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Mere Christianity《我如何思考基督教》(舊譯《返璞歸真》)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票選20世紀百大最重要書中,排行首位。到底重要在哪裡?為什麼一個不是那麼福音派的一個平信徒在廣播上節目的談話,卻讓福音派這麼喜愛,影響了這麼多人? 雨成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談,特別是對照薛華或是海外華人很流行的《遊子吟》,我覺得立時讓魯益師的貢獻立體了起來。魯氏學問淵博但卻幽默有趣、又充滿想像力而不會自居正統,打擊其他不同的宗派和宗教,乃是用比喻和想像力娓娓道來基督信仰獨特之處,和能夠對世界帶來的益處。 如果真的想理解基督教,對基督信仰進行思辨之旅,或是開闊自己對於信仰的理解,我相信魯益師這本仍是無人能出其右的!
Published 04/25/24
Published 04/25/24
當潘霍華得知希特勒要屠殺猶太人的計畫時,他不禁去思考,身為基督徒要怎麼做?在旁邊禱告、鼓勵別人去對他扣下扳機(他們覺得大概只有剷除希特勒一途),還是自己有所行動?這真是一個煎熬也艱難的思考!但是經過他思考後,他願意承擔罪行,以殺人犯的身分站在上帝的面前,所以他加入了暗殺行動,最後被捕入獄,而後被處決。 到底跟隨耶穌是什麼意思?對潘霍華當時的處境來說,不是只是簡單地遵守十誡不可殺人的誡命,而是為了他人的性命附上沉重的代價。他的倫理學圍繞著一句話:「倫理學不是關乎什麼是對或是錯,而是關乎上帝的旨意是什麼。」 在被審問的情況下,他也思考什麼才是真相。如果只是揭露資訊,他豈不是害了其他的同夥和背棄了猶太人。所以,他認為真相根本上是關係性的(relational)和活生生的現實(lived reality);真相不是意念,而是一個person──真相就是耶穌基督,而耶穌在這世界裡。 我們舉了保守教會面對同性戀的例子,我們更在乎的是對或錯的idea,而不是活生生的person,他可能正在受苦掙扎的lived...
Published 04/11/24
這次繼續聊《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特別是潘霍華到美國之後所經歷的事,特別去了美國紐約,受到黑人教會的影響,更體驗到「關係性群體」的重要性,加上他在白人主流教會的負面經歷,使他看到「辭藻堆砌」(phraseology)的問題。他認為是阻擋人認識耶穌的最大敵人,因為隱瞞了真實(the Real)。 其實,我們這些愛讀書、抽象思考的人,大概都有類似的危險;搞不好潘霍華也意識到這是他這個21歲就拿博士的人可能的問題,哈哈。但我們也聊到,其實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逃避真實,甚至以查經這種屬靈的方式來逃避,可以講一套精彩的理論,生活具體的處境卻毫無關聯。 當然,也有提到很重要的《論青年工作的八條提綱》。他提醒我們,教會首要的目標,不是要抓住年輕人的青春活力/精神(youthful spirit),而是讓聖靈(Holy Spirit)塑造他們的生命,而不是把這個青春的活力拿來納爲己用,成為壯大教會的工具。不僅是回應於當時希特勒利用青年人活力的危險,對我們現在技術至上的時代繼續說話。
Published 03/29/24
這次我和兩位不同世代的學生工作者裴恩和李明翰聊路恩哲(Andrew Root)的一本好書《青少年牧者潘霍華》(Bonhoeffer as Youth Worker: A Theological Vision for Discipleship and Life Together)。大家對於潘霍華的名字可能都不算陌生,但是他到底是誰,我們大概都沒有立體的想像。這本書給我們一個很有趣的角度,原來這位大神學家一直都是一位youth worker,而我們對於他思想上的理解不能脫離這個處境。 路恩哲自己是北美著名的實踐神學家,他和丁康黛(Kenda Creasy Dean)本身在推動所謂的「神學踐行轉向」(the theological turn in youth ministry),並且認為潘霍華是這個運動的先驅。到底什麼是這個「theological...
Published 03/14/24
這是「聖經的新世界」系列的第一集。 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呢?這系列希望能介紹一些聖經研究的新觀點,也希望能讓聖經激發我們的想像,看見一個「新世界」,一個神持續在更新的世界。 這一集要討論的是羞恥感,這個難受又不受歡迎的情緒。市面上有很多書和文章叫我們要遠離羞恥感、克服羞恥感。怎麼會有新約學者要為羞恥感辯護?還說羞恥感對於我們的屬靈成長很重要?在三一神學院讀書的彭弟兄,在上《新約中的情緒與靈命塑造》這門課時,接觸到新約教授劉德利Dr. Te-Li Lau寫的Defending Shame: Its Formative Power in Paul's...
Published 03/01/24
這次聊了一本新書,是由郭宇欣撰寫的《Me Too在路上:那些在教會推動性騷擾防治的人們》。當年濛濛懂懂的情況下,被宇欣一起推上了路,在《校園》雜誌作了一期專題。時隔將近六年,宇欣還在路上繼續奮戰著。 另一位來賓歐雨虹,則是因著媽媽曾經輔導許多受到性傷害的人,已致非常能感受到其中的沉痛,也一直關心著這方面的議題。 這本書主要是宇欣採訪四位「在教會推動性騷擾防制的人」,並以她個人的角度來整理、書寫,想要呈現一些已經在路上的人的生命故事與身影。這四位分別是曾經投入教會人權促進聯盟工作的謝娜敏老師、在台灣長老教會七星中會性別公義部擔任部長的曾昭瑞牧師、在香港教會界推動性騷擾防治政策的香港協進會幹事曹曉彤姐妹,以及在天主教耶穌會設立兒少保護暨專業倫理辦公室的李驊神父。 討論Me too這看起來負面的話題,其實背後更關心的是,什麼時候教會才能成為一個健康的群體,成為世界的榜樣。我們更關心的是,如何去推動性別的意識、讓教會建立健康的文化與制度、包括如何有健康的靈性、能夠自我察覺和關顧,不成為濫用權力的人。 邀請大家一起上路!!
Published 02/15/24
這次我們繼續聊《數位儀式:在網路時代找回基督徒的智慧》這本書,想要從各自的經歷來探討, 如何在一個漫無目的、欲望不斷被刺激而擴大的情況下,能夠找回一些自主權,然後有與人有更深的連結: 有談到要刻意去參與一些不見得享受的對話,或是透過手寫信件來放慢速度,去深山裡散步,或是在大自然中運動…….。 我們也聊到手寫的溫度,然後現在讀保羅書信卻感受不到溫度的問題,然後到底教會如何能夠成為「在網路世界找不到意義感的人」的安全港灣。
Published 02/01/24
這次聊的這本新書,是在去年九月出版的《數位儀式》(Digital Liturgies: Rediscovering Christian Wisdom in an Online Age),作者Samuel James將網路世界的一些問題剖析出來,試圖提出解方,當然這塊我是比較不滿意的。許多問題大多都不陌生,比如注意力變短暫,信息碎片化,在網路上的言語暴力,在社群媒體表現最美好的自我反而陷入無止盡的比較等等。作者借用James K. A. Smith(蘇明思)常常在談的禮儀(liturgy)的概念,用在描繪數位時代的世界,其並非中性的科技,反而型塑我們的習慣、生命和靈性。 這次談著重在問題的部分,下次會更多談一些應對的智慧,歡迎大家收聽!
Published 01/19/24
我們第三次聊這本《惡霸講台:直面教會中的屬靈霸凌》(Bully Pulpit: Confronting the Problem of Spiritual Abuse in the Church)。我們先聊屬靈霸凌對於會友所造成的創傷,除了造成情緒上、身體上、人際關係的傷害,甚至對上帝的形象有所扭曲──把上帝看成霸道的父親。我們怎麼營造一個安全的文化和氛圍,能夠真正接住那個受傷的人,不是說教、勸他饒恕,造成二次傷害。 另外,怎樣才能建立好的教會文化,阻擋屬靈虐待的發生。作者從預防、監督和保護受傷的人這三個角度來談。我自己take away,就是要開始更注意各種的權力結構,是否健全。也察覺自己所在的權力位置,到底有什麼責任?是否真正照顧到弱者,還是朝向自己得到掌聲。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有趣分享,包括美國的Mega Church,女性特質在教會中的重要性。 歡迎來收聽。
Published 01/05/24
我們繼續聊這本剛得到CT獎項的《惡霸講台:直面教會中的屬靈霸凌》(Bully Pulpit: Confronting the Problem of Spiritual Abuse in the Church)。談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霸凌不會是單一事件,常有接二連三的受害者,時間也通常持續很久,黑箱卻一直無法被爆開,當有人勇敢說出時,反而被搓湯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甚至被趕出教會。到底有什麼結構或是認知上的問題? 我們談到需要有外部獨立調查機制,還有牧者關懷的重要性。在目前的教牧結構中,其實牧者也是高處不勝寒,也很需要幫助、支持、陪伴,也需要好好休息,創造出比較健康的文化。然後也岔出去談傳道人的養成…. 趕快來聽聽,如果你有什麼感受和想法,歡迎加入社團或是寫信給[email protected]
Published 12/15/23
想到可以找幾個不同年紀的網友和朋友一起來個線上讀書會!取名叫「深夜書堂」因為受到《深夜食堂》的啟發,希望可以在一個空間,嚴肅的議題可以有些不同的觀點,可以輕鬆、真誠的聊八卦……。 這次聊的是一本英文新書Bully Pulpit: Confronting the Problem of Spiritual Abuse in the Church,講的是近來開始慢慢被關注的「屬靈霸凌」。很開心,這本書有找到跨世代的愛書人,有20的明翰、30的雨虹、40的我、50的Harry,還有快要60的惠文阿姨XD 我就不多寫了,大家趕快來聽,也歡迎給意見,可以透過[email protected]給我個人,或是加入我們的臉書社團。
Published 11/29/23
看到這個書名,就跟裴恩問說有沒有興趣來約聊。後來讀的時候,心裡一直有疑問,那你把「男子氣概」解構掉了,然後呢? 雖然說,作者也是想要幫助一些男性不用在既定的男子氣概架構中被壓迫,但一邊讀我卻覺得有點無所適從。畢竟,我成長的背景在讀書(文質彬彬)和打籃球(勇猛戰士?)方面都算是符合社會的期待。 不過,裴恩認為在這仍舊相當父權架構的教會或社會中,點出這個問題還是蠻必要的。我們也聊到,如果批判有毒的男子氣概,那到底有沒有健康的男子氣概?然後,我們也聊了《我的意外爸爸這部電影》,來探討父子關係中是不是只能是望子成龍的那種支配?有沒有「陪伴」的可能性。 歡迎聽眾收聽,然後提出自己的想法。
Published 11/16/23
這本書除了從規訓欲望的角度來批判資本主義外,也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教會應該因著上帝的豐盛的恩典,而活出禮物的經濟學。下集繼續和明翰和Charles從不同層面來討論這本書,除了探討資本主義帶來的失序外,也聊到資本主義以各種變形了影響基督徒和教會。但是這本書還是給我們很多的洞見,幫助我們往「禮物人生」邁進。 =============== 要報名《耶穌的情感學》講座的聽眾朋友,在下面的連結 講座報名 | 【 耶穌的情感學】系列課程 - 有盏灯 (oc.org)
Published 11/03/23
《欲望的經濟學》是我自己很喜歡的書,這次特別想說何不找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討論,所以就找了經濟學家Charles,還有從社會學角度的明翰,看看會不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兩位對於資本主義的本身有不同的理解。明翰贊同本書的作者認為經濟學並非中性的科學,而是規訓了人類的欲望;Charles看經濟學是較為中性,描述人類對誘因會做出反應,有趨吉避凶的行為;資本主義揹了許多黑鍋,任何的制度都會被濫用。 但是雙方也都認為,資本主義世界不是神的國,它的精神和基督教有許多的違和。重點是基督徒和教會到底可以怎麼做,怎麼忠實地生活,甚至祝福這個世界,當然這是下一集的事。 =============== 要報名《耶穌的情感學》講座的聽眾朋友,記得在下面報名喔 講座報名 | 【 耶穌的情感學】系列課程 - 有盏灯 (oc.org)
Published 10/19/23
可能大家都會有類似的經驗,明明就是很好的長輩、家人、朋友,但是一談到某些政治或社會議題,想法偏頗地讓你覺得不可思議!(當然,對方可能也覺得我們偏頗)。 家人朋友的立場不同,有時還可以避開話題不談,但卻發現你生活的世界中可能有一半的人立場跟你相反,而且又無法互相溝通,就有點讓人心累、無奈。沒錯,這個讓人心累的世界,就是充斥著各種對立:自由vs保守、藍vs綠、黃絲vs藍絲、挺同vs反同、挺川vs反川、民主vs共和、親中vs反中……。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是Jonathan...
Published 09/29/23
認識雨成的那一天,他在我營會的宿舍房間和長輩基督徒辯論川普,到半夜兩點……。雖然對於雙方雞同鴨講感到疲憊,對於他熱衷於公義的關懷,還有對美國歷史的理解,卻相當的印象深刻。當然,後來更認識到他的模仿功力,敬佩不已。 我們這次聊的是一本關於「時代論」的書《時代論的興盛與衰敗》(The Rise and Fall of Dispensationalism : How the Evangelical Battle over the End Times Shaped a Nation)。時代論可能很多人不見得熟悉,但是卻對我們影響重大。成長背景中總有基督徒會談到「被提」,或更多是雖然沒有提到這個詞彙,但是背後所假設的敘事也是一種「災難不斷,耶穌快來了,世界將被毀滅」,然後催促人趕快傳福音的「救生艇神學」。這都是時代論的影響。 特別有趣的是,美國的歷史怎麼在百年內從「在地上建造天堂」就轉變到「救人上天堂」。然後這個「英國生產、美國行銷」的時代論又怎麼透過聖經學院、宣教機構廣傳全球。 說真的,我覺得在理論上時代論雖然已經式微,但是卻深入華人基督徒的骨骼、血液啊! 大家覺得呢?
Published 09/14/23
在#MeToo的浪潮、還有女性按牧的議題紛紛擾擾的情況下,感謝Cindy非常夠義氣來跟我聊這本《「聖經女性」概念的演變:女性的從屬性如何成為福音真理》,這是由教會中世紀歷史學家Beth Allison Barr所寫的暢銷書。Barr的先生是浸信會的青年牧師,她本來想說乖乖地當個「好師母」,但由於先生支持女性在教會中的領導角色而被解雇,這次事件深深影響了Barr,使她開始寫作這本書。 從歷史的角度,Barr提出一個犀利的看法:保守基督徒擔心女性按牧是被世俗的女性主義影響,但其實堅持女性從屬於男性的基督教的父權思想才是向世俗靠攏。她舉出各種例子,不管從耶穌與保羅的事工,和教會歷史中的許多例子都能看到,女性的角色應該是寬廣、多元的。事實上,現在那種依附於丈夫、「賢妻良母」的基督徒女性模版,其實是宗教改革之後的產物。 我們也略略聊到書中關於聖經翻譯的問題,其實很難避免由立場來決定翻譯。有些人強調聖經無誤,很有可能更是為了強調「我的解讀」無誤(我自己說的)。我們還是謙卑一點,不要把話說滿比較好...
Published 08/31/23
照理說,基督信仰應該是一種「道成肉身」(incarnate)的生活方式,能夠很具體的展現出來。但基督教一直都有一個很大的試探,就是靈魂身體二元論(或是三元論)。這樣的抽離身體的靈性,等於把信仰生活割離於日常的(身體)生活當中,把靈性囚禁在教會或個人靈修禱告,切斷了與外在社會的關係。 在《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中,Michael Frost透過Nancy Murphy提出聖經的身體觀是整合的「靈性的身體」,而教會應該成為一個具體的身體、根植於土地、身體力行去關心鄰舍等等。 除了有許多神學、宣教學的論述外,這本書也相當接地氣,能與社會學家、哲學家對話,解釋了當代網路或是科技社會的疏離、無根的現象。 這本書對於在數位時代如何生活,提供了一個相當好的診斷與實踐的藍圖,歡迎大家收聽並閱讀此書。
Published 08/17/23
這本小書《哲學與神學》看似談的是哲學與神學間的相互關係,但作者卡普托(John D. Caputo)卻難以掩飾對後現代的偏好,大概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XD 大維浸淫在哲學與神學兩門學科已久,正是聊這本書的最佳人選。除了思考嚴謹的基本外,還能用白話文來解釋哲學;更棒的是常語出驚人,如說出哲學/神學人喜歡SM,愛問問題的人被牧師討厭?甚至比喻現代性的教會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千萬不要錯過 哲學小白不要怕,歡迎來聽聽看,聖經、神學與哲學之間該有什關係?信仰與理性之間的關係?什麼是前現代、現代、後現代?為什麼後現代糾正了現代性,開啟了謙卑認識的道路?為什麼有些人反智卻仍出現宰制性的言論?
Published 08/03/23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腦與心的距離」,我們很容易知道卻做不到、腦袋知道身體卻更誠實…..。Curt Thompson 的這本Anatomy of the Soul(《靈魂的構造學:發現腦科學和屬靈操練的令人驚奇的關連,改善你的關係與人生》),似乎給了我們可以實際縮短這距離的一條路。 近年來腦科學的大量發展,到底對基督信仰有什麼挑戰或是助益?基督徒精神分析師Curt Thompson寫了一本很棒的書去整理腦科學、依附關係與基督教靈性之間的關係。「心意更新而變化」、「新造的人」,不再只是空談玄學,而是可以從透過認識大腦的運作與適切的屬靈操練,都是實際可以達成的──人真的能夠有更豐盛的生命與關係。 透過介紹大腦的構造,他指出光透過左腦(理性、邏輯)認識上帝不足夠,而是要在右腦上(情感、連結)先被上帝完全認識(Being...
Published 07/13/23
這次訪問到珍珠家園的工作人員趙歆怡,他們在台北萬華的紅燈區陪伴,許多曾從事特種行業的阿嬤。歆怡希望紀錄這群被社會遺忘的人的故事,所以策劃了這本《茶室女人心:萬華紅燈區的故事》 書中記載了12位基層女性的人生歷程,真的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她們大多都有非常不幸的經歷,不管是被父母賣到妓女戶,還是懷抱歌星夢卻被性侵……,但她們跟我們一樣,都想要被愛、希望有個幸福的人生,也想找到自己。 書中的故事很精彩,建議自己買來讀。訪談更多是針對歆怡自己的生命故事:她怎麼從一個名校高材生、跳進服事最底層的工作而找到自己;如何去放下黑白的道德判斷去真實接納她們;怎麼面對「幫助她們未果」的挫折感……。 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去接觸到特種行業的工作者,但我們確實都可以練習跳出自己的世界,看到一些我們有意無意忽略不見的邊緣人。 #進一步了解珍珠家園的工作https://pearlfamilygarden.weebly.com/
Published 06/22/23
這是慕理跟我聊The Scandal of Evangelical Mind的續集。這集除了談到美國福音派歷史之外,更重要的是連結到華人教會的歷史。影響華人至深的內地會,其實大多也受時代主義的影響,重點強調在傳福音、拯救靈魂,影響著名的倪拓聲、王明道、宋尚節,後來也影響了台灣教會。 我在訪談時候,好像把「基要主義」和「時代主義」混為一談了。但正如慕理所說,基要主義(相對於自由派)應該是更大的集合,當中也有強調著重社會改革的後千禧年(或是無千禧年)主義,只不過後來歷史上就是強調被提的時代主義(前千禧年)勝出。 我們也聊到基要主義的那種敵對世界、築牆的心態,也不利於智性的發展。但是悲哀的是,當初是為了要反對「啟蒙運動」的驕傲,但是卻成了另一種「聖經主義」的驕傲──以為掌握了聖經的(命題式)真理,而沒有虛心的去辯證、去理解各種新的發現與理論。 這集有多一些哲學的討論,希望有志發展心智的基督徒,不要覺得太悶! 對慕理教的西方思想史或是倫理學有興趣的,也可以從youtube收聽 (389) BCC雙語社區教會 - YouTube
Published 06/08/23
這本The Scandal of Evangelical Mind 《福音派心智的醜聞》是一本非常經典的美國福音派歷史,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福音派思想層面的天生缺陷。這本書雖然探討美國福音派(所以沒有中譯本),但是所帶來的衝擊,對華人教會應該是很重要的提醒。 基督教神學在中古世紀曾經是引領社會思潮的,Theology is the queen of all sciences,但是在18世紀大覺醒(Great Awakening)的文化處境之中,美國福音派更加著重於佈道以及其立即的效果。而這樣強調感動與立即性,就讓需要長期耐心的學術研究就慢慢在福音派中式微。 當然還有基要派還有時代主義的興起,更加重了神聖世俗的對立、離世、還有反智的傾向。 非常開心這集有慕理拔刀相助,他的特殊背景幫我更加立體地了解美國的福音派與當時的處境。歡迎大家收聽。
Published 05/25/23
Ecosystems of Jubilee: Economic Ethics for the Neighborhood是歐雨虹老師推薦的新書,才剛於2023年四月25日出版。雨虹自己的博士論文是研究使徒行傳中的「凡物公用」,去討論新舊約中上帝的經濟願景是如何的? 這本由Adam Gunstine 和José Humphreys 的新書更是往實務方面多走一步,更多談到如何在所處的社區中實踐。 正如雨虹所說,聖經不是只談個人信仰,舊約中以色列人的經濟生活就是信仰的一部分;新約也是如此,耶穌帶來「舊約禧年」的應驗,早期教會凡物公用的生活也是反應出這種信靠上帝供應的互助生活。 「笨蛋,問題在經濟」,政治人物會這樣說,點出經濟問題是所有問題當中的重中之重。在當下許多人討論教會的各種問題,如果我們真能好好思考聖經中的經濟願景的話,發揮想像力去實踐,特別是展現出慷慨分享的另類實踐,一定會大大的不同。
Published 0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