看待cancel culture?为何已经很难想象没有取消文化的时代? 45:40 现实里见到的人可以同时保持两种属性的互动:私人的和公共的。但在网上的互动只有公共性的一面,就会“每天发现新战场”。 49:37 权力感是很吸引人的东西,当他们挥舞着大棒让别人消失的时候是有英雄感,就会觉得距离真正的权力如此接近。 50:35 公共性和私人性的延展:政见不同的人是否可以约会/谈恋爱/交朋友? 52:33 真正的亲密关系无法包容对于“何为正义”的根本分歧 56:44 公共议题上
More Episodes
【主播的话】 这是一期线下即兴录制的聊天节目。跟我一起来聊这场天的是我们节目的好朋友杨一。当时我和杨一都正好人在苏黎世参加一个活动,便借着当面catch...
Published 04/30/24
Published 04/30/24
【主播的话】 2005年,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出版的小说《重量》中写道:“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在阅读时,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接纳多重世界。” 这是温特森的感受,或许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感受。在离散时代,书本让人看到生活的纷繁杂芜,阅读并非封锁或逃避,它本身就是一个出口,一张“属于每个普通人的世界地图”。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不合时宜·全球成长计划的伙伴们共同制作了一期“书的世界地图”的书单分享节目。 我们的社群中有来自50多个城市、20多个国家的社群伙伴。在选取的推荐中,每一部作品都会带我们探索不同地域之议题。在阅读与流动中,我们期望世界是鲜活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合作且彼此依存。 ...
Published 04/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