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快速标签:#科普 #农场动物 #自然现象 文字&插图作者:热尔达.穆雷(荷兰) 翻译:孙敏 适读年龄: 7~9岁 和大人们不同,孩子们将下雨看成又一个难得的玩耍机会。那动物们又是如何看待下雨的呢?它们是会像孩子们一样喜笑颜开,还是像成人一样赶紧找个地方躲起来?看了本书就会知道,昆虫和会飞的鸟类普遍不怎么喜欢下雨,它们会找个地方把自己藏起来。还有一些动物则会在雨中嬉戏,另外一些动物很特别,它们只有在下雨的时候才出现。那究竟是什么样的特性让它们在下雨天有不同的表现呢? 雨天还有一个重头戏-彩虹。怎样才能看到彩虹呢?以及退回一步,雨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你应该也看出来了,这不是一部以故事情节见长的绘本,可它的优点则是它的延展性 - 因为顺着所有这些问题,你可以鼓励孩子去找到答案,进行知识拓展,也可以依样画葫芦来一次特别的雨中亲子之行,去找一找故事里提到的那些动物,是一个会让阅读在故事结束之后进一步发生的典型。
Published 11/09/21
快速标签:#悬念 #耐心 文字&插图作者:大村知子(日) 翻译:蒲蒲兰 适读年龄: 3~5岁 是什么让森林里的动物们全体出动大排长龙?这是这本图画书从封面开始就营造的悬念,而答案则要到整本书的2/3处才揭晓。好在这个悬念展开的过程作者也是花了相当的心思,每一幅图片都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细节,让孩子(以及像我一样心急的成人)不会在谜底揭晓之前失去兴趣。当我们的好奇心被推拉到最高点的时候,BOOM! 答案出现了!如此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看完之后,连我自己都想排队去尝试一下。那究竟是什么好东西这么吸引人?快到下面的图片里去找找吧。 P.S.热爱自己创作的小朋友也可以试着改写这个故事的结尾,快想想还有什么东西能让动物们大排长龙的呢?
Published 11/02/21
快速标签:#隔代亲情 #想象力 文字作者:谢华 插图作者:黄丽 适读年龄: 5~7岁 如果说这世上真的有无条件的爱,那祖父辈对于第三代的爱应该是最接近的了。可能是因为放下了很多无谓的期待,祖父母们通常对自己的孙辈只有无尽的宠溺和接纳,而祖父母的家也通常是孩子们放开胆撒欢的地儿。 就像这个故事里的小东西,跑到住房并不宽敞的外婆家养起了“马”。这些马是虚构的,可是小东西和"马儿们"的互动却是实打实的。客厅里有“马儿们”打翻一地的食物;浴室里“马儿们”花式洗澡弄得水花四溅;卧房的地板上堆着各种毯子被子给“马儿们”打地铺用,想想都觉得心累。而且随着“马”的数量越来越多,外婆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每天收拾完累到直接坐在椅子上打瞌睡。但她没有责怪,没有怨言,还是一脸笑呵呵,还配合一起演出,给"马儿们"轮流举办生日派对。当然,"马儿们"也不是尽添麻烦,有一天小东西就牵着其中一匹棕色大"马"驮着外婆去超市买东西呢。 怪不得外婆家(奶奶家)会成为那么多人心中无限怀恋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几个痴痴爱着我们的人儿。
Published 10/26/21
快速标签:#友谊 文字&插图作者:赫姆.海恩 翻译:王真心 适读年龄: 3~5岁 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好朋友当然就是要整天整天地在一起的,就像故事里说的“好朋友是永不分离的“。世界就是一个大型游乐场,有那么多东西值得去玩,去探索,甚至去冒险,有朋友们在,自己便不再害怕。遇到困难,大家合力克服。出现分歧,共同讨论,协商解决。 这些共同的经历也让他们愈发地密不可分,就好像他们真的是一体的一样。直到某个时刻,他们突然意识到,并非如此。他们还是存在不同需要的不同个体,为了各取所需,他们需要短暂的分离。不过不用担心,分离并不会让他们的感情淡却,只会让他们的心靠得更紧。
Published 10/19/21
快速标签:#趣味汉字 #汉字的由来 文字&插图作者:阿达编绘 适读年龄: 5~9岁 《三十六个字》改编自一部面世于上世纪80年代的动画短片,它巧妙地用三十六个象形字讲述了某个古人普通又不寻常的一天。 红“日“当头,清”山“秀“水”,男子骑着“马“,越过宽广的“田”野,穿过茂密的“竹”林。男子用树“林”的“木”头做了一艘“船”,去大海里捕“鱼”,接着遭遇了一场有趣的历险... 这个设计精妙的故事不但让每个文字都鲜活了过来,也能让正当识字年龄的孩子一窥汉字背后那悠远又博大的文化渊源。针对年龄稍大的一些孩子,大可以乘此机会介绍一下汉字的与众不同(比如独体单音,单音四调,拼音的由来等),加深他们的认同感,可以适当降低他们学习语言过程或早或晚会出现的一些负面情绪(懂的都懂)。 和同名动画短片,配合一起收看,效果更好。
Published 10/12/21
快速标签:#吹牛 #想象力 #友谊 文字&插图作者:宫西达也(日) 翻译:熊春 蒲蒲兰 适读年龄: 3~5岁 好朋友乒乒和乓乓一起去冰上钓鱼,也不知道是技术不行还是运气不好,上了钩的鱼最终总能成功逃脱,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自我吹嘘———它们曾经如此接近过的鱼有多么肥美,长着巨大肚子的刺豚,顶着大脑袋的章鱼,身子又粗又长的鳗鱼等等。两个人越说越离谱,都想要证明自己的鱼才是最大最厉害的(毕竟也没真钓上来,都是薛定谔的鱼)。和现实生活中牛皮越吹越大,总想要压过别人一头的小不点们毫无二致。 这本书也让我联想到苏斯博士的《麦格池塘幻想曲》(McElligot's Pool)的名句“你永远也说不准下面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吹牛吹的就是想象力,不怕没人信,只怕没意思。而且想象力也是链接有限的现实世界和广袤的未知世界的桥梁,让我们对枯燥的现实世界多一些容忍。这样想来,只要不是歪曲事实,吹牛还有疗愈作用呢。
Published 10/08/21
快速标签:#地球概况 #包容 文字&插图作者:苏菲.布莱克尔(澳大利亚) 翻译:郝景芳 适读年龄: 5~9岁 如果有一组外星旅行团要来地球参观,而你碰巧是那个随团导游,你会如何向“他们”介绍地球呢?真是一个能引发大量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值得在导入本书作者的答案之前就和孩子们好好脑力激荡一下。 你很有可能会发现,我们给出的答案往往受到自身生活经历和环境的限制,而无法反映出整个地球的全貌,后续问题也自然而然地被引出- 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我们究竟有多了解呢?那些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如果我们和他们给出的答案天差地别,那哪个答案才是真相呢,还是每种答案都是真相的一部分?我们要不要试着跳脱出自身的视界,从一个更高远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蓝色星球? 所以,这不仅仅是写给外星人的地球概要,它更是向所有生活在其上的地球人发出的呼吁- 让我们善待彼此,因为我们都是这个美丽星球的一份子。
Published 09/28/21
快速标签:#回馈 #分享 文字&插图作者:汤姆牛 适读年龄: 3~5岁 林桃奶奶的院子里种了一棵桃树,到了结出果实的日子,动物们都蜂拥而至。林桃奶奶慷慨地和所有动物分享这些美味的桃子,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林桃奶奶也把它摘下做成蜜桃蛋糕,用来和小乌龟们一起配着下午茶吃。更神奇的是,第二年,动物们经过的地方都长出了桃树,都结出了像林桃奶奶院子里一般鲜嫩的桃子?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分享”是一个在3~5岁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之间经常出现的高频词汇,而与此对应的则是他们与日俱增的社交欲望和领地/所有权意识,以及这两种需求间自带的冲突属性。强迫孩子分享肯定不是最佳解决方案,这本绘本用图文方式呈现了另外一个答案 - 分享能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孩子们即使在这个阶段无法直接表达这个意思,但是我相信它就像那些桃子的种子似地,将在他们的心理悄悄地生根发芽。
Published 09/22/21
快速标签:#刻板印象 文字&插图作者:宫西达也(日) 翻译:彭懿 适读年龄: 5~7岁 老鼠看到猫就害怕就逃跑是因为它真的本能地就知道猫的危险性,还是在后天的时候被其他前辈灌输了这样的印象呢?如果是后者,那老鼠们岂不是从来都没有机会和一只真正的猫打交道,而只是和想象中的与凶恶画上了等号的猫在玩你追我逃的游戏? 那假设有这么三只老鼠,恰好没有被灌输这样的印象,它们和猫的互动会是如何的呢?这正是本书要展开的一场心理实验。 三只小老鼠非但没有一看到猫就逃,还给予了他最大的善意。而这种善意最终也从猫那里获得了回应。这四个动物之间的故事完全跳脱出了读者们固有的老鼠和猫两种动物之间紧张不安的关系的刻板印象,而是全然的开放,松弛,充满信任,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美好寓言。
Published 09/14/21
快速标签:#与众不同 #艺术的作用 文字&插图作者:马里恩.杜查斯(英) 翻译:刘畅 适读年龄: 5~7岁 鲍勃是个长着一双小细腿的小鸟(鸡?),每次外出都会被其他动物指指点点,这让他非常难过,于是他决定做点什么。 一开始,他主要把精力花在改变小细腿这件事上,他尝试了健身,吃更多东西以及通过穿衣打扮掩盖这些举措,却都一一失败了。 有一天,在参观了一个艺术展览之后,鲍勃有了新的策略,他开始在它的尖嘴上下功夫,每天给它换不同的造型。 很快,它那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尖嘴便让它成为了动物明星和城中潮鸟(鸡?)。它的小细腿?自然也就没有人再挑剔了。 所以与其想尽办法迎合其他人的目光,不如另辟蹊径,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这就是艺术家鲍勃的个人心得。还有就是,艺术总是能赋予人灵感和抚慰,所以要多去艺术展览逛逛。
Published 09/07/21
关键字:赢的代价;竞赛vs.友谊适读年龄:3~5岁故事作者:爱瑞卡.席福曼(美);插图作者:S.D.史耐得(美)翻译:黄乃毓“一根羽毛也不能动”是一个由竞赛引发的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鸭子和鹅都认为自己才是冠军中的冠军,为了证明这一点两个动物展开了一场冗长的比赛,并差点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看完,你会情不自禁地发问:为了赢,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走的有点太远了。也许只有当赢得比赛和友谊,生命等更有价值的事物发生冲突时,我们才会惊觉,这不过就是一场游戏么!
Published 08/31/21
快速标签:#想象力 文字作者:朱迪.巴瑞特(美) 插图作者:罗恩.巴瑞特(美) 翻译:李耘 适读年龄: 5~7岁 不仅仅儿童故事,优秀的绘本也能成为很多动画片的灵感来源,比如这本《阴天有时下肉丸》就在2009年的时候被改编成了《天降美食》(也有的翻成《石破天惊》),相信制片人是看上了它新奇但又接地气的想象力吧。 为何说它接地气呢?因为里面提到的情况是我们每个人都曾几何时幻想过的“天上掉馅饼” - 在一个叫做吧唧吧唧小镇上,居民吃饭不用花钱,只要拿着餐具在街上等着就行。而且天上不仅会掉馅饼,还会变着花样地掉各种美食,比如果冻,三明治,汉堡包(因为是出自西方作者之手,美食的想象力相对比较匮乏,父母们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改成其他美食,小笼包,炸猪排,小龙虾...)。 免费的餐食初听很美好,可是问题也接二连三地出现了,比如食物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质量不稳定,后来甚至发展为威胁居民们人生安全的隐患。一边是免费的美食,一边是自我不能掌控的生活,小镇的居民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那读完故事的孩子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或者他们有什么两全其美之策?欢迎大家留言分享和孩子共读这本绘本的趣事和亮点。
Published 08/24/21
快速标签:#怯场 文字作者:朱迪斯维.奥斯特(美) 插图作者:苏菲.布莱科尔(美) 翻译:柳漾 适读年龄: 5~7岁 在一项全世界范围内的有关最害怕的事情的调查中,上台表演/演讲名列第一,可见怯场这件事的杀伤力和普遍性。而我们害怕的无非就是怕自己出丑,被别人嘲笑。 这个故事中的男孩已经算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学校的才艺秀他排练了无数次,当天穿上了他的蓝色幸运靴,以及一条有很多裤兜的裤子,兜里装的都是他最喜欢的小玩意。可到了表演的当下,怯场还是不期而至,而且随着他表演时刻的临近而越来越强烈(这种变化可以让孩子们从图画中去寻找)。等他真正上台的时候,手脚不听使唤,无处安放,乱动乱说,不过最后他还是鼓足勇气把应该唱的歌唱完了。这些心理变化的刻画和在台上的手足无措是本书最出彩的部分,相信会让成人和孩子都能找到共鸣。 表演完毕,绝大多数孩子们都在为他鼓掌,除了两个男孩,而这两个男孩没有上台表演过,这说明什么问题呢?那些在台下嘲笑别人的人为什么没有上台呢?这些都是可以和孩子进一步去探讨的问题。
Published 08/17/21
快速标签:#想象力 #虚拟朋友  文字&插图作者:安德烈.德昂(法) 翻译:王林 适读年龄: 3~5岁 和太阳月亮做朋友在我们成人眼里不可思议,却非常符合3~5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因为这正是他们幻想虚拟朋友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可以是他们的好伙伴。 那和太阳月亮这两个好朋友可以玩些什么呢?作者用他那奔放,浓烈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纯真而又唯美的画面和一个奇幻的历险。 三个好朋友乘着小船去航行,月牙儿做风帆,在途中太阳阻止了火山的喷发,月亮接住了跌落的流星,最后月亮和流星一起从山顶跳向了夜空,在空中闪闪发光。四个好朋友玩得不亦乐乎,让我们止不住好奇,下一次他们又会一起玩什么呢?
Published 08/10/21
快速标签:#感恩 #回馈  文字作者:劳伦·汤普森 插图作者:乔纳森·伯恩 翻译:赵静 适读年龄: 5~7岁 这本书的题目叫苹果派,图画色调就从头至尾都是深棕色,活脱脱就是一盘刚从烤箱里拿出来的热腾腾的苹果派,你仿佛都能闻到那呼之欲出的香气。 而文字则和《爷爷一定有办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有一个核心段落的重复(树上结出的苹果,颜色鲜红,饱满多汁等等)+一些新的内容,就像一首循环往复的儿童诗,便于让幼儿记忆和复述,让共读的过程有了更多的互动可能性。 每一页上添加的新内容都让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苹果派的来历。爸爸烤的苹果派,那么美味,可不仅仅是爸爸的功劳,那更是来自土地,雨露,阳光甚至整个世界的馈赠。当我们在享受美味或者美好东西的时候,都能满怀这样的感恩之心。
Published 08/03/21
快速标签:#挑食  文字作者:凯斯.格雷 插图作者:尼克.沙拉特 翻译:崔维燕 适读年龄: 给父母的绘本  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你的孩子绝对绝对不会吃的?肯定有对不对?这本书的前面几页应该会让你想起那些为了让孩子吃下这些食物而斗智斗勇的艰难历程,以及无论你怎么苦口婆心,不停加码也无法动摇的孩子不吃的决心。可是在最后两页,故事来了个急转直下,相信读完你也会像我一样边点着头,边恍然大悟叹道,”确实如此“。所以只要你的孩子没有严重偏食(只吃某几样食物,或者某类食物),完全可以放松心态,就像我们对待自己的挑食那样。
Published 07/27/21
当家里的小不点嚷嚷着说要离家出走的时候,大多数父母的心里估计都会“咯噔”一下,然后十有八九要么怒火中烧,要么伤心落泪。可是,就有这样的佛系妈妈,阿尔菲的妈妈,她非但没有生气或者伤心,还仔细地帮阿尔菲打点离家出走后会用到的东西,水壶,电筒,点心,还有他最喜欢的玩具,当然还有那双他坚决不让妈妈扔掉,穿着有点挤脚的小红鞋(这也是他之所以要离家出走的原因),然后来到了家后面的院子里。原来,小宝贝们的“离家出走”意思,仅仅就是走出家的这扇门而已,是不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想想也是,家里这么好,爸爸妈妈这么好,宝贝们怎么会舍得离开呢,这更多是另一种表达生气和抗议的方式。所以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也来试试这招“顺水推舟”吧。
Published 07/20/21
快速标签:#舐犊情深 文字作者:乔纳森·艾米特(英) 插图作者:丹尼尔·豪沃思(英) 翻译:暖房子 适读年龄:5~7岁 歌颂父母子女之间深情的绘本不算少,最著名的有《猜猜我有多爱你》,以及我自己曾经推荐过的《永远爱你》(更推荐英文原版,由罗伯特.蒙施负责文字,Sheila McGraw负责插图),而这本绘本还是如此值得推荐的原因在于,它除了让孩子们确信父母的爱永远不变,还给了孩子们安慰和鼓励 - 虽然你现在还小,有很多事情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好,可终有一天你会做到的,你甚至能做得更好。而这也同样为父母们带去莫大的启示- 知识和技能孩子们总有一天会掌握,那就让我们安于当下,多多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的亲子时光吧,毕竟这些时光是一去而不复返的。
Published 07/13/21
快速标签:#面都失去 #死亡 文字作者:汤本香树实(日) 插图作者:酒井驹子(日) 翻译:赵峻 适读年龄:5岁+ 小熊失去了最好的朋友小鸟,它用漂亮的盒子把小鸟装在里面,并时时刻刻带在身边。周围的其他动物见了,都劝解他忘记小鸟,这样才能开始全新的生活。小熊无法接受,它将自己封闭了起来,因为在它心里,只要能够回到小鸟死前的那个早晨,它可以什么都不要。 后来小熊遇到了一只会拉小提琴的山猫。山猫没有劝说熊忘记小鸟,却为熊和它的小鸟拉起了一首美妙的曲子,在这首曲子的带领下,熊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些曾经和小鸟共度的美好时光。当曲终之时,小熊也终于决定埋葬小鸟,开启新的征程。 人生中有些东西无法忘却,当他们的失去无可避免时,我们需要的可能就是一个任由自己缅怀和悲伤的机会。 真是一个极其美好,越读越有味道的好故事,希望你们也会喜欢。
Published 07/06/21
快速标签:#和而不同 #和谐共处 文字作者:岸良真由子(日) 插图作者:高畠纯 (日) 翻译:彭懿 适读年龄:5~7岁 有一首很著名的华文歌曲叫做《白天不懂夜的黑》,讲述的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无法理解彼此,就像白天不能明白夜晚的黑暗。 在这个故事里,公鸡和它的新邻居猫头鹰正好就是这首歌的绝佳印证。虽然同为鸟类,它们一个是早睡早起的日行动物,另一个则是昼伏夜出的夜行动物,对于”明天“定义的不同还让它们错过了彼此的第一次聚会。可它们却并没有被这些不同困住,唱起伤感的歌,相反它们用非常有创意的方法保持沟通,拉近彼此的距离。两个小动物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你愿意,就没有不可能。 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借这个机会让孩子们了解一下”夜猫子“这种说法,以及猫头鹰之外的其他的夜行动物。
Published 06/29/21
快速标签:#舐犊情深 文字作者:罗伯特.蒙施(加拿大) 插图作者:陈志元(台湾) 翻译:林芳萍 适读年龄:给父母的绘本 有这样一个兔子母亲,她有了一个宝宝。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抱着这个宝贝, 摇啊摇,唱出一首动听的歌谣: 我会永远爱你,永远喜欢你,只要我活着,你就永远是我的宝贝。 兔宝宝一天天长大,从少年长成了青年直至最后成年并搬出了父母的家,而自始至终他妈妈最爱做的事情,还是爬到他的床头,确认他熟睡了以后,抱起他,摇啊摇,再次唱起那首歌谣,直到她去世的那天。 是的,无论孩子长到多大,在爸爸妈妈的眼里他们永远都还是当初那个抱在怀里的小宝贝。 与其说这是一个故事,倒不如说是一首献给天下所有父母子女的抒情诗,悠悠地吟诵着父母子女这延续一生的缘分和深情。 P.S. 这本先前完全由罗伯特.蒙施创作的绘本在2016年引入中文世界的时候没有保留原先写实的风格而配上了更童稚的插图,却也因此少了一些独特的打动人心的东西,这可能也是译本表现远不如原著的原因吧。想要阅读原著英文绘本的朋友可以点击此处:http://m.ximalaya.com/sound/167381960
Published 06/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