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1957年,IC積體電路發明的前一年,虞華年先生進入IBM研究中心,展開數十年前瞻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獲得無數榮譽,包括200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的生涯中最具影響力的成果,包括一微米及次微米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IBM 370型電腦主機CPU微處理器單晶片、高速靜態和動態記憶體等,每一項都決定半導體產業走向!   IBM一開始為何不太願意投入IC積體電路的發展? 虞華年院士看出IC積體電路的潛力,早期他如何建議台灣的發展方向? 工研院的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TAC),與美洲技術顧問團,其實是二而一,就是一群海外專家無私奉獻,為台灣的科技政策與產業方向提供建言。對於台灣的IC產業發展,TAC發揮了哪些關鍵影響? 虞院士早年曾預測「半導體的發展將改變世界」,這點已經印證了。從現在看未來,IC的發展還會如何改變世界?虞院士旅美多年的產業觀察,如何看待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地位?美國產業受到台灣的牽動,可說休戚與共,真的嗎?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半導體發展,請聽虞華年院士為您解析!
Published 10/15/18
1957年,IC積體電路發明的前一年,虞華年先生進入IBM研究中心,展開數十年前瞻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獲得無數榮譽,包括2000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的生涯中最具影響力的成果,包括一微米及次微米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IBM 370型電腦主機CPU微處理器單晶片、高速靜態和動態記憶體等,每一項都決定半導體產業走向!   IBM一開始為何不太願意投入IC積體電路的發展? 虞華年院士看出IC積體電路的潛力,早期他如何建議台灣的發展方向? 工研院的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TAC),與美洲技術顧問團,其實是二而一,就是一群海外專家無私奉獻,為台灣的科技政策與產業方向提供建言。對於台灣的IC產業發展,TAC發揮了哪些關鍵影響? 虞院士早年曾預測「半導體的發展將改變世界」,這點已經印證了。從現在看未來,IC的發展還會如何改變世界?虞院士旅美多年的產業觀察,如何看待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地位?美國產業受到台灣的牽動,可說休戚與共,真的嗎?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半導體發展,請聽虞華年院士為您解析!
Published 10/15/18
發展生醫電子,展望更健康的未來! 為何生物醫學要用電?半導體技術如何應用在人體?跟人類神經系統的脈波有何關聯? 發展人工視網膜、治療癲癇、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與各種疼痛……未來都可能以神經生醫電子技術來實現!甚至,還可能用它來減重?   本週繼續專訪交大前校長吳重雨教授,暢談他投入超過十年的生醫電子領域。發展新技術,進行技術轉移,由台灣最優秀的半導體和醫療人才攜手合作,讓它真正應用到人體……許多更廣泛的器官調控,未來都是生醫電子應用的範圍!然而,人體試驗卻被視為一大難關,真的很難嗎?吳校長的實務經驗如何? 跨領域為何如此重要?請聽吳重雨校長的分享。不只是醫學與電子整合,也包括半導體領域當中,數位、類比IC等領域的整合,如果能夠辦到,生醫電子,不可限量!
Published 10/08/18
投身類比IC研究,催生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請聽交大前校長吳重雨,如何整合資源,培育台灣需要的半導體人才。 知名的半導體業界人才搖籃:交大307實驗室,師生付出多少心力?只有早上七點到九點看不到人,何解? 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對台灣IC產業人才的訓練,起了什麼樣關鍵性的作用?為何被視為重要里程碑? 本集專訪交大前校長吳重雨,他不僅投身研究工作,更催生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請聽吳校長暢談,當新世代學子的學習動機與生活方式改變,不再像從前的學生刻苦耐勞,教授如何應變?國際交流經驗如何影響學生的視野?從學界看IC技術發展,未來會有哪些重要走向?歡迎收聽!
Published 10/01/18
投身類比IC研究,催生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請聽交大前校長吳重雨,如何整合資源,培育台灣需要的半導體人才。 知名的半導體業界人才搖籃:交大307實驗室,師生付出多少心力?只有早上七點到九點看不到人,何解? 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對台灣IC產業人才的訓練,起了什麼樣關鍵性的作用?為何被視為重要里程碑? 本集專訪交大前校長吳重雨,他不僅投身研究工作,更催生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請聽吳校長暢談,當新世代學子的學習動機與生活方式改變,不再像從前的學生刻苦耐勞,教授如何應變?國際交流經驗如何影響學生的視野?從學界看IC技術發展,未來會有哪些重要走向?歡迎收聽!
Published 10/01/18
當主持人劉忠繼問到交大前校長張俊彥院士,是不是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投入半導體的研究,並提出大型計畫?張院士謙稱,主持人這樣描述他,實在太客氣了,對他而言只是一句話:「應該做的就去做,就對了!」 在1958年IC積體電路發明後,到1970年代台灣引進RCA的相關技術之間,1960年代,台灣的半導體高科技發展已經萌芽!在張俊彥院士的實驗室,台灣第一顆IC如何誕生?台灣高科技產業政策的源起為何?蔣經國總統扮演了什麼角色? 人才培育成功,矽導計畫就成功了一半!張院士從一開始的半導體實驗室,到後來從國外邀請人才加入台灣的矽導計畫,如何在人才延攬和培育上著力?在世紀之交的西元2000年前後,當時台灣的IC製造世界第二,為何被世界頂尖半導體期刊的記者嘲笑?台灣的矽導計畫,如何在短時間內翻轉此一局面,甚至支持台灣的IC設計產業逐步建立? 張俊彥院士分享歷史關鍵,歡迎收聽!
Published 09/24/18
台灣半導體產業開路先鋒之一的交通大學前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張俊彥,經過近兩年與癌症的對抗,於10月12日凌晨辭世。 今年九月, 基於對台灣半導體未來的殷切期盼, 張校長在病中勉力接受了《IC積體電路 燦爛六十》專訪 ,諄諄之心讓我們不只感佩,更極為不捨;此亦應為校長最後的論述。 張俊彥校長專長為半導體元件、半導體物理及VLSI技術。他於1964年與張瑞夫、郭雙發共同建立台灣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也一手建立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為該領域世界級的實驗室。後來推動矽導計畫,讓台灣半導體研究論文於世界級期刊的發表,短短數年內進步神速,從毫無建樹到名列前茅,更驅動了台灣IC設計產業的發展。 請聽今年九月張校長《IC積體電路...
Published 09/24/18
如果一間智慧工廠,只需要一個工程師,那「人」怎麼辦?失去了人的角色,智慧在哪裡?想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必須先問:智慧工廠所做的,是現在已經有的生意,還是根本還不存在的生意?它有沒有辦法從其他方面,為人類的生存與工作創造更多機會? 談到半導體對人類未來、對人類文明的意義,為何要回到半導體、IC發明的開宗明義第一章?這項科技的發明與進展,直到如今,一項不變的原則是什麼? 本集再度邀請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從半導體、IC封裝測試的經營出發,延伸談到半導體更宏觀的影響,總結展望台灣相關產業的未來。歸納台灣IC產業過去成功的因素,我們如何拓展將來的契機?企業爭取人才、留住人才,要注重哪「三件事」?領導人需要把握哪些方向,才能達成企業經營的總體目標?歡迎收聽!
Published 09/17/18
如果一間智慧工廠,只需要一個工程師,那「人」怎麼辦?失去了人的角色,智慧在哪裡?想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必須先問:智慧工廠所做的,是現在已經有的生意,還是根本還不存在的生意?它有沒有辦法從其他方面,為人類的生存與工作創造更多機會? 談到半導體對人類未來、對人類文明的意義,為何要回到半導體、IC發明的開宗明義第一章?這項科技的發明與進展,直到如今,一項不變的原則是什麼? 本集再度邀請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從半導體、IC封裝測試的經營出發,延伸談到半導體更宏觀的影響,總結展望台灣相關產業的未來。歸納台灣IC產業過去成功的因素,我們如何拓展將來的契機?企業爭取人才、留住人才,要注重哪「三件事」?領導人需要把握哪些方向,才能達成企業經營的總體目標?歡迎收聽!
Published 09/17/18
2000年,日月光一年有十億美元的營業規模,張虔生董事長希望可以做到一年一百億,預計花多少年?怎麼做?這個題目,到了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的手中,逐漸化為開拓美國市場、全球市場的策略,而今日已經離目標十分接近。讓台灣成為封裝測試全球第一! 當初,台灣會成功的理由還不是看得很清楚,現在回過頭來,半導體、科技業的群聚效應,包括台積電、聯電、甚至鴻海、矽品等等,讓台灣企業的國際能見度提升,對我們在國際發聲、爭取市場,乃至半導體產業全面的發展,都功不可沒! 而就公司層面,為什麼一家大客戶三年不給一張訂單,日月光還要堅持服務?理由是什麼?為什麼一些初期不賺錢的合作、投資,日月光還是要做,而且能做?能夠這樣投資的底氣又是什麼?由這些案例,吳田玉執行長也強調了「長線思維」的重要性。當然,綜觀整個半導體業界,台灣經營團隊的文化因素,也是成功的要件之一! 談到為何要推動併購,推動國際與兩岸合作投資?有時候甚至虧錢也要做?吳執行長的一句話,台灣不能不深思:「因為未來世界的創新價值,不會百分之百出現在台灣。就算樂觀假設30%在台灣,70%還是在國外!這些智財與產業鏈的附加價值,我們如何在第一時...
Published 09/10/18
2000年,日月光一年有十億美元的營業規模,張虔生董事長希望可以做到一年一百億,預計花多少年?怎麼做?這個題目,到了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的手中,逐漸化為開拓美國市場、全球市場的策略,而今日已經離目標十分接近。讓台灣成為封裝測試全球第一! 當初,台灣會成功的理由還不是看得很清楚,現在回過頭來,半導體、科技業的群聚效應,包括台積電、聯電、甚至鴻海、矽品等等,讓台灣企業的國際能見度提升,對我們在國際發聲、爭取市場,乃至半導體產業全面的發展,都功不可沒! 而就公司層面,為什麼一家大客戶三年不給一張訂單,日月光還要堅持服務?理由是什麼?為什麼一些初期不賺錢的合作、投資,日月光還是要做,而且能做?能夠這樣投資的底氣又是什麼?由這些案例,吳田玉執行長也強調了「長線思維」的重要性。當然,綜觀整個半導體業界,台灣經營團隊的文化因素,也是成功的要件之一! 談到為何要推動併購,推動國際與兩岸合作投資?有時候甚至虧錢也要做?吳執行長的一句話,台灣不能不深思:「因為未來世界的創新價值,不會百分之百出現在台灣。就算樂觀假設30%在台灣,70%還是在國外!這些智財與產業鏈的附加價值,我們如何在第一時...
Published 09/10/18
DRAM的競爭有多慘烈?多艱苦? 日本10家大公司,包括曾經擊倒Intel記憶體部門的大咖,或關門、或整併,只剩一家存活;韓國的倖存者,嚴格說來只剩三星,海力士靠世界銀行紓困才存活;歐洲可說全部垮光。 在台灣,次微米計畫衍生的DRAM產業,同樣沒有抵擋住全球風暴。但次微米的製程技術開發,卻為台灣所有IC產業的成功奠基,證據何在? 本集繼續邀請中研院院士、旺宏電子盧志遠總經理,暢談全球記憶體下一個發展方向。為何研發資源不能夠少擺?如何因應中國大陸的追兵?人才如何培育?歡迎收聽!
Published 09/03/18
DRAM的競爭有多慘烈?多艱苦? 日本10家大公司,包括曾經擊倒Intel記憶體部門的大咖,或關門、或整併,只剩一家存活;韓國的倖存者,嚴格說來只剩三星,海力士靠世界銀行紓困才存活;歐洲可說全部垮光。 在台灣,次微米計畫衍生的DRAM產業,同樣沒有抵擋住全球風暴。但次微米的製程技術開發,卻為台灣所有IC產業的成功奠基,證據何在? 本集繼續邀請中研院院士、旺宏電子盧志遠總經理,暢談全球記憶體下一個發展方向。為何研發資源不能夠少擺?如何因應中國大陸的追兵?人才如何培育?歡迎收聽!
Published 09/03/18
「次微米計畫」是什麼?為何李國鼎先生曾說,這個科專計畫讓台灣半導體產業,從馬後砲變成「馬前砲」? 為什麼次微米計畫同步研發次微米製程與八吋晶圓技術?對產業有何意義?結果如何? 台灣的次微米計畫發展成功,但在記憶體激烈競爭的全球浪潮下,和美國、日本的大公司同樣面臨巨大衝擊。Intel是DRAM發明人,卻被日本打敗,三巨頭決定轉做微處理器直到今天。故事是如何發展的? 日本一度在記憶體產業稱霸全球,後來是如何垮台的?為何韓國能夠成功? 三星做記憶體連虧十幾年!當時如此艱辛,他們怎麼做得下去?韓國崛起的條件到底是甚麼?與DRAM發展的特性有何關聯?   本集邀請甫當選中研院院士的旺宏電子盧志遠總經理分享,他當初放棄美國貝爾實驗室的高薪與研究環境,就是為了擔任次微米計畫的總主持人,也把握了參與中華民國科技發展史的難得機會!次微米計畫建立了台灣生產DRAM的能力,以及關鍵的製程技術。雖然在記憶體產業未能像韓國爭取到主導地位,卻留下技術與人才的種子。 記憶體的發展,乃至整個半導體產業,是國家的戰爭!請聽盧志遠院士從經濟、文化、國家政策等大方向,分析牽動記憶體產業的國際因素。本週與...
Published 08/27/18
「次微米計畫」是什麼?為何李國鼎先生曾說,這個科專計畫讓台灣半導體產業,從馬後砲變成「馬前砲」? 為什麼次微米計畫同步研發次微米製程與八吋晶圓技術?對產業有何意義?結果如何? 台灣的次微米計畫發展成功,但在記憶體激烈競爭的全球浪潮下,和美國、日本的大公司同樣面臨巨大衝擊。Intel是DRAM發明人,卻被日本打敗,三巨頭決定轉做微處理器直到今天。故事是如何發展的? 日本一度在記憶體產業稱霸全球,後來是如何垮台的?為何韓國能夠成功? 三星做記憶體連虧十幾年!當時如此艱辛,他們怎麼做得下去?韓國崛起的條件到底是甚麼?與DRAM發展的特性有何關聯?   本集邀請甫當選中研院院士的旺宏電子盧志遠總經理分享,他當初放棄美國貝爾實驗室的高薪與研究環境,就是為了擔任次微米計畫的總主持人,也把握了參與中華民國科技發展史的難得機會!次微米計畫建立了台灣生產DRAM的能力,以及關鍵的製程技術。雖然在記憶體產業未能像韓國爭取到主導地位,卻留下技術與人才的種子。 記憶體的發展,乃至整個半導體產業,是國家的戰爭!請聽盧志遠院士從經濟、文化、國家政策等大方向,分析牽動記憶體產業的國際因素。本週與...
Published 08/27/18
「最難得的就是,當時的領導人給了年輕人機會,甚至不到三十歲就賦予重任,這是非常難得的經驗。對我來說,就是這樣。」  —史欽泰   從政策到人才,從歷史到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成功? 一場400元的早餐會,開闢了年產值兩兆以上的IC產業。回顧歷史,在早餐會做了這項重要決定之後,如何匯聚各方面的力量與貢獻,落實後續的發展? 本集繼續邀請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分享台灣半導體的產、官、學、研成功經驗。從歷史觀察,IC產業許多人才都是在台灣讀完大學後,到美國留學,接受學術與產業的完整訓練,然後回到台灣。這是我們未來要走的路嗎?今日,台灣學子出國留學的比例是否下降?如何培養IC產業所需的人才? 典型在夙昔!細數IC產業發展,有哪些令人動容的典範人物?潘文淵先生提出為台灣產業擔任顧問的「三不」是什麼?為台灣奠定哪些極好的基礎?是否可由這些經驗,提煉出未來發展的成功要件? 爬梳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不僅有良好的「世代合作」氛圍,在各方面的配合也是環環相扣,堪稱「神來之筆」!請聽史欽泰院長對台灣半導體成功關鍵的整體回顧!
Published 08/20/18
「最難得的就是,當時的領導人給了年輕人機會,甚至不到三十歲就賦予重任,這是非常難得的經驗。對我來說,就是這樣。」  —史欽泰   從政策到人才,從歷史到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成功? 一場400元的早餐會,開闢了年產值兩兆以上的IC產業。回顧歷史,在早餐會做了這項重要決定之後,如何匯聚各方面的力量與貢獻,落實後續的發展? 本集繼續邀請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分享台灣半導體的產、官、學、研成功經驗。從歷史觀察,IC產業許多人才都是在台灣讀完大學後,到美國留學,接受學術與產業的完整訓練,然後回到台灣。這是我們未來要走的路嗎?今日,台灣學子出國留學的比例是否下降?如何培養IC產業所需的人才? 典型在夙昔!細數IC產業發展,有哪些令人動容的典範人物?潘文淵先生提出為台灣產業擔任顧問的「三不」是什麼?為台灣奠定哪些極好的基礎?是否可由這些經驗,提煉出未來發展的成功要件? 爬梳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史,不僅有良好的「世代合作」氛圍,在各方面的配合也是環環相扣,堪稱「神來之筆」!請聽史欽泰院長對台灣半導體成功關鍵的整體回顧!
Published 08/20/18
1976年,台灣派員到美國RCA公司接受訓練,進行IC積體電路的技術移轉,寫下一頁傳奇。 這項攸關國家命脈的計畫,竟是從一場早餐會開始? 當初台灣派出的四十幾位先鋒,有何條件?這群人後來為何能成為產業龍頭? 技術「移轉」為何成功,甚至讓台灣發展自有技術?美國RCA如何肯教呢?我們掌握了哪些關鍵契機?   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在RCA的技術移轉任務中,負責帶隊學習IC製造。但台灣IC產業的成功,不只是因為技術移轉的策略正確,聯電、台積電、世界先進等公司陸續成立,都與工研院息息相關。工研院的體制為什麼大大有助於IC產業發展,甚至成為國際專家取經的對象?到了近年,又有何轉變、轉型,放眼未來,讓工研院繼續為台灣開創新的機會? IC誕生六十年,請聽史欽泰暢談台灣走過的IC產業開創時代!
Published 08/13/18
1976年,台灣派員到美國RCA公司接受訓練,進行IC積體電路的技術移轉,寫下一頁傳奇。 這項攸關國家命脈的計畫,竟是從一場早餐會開始? 當初台灣派出的四十幾位先鋒,有何條件?這群人後來為何能成為產業龍頭? 技術「移轉」為何成功,甚至讓台灣發展自有技術?美國RCA如何肯教呢?我們掌握了哪些關鍵契機?   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是這段歷史的見證人,在RCA的技術移轉任務中,負責帶隊學習IC製造。但台灣IC產業的成功,不只是因為技術移轉的策略正確,聯電、台積電、世界先進等公司陸續成立,都與工研院息息相關。工研院的體制為什麼大大有助於IC產業發展,甚至成為國際專家取經的對象?到了近年,又有何轉變、轉型,放眼未來,讓工研院繼續為台灣開創新的機會? IC誕生六十年,請聽史欽泰暢談台灣走過的IC產業開創時代!
Published 08/13/18
拿起地球儀,無論怎麼轉,都能看到台灣IC產業發光。IC無所不在。 1970年代,台灣IC產業從無到有。如今,台灣已經締造「IC製造第一、封裝測試第一、IC設計舉足輕重」的產業地位。其中關鍵包括政策的引導、產業的努力、學界的投入,合力開創了每年產值兩兆元以上的重要產業。 科技部陳良基部長分享了一段故事,當初他第一個面試官是曾繁城先生,後來他雖未投入產業界,卻在學界參與IC設計的領域。農家出身的陳部長,以農田比喻IC產業,IC就像是稻米,是諸多現代產品的基礎,不可或缺。而台灣的專業積體電路製造,就像是做出了一塊最好的「秧田」。這個比喻如何解釋?為何台灣IC製造的發達,促成上游IC設計,以及下游各產業的發展? 早年各先進國家都在發展IC,世界各國大廠怎麼敢把重要的製造工作交給小小的台灣?台灣如何突破、如何獲得認證? 台灣當初獲得的技術,就當時全球的評價來說,是比較差的技術,我們如何做出比別人更好的良率,爭取國際市場?原來,紀律是一項關鍵,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一大群紀律嚴明、有能力精準解題的工程師,被認為是台灣成功的因素之一。而這項優勢,今日仍然需要保持。 延伸來談,從IC製造到I...
Published 08/06/18
拿起地球儀,無論怎麼轉,都能看到台灣IC產業發光。IC無所不在。 1970年代,台灣IC產業從無到有。如今,台灣已經締造「IC製造第一、封裝測試第一、IC設計舉足輕重」的產業地位。其中關鍵包括政策的引導、產業的努力、學界的投入,合力開創了每年產值兩兆元以上的重要產業。 科技部陳良基部長分享了一段故事,當初他第一個面試官是曾繁城先生,後來他雖未投入產業界,卻在學界參與IC設計的領域。農家出身的陳部長,以農田比喻IC產業,IC就像是稻米,是諸多現代產品的基礎,不可或缺。而台灣的專業積體電路製造,就像是做出了一塊最好的「秧田」。這個比喻如何解釋?為何台灣IC製造的發達,促成上游IC設計,以及下游各產業的發展? 早年各先進國家都在發展IC,世界各國大廠怎麼敢把重要的製造工作交給小小的台灣?台灣如何突破、如何獲得認證? 台灣當初獲得的技術,就當時全球的評價來說,是比較差的技術,我們如何做出比別人更好的良率,爭取國際市場?原來,紀律是一項關鍵,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一大群紀律嚴明、有能力精準解題的工程師,被認為是台灣成功的因素之一。而這項優勢,今日仍然需要保持。 延伸來談,從IC製造到I...
Published 08/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