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這本The Scandal of Evangelical Mind 《福音派心智的醜聞》是一本非常經典的美國福音派歷史,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福音派思想層面的天生缺陷。這本書雖然探討美國福音派(所以沒有中譯本),但是所帶來的衝擊,對華人教會應該是很重要的提醒。 基督教神學在中古世紀曾經是引領社會思潮的,Theology is the queen of all sciences,但是在18世紀大覺醒(Great Awakening)的文化處境之中,美國福音派更加著重於佈道以及其立即的效果。而這樣強調感動與立即性,就讓需要長期耐心的學術研究就慢慢在福音派中式微。 當然還有基要派還有時代主義的興起,更加重了神聖世俗的對立、離世、還有反智的傾向。 非常開心這集有慕理拔刀相助,他的特殊背景幫我更加立體地了解美國的福音派與當時的處境。歡迎大家收聽。
Published 05/25/23
Ecosystems of Jubilee: Economic Ethics for the Neighborhood是歐雨虹老師推薦的新書,才剛於2023年四月25日出版。雨虹自己的博士論文是研究使徒行傳中的「凡物公用」,去討論新舊約中上帝的經濟願景是如何的? 這本由Adam Gunstine 和José Humphreys 的新書更是往實務方面多走一步,更多談到如何在所處的社區中實踐。 正如雨虹所說,聖經不是只談個人信仰,舊約中以色列人的經濟生活就是信仰的一部分;新約也是如此,耶穌帶來「舊約禧年」的應驗,早期教會凡物公用的生活也是反應出這種信靠上帝供應的互助生活。 「笨蛋,問題在經濟」,政治人物會這樣說,點出經濟問題是所有問題當中的重中之重。在當下許多人討論教會的各種問題,如果我們真能好好思考聖經中的經濟願景的話,發揮想像力去實踐,特別是展現出慷慨分享的另類實踐,一定會大大的不同。
Published 05/12/23
很高興可以和許家馨老師來聊《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這本經典著作。他帶著基督信仰的熱忱,致力於台灣轉型正義的學術研究,真的覺得很棒,也是基督徒參與公共的很好典範。 這本書本身很容易讀,有很多令人感動之處。但家馨不只能夠幫助我們進到南非的特殊處境來理解這本書,更重要的是,還能讓這本書對處境很不同的台灣(或其他地方)說話。畢竟南非是在一個有基督教文化、而且領導當局希望和平過渡政權的特殊情況下。 他談到,或許對南非來說的是種族主義問題,對現在的基督來說的很大的挑戰是國族主義──現代民族主義敘事的洗腦力真的非常強大,決定了我們的忠誠和身分,使得我們很容易把人分成「我們」與「他們」,無法帶來和好。 真相與和解真的有可能嗎?很不容易,從家庭、教會中的一些傷害就知道,沒那麼容易,更何況是更大的種族、國家之間。這不是一個容易的事,但也並非不可能(從南非的例子就知道)。但很確定的是,很需要耐心、聆聽和智慧,求神幫助我們。
Published 04/27/23
不曉得有多少人看過《魔戒》甚至是魔戒粉?我都不算是!為了這集節目我可是好好把三集電影好好K玩,也讀了大部分的中文小說。雖然仍舊是帶著做節目的目的,不是純粹的享受,但是還是蠻值得的。 真的覺得托爾金是個奇耙,又抽煙又喝酒寫些「怪力亂神」的小說,看起來真的不是好基督徒啊!(當然,他是天主教)。但是對於神話、語言、說故事的熱愛,還有某部分經濟上的需要,加上濃厚基督信仰的底蘊,卻讓他成為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基督徒之一。當然啦,上帝也會呼召像是葛理翰這樣的佈道家;但我心裡還是比較喜歡這種抽煙喝酒好好生活的平信徒典範,哈哈。當然,他也很不平凡啦,至少是牛津大學教授,然後成為超級暢銷書的作家。 我想不管是托爾金對於創造、罪、救贖、恩典、友誼、身為人的意義等等的認識,都給我們很深刻、也很不同的見解。一起來聽聽吧!
Published 04/10/23
我這幾天突然有個感想,是什麼奇異恩典讓我曾經的理工宅,竟然能跟許多非常優秀的人文社科的老師暢談信仰與人生? 一方面感恩,一方面也覺得責任和使命重大,想要讓這些非常棒的學術研究可以被聽見和看見。 說實在,學者不是名嘴,說話不會口沫橫飛,實事求是的態度讓內容聽起來不見得有什麼高潮起伏。在眾多刺激媒體的環繞下,我也不曉得還有多少人會喜歡這樣的內容(還是有,但應該不會多)。但這其實也不干我的事啦,我知道不可能取悅眾人,做我自己開心的就好,至少也可以幫助女兒探索她將來的旅程(她說她對人文社會有興趣) 對教會的種種怨懟,說實在話很大程度是因為教會沒有什麼人文社會的素養。倒不是自己有多少,而是知道自己沒有。有一個基本,至少要知道認識這些很重要,讓一個基督徒可以更謙卑自己,看到自己的盲點和預設,學習看到更大的世界。 克先的《危殆生活: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路》這本書真的很棒。示範了一個基督徒社會學家如何將其信仰注入其中、互為幫補的可能性,對我來說,真可算是一本「神」作──各種「機緣巧合」(上帝帶領),還有他自己帶著耐心、愛心、認真所完成的精彩作品。 真的很值得一聽,然後買書來看!很平...
Published 03/23/23
如果以前的歷史老師是王政文,小時候上歷史課應該不會這麼無趣! 過去上歷史課,大部分都是「知識性」的,但是王政文認為歷史要從自身出發,要有自身的關懷,透過一些有紀律方法去整理收集資料,然後講出自己的故事。甚至對他來說,寫歷史也和自己的「探索、掙扎、徬徨、困惑」有關係。用我自己的話說,學歷史的目的是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 本來感覺《天路歷程:清末台灣基督徒的改宗與認同》是個遙遠的題目,清末的基督徒跟我有什麼相干?但更多了解後,好像對一百多年前的台灣更有了畫面、稍微立體了一點。 說不上有立即的實用性,就覺得世界好複雜、信仰和人生處境有很多的糾結,沒有簡單的答案。學歷史不必去追尋某種偉人的模版,而是能夠看到普羅大眾小老百姓的生活,面對人生與世界的複雜度。 對於苦難、他人和自己能有多一點的寬容,會不會就是讀歷史的好處? 如果你想要了解曾祖父母的生活世界,歡迎你來聽聽這次的節目還有閱讀王老師的《天路歷程》!
Published 03/09/23
台灣的二二八以及其後的白色恐怖,曾是許多人的傷痛與憤怒的記憶。但是說實話,對我來說是沒有太多感受,畢竟成長過程和歷史課也都沒聽過。後來二二八成為台灣的一個國定假日,學校也開始交代歷史了(但我問我女兒,她其實也很霧煞煞),後來當然也知道是官民衝突後,老百姓被軍隊鎮壓,但我感受到更多的還是政治口水。 這次要談的《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這本書,我其實很早就買了電子版,也在上面畫線了,但竟然沒有印象。總之,二二八在我腦海中就是一團迷霧,像是教科書上的扁平歷史事件。 好在這次跟查忻老師聊天,重讀了這本書。跟專家對話還是大不同,那段的歷史似乎更加立體、有了畫面感。也不敢說,以後就怎麼會紀念二二八,只是願意多一點認識我成長之地所發生紛紛擾擾、許多痛心的過往故事。 查忻老師提到一個蠻關鍵的點,我覺得是很重要的提醒。在面對許多不人道的事件,到最後可能都被「國族建構」的意識形態所操縱,而沒有看到後面痛苦傷亡的人和家屬。政黨或政權選擇性地對待歷史,最終還是要鞏固或強化自己的政治勢力。 我們多少會對某些政權或政黨有所偏好或厭惡,但我們能否還是選擇先看到人而不是政黨的顏色。其實在面...
Published 02/27/23
《新約與神的子民》對普通信徒來說絕對不是一本好讀的書,畢竟它又厚、又難懂。但我想是一本相當有影響力的一本書,特別是賴特(N. T....
Published 02/09/23
無可諱言,香港在神學反思和實踐,是走在華人教會的前面,這次談的「政治」,也因為香港近幾十年的特殊政治處境,帶來了華人教會公共神學的重要發展。 香港崇基龔立人老師的這本《在暗角言說上主》是寫在雨傘運動的期間。最特別之處,是他在催淚彈和衝突的現場「做神學」,而不是在圖書館、辦公室的安全、中立之處。他沒有要給我們標準答案,而是承認這樣的思考是「充滿掙扎、矛盾和弔詭」。 來賓朱朱是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現在在香港進修神學,是個熱血的青年,特別謝謝她介紹這本書,還包容我的大刀亂剪XD 兩個台灣人談香港的政治神學,不見得介紹地特別完整,只希望幫大家開一扇窗,能夠更關注這個議題和去讀原著。 如果說生活即政治,那種「教會不談政治」的說法,是不是就是一種掩耳盜鈴,其實反應的是,其實我們根本沒有好好處理差異、不會對話的生活日常。當然,處理張力和差異,真的很不容易,但是如果信仰連這一部分都不能碰,這個信仰是否也太狹小了。 期待真有這樣的一天,不是再說教會不談政治,而是說,「來來來,讓我們好好地談政治!」,而展現出一種另類的政治。
Published 01/26/23
這次跟修齊聊聊這本《心理學與基督教:五種觀點》。這個議題很重要,也很實際,雖然書不見得這麼好懂! 這本書的編者Eric Johnson整理出福音派對於心理學的五種觀點,從最開放的「多層次解釋觀」心理學和神學各有一片天,到最保守的「聖經輔導」認為基督信仰就是心理學,還有介於中間的「整合觀」、「 基督教心理學觀」、「轉化心理學觀」。 這本書給了一個很好的介紹和整理。 我們都覺得這本書很棒的一點,就是編者先從歷史入手,談了心理學的歷史起源,回溯到保羅與早期教會,而把目前福音派和「現代」心理學的互動(以致產生不同的觀點)放在歷史的脈絡中,而不是抽離地介紹不同的立場。 第二,就是這本書本身就是對話。五個觀點有自己的作者/擁護者,但分別接受不同觀點的質疑、挑戰和對話;對話中即使有不同意的地方,卻能夠很有恩慈與素養,不是要把對方給擊垮。 我們最後談到,這五種有沒有所謂「正確」的觀點?還岔出去討論了基督徒可不可以去一般(非信仰背景)的心理諮商? 含金量豐富,趕快來聽吧!
Published 01/05/23
蠻遺憾有許多基督徒不知道這本好書《與後現代大師一同上教會》,特別是那些暢談如何在後現代作牧養的。對我來說,後現代不太是問題,太過現代才是問題! 其實,這個系列一開始就想談這本書。趁著回台灣的機會,我刻意跑到新竹約了蔣胖來閒聊(當然也去吃了美食和去海邊跑步)。 這集的一個重點,是練習去欣賞後現代主義哲學家的洞見,不要急於批判。作者是中生代的Calvin College哲學教授蘇明思James K. A. Smith,他透過與三位後現代哲學家對話,帶著善意去理解德希達的「文本以外無一物」,利奧塔「對宏大敘事存疑」,傅柯的「權力就是知識」,各是什麼意思,並且能對基督信仰帶來什麼提醒和啟發。 總之,身為被這本書影響、比較後現代的中年人,真的很推薦這本書。
Published 12/15/22
這次很開心可以和Samuel 黃厚基老師聊他自己的著作《穿越文本聖經、生命境界與神學詮譯》,初探詮釋學。我們都有點擔心這一集會不會對聽眾來說比較困難,內容比較玄、好像比較理論,哈哈! 詮釋其實就是理解與解釋,一方面很簡單、好像也很複雜: 這是一本書,不是拍蒼蠅的工具(但可以來墊桌腳),是一個簡單的解釋。 人際關係中卻又充滿了誤解和不解,我們常常無法真正理解別人所表達的,更遑論弦外之音。 如果碰上聖經這樣人所寫的「神聖」經典,就又更複雜了。猶太人寫的詩和歷史、保羅寫的書信,怎麼就變成了「神的話」,到底要對我們說什麼? 神學生花了許多功夫,要去學習如何解釋、講解聖經,的確是相當專業的工作。但當前專業的「解經講道」、「歸納法查經」到底有什麼不足之處?我的理解,他是嘗試把一種比較單向、命題式的讀經方法、「真理教導」,轉化到能夠對應到講者和聽者的生命處境,使得人與聖經可以活潑互動而承載生命。 更重要的,我覺得這解放了「標準答案」的綁架,帶來了多元詮釋的可能性:隨著人的生命境遇,不同人讀聖經有不同的「亮光」,而豐富了閱讀和生命。 聽聽看,希望你能夠有一些理解...
Published 12/01/22
第一次在書房中與真人(董家驊)面對面的錄音,聊一本我覺得基督徒必讀的書《21世紀門徒現場──實踐神學新探索》(「21世紀」的書名太多了啦!),特別是關心社會的基督徒或想讓講道更接地氣的傳道人。 我個人覺得是實踐神學是蠻重要的典範轉移,當然可以說只是回到神學本來就該有的實踐性。在節目中,我們聊到「實踐神學」的基本假設,聊到神學為何脫離了實踐性變成象牙塔中的理論,更進一步去聊如何去作跨學科的整合與對話,還有背後的神學基礎。 雖然是穿著睡褲窩在小書房裡,跟很少見面的好朋友尬聊神學,但有種世界變得很大、開闊起來的感覺。有朋友問說這本書有什麼「實踐性」,我說,嗯,家驊在做的是從理論上為實踐開了一條寬闊的道路。(所以,當然,聊天只是開頭,重頭戲是趁著他來造訪的兩天帶他去騎車和去雪地中探險 XD) 歡迎大家收聽!希望大家都能夠感受到信仰其實是很開闊的,也需要我們冒險去實踐的。
Published 11/17/22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這句話真的是對的嗎? 現在不只經濟要拚,連教養/教育都要用拚的?而全世界人都在拚的結果,就是大家都疲憊不堪,累死自己也讓孩子們壓力更大,心理方面的疾患比例屢屢創新高。 來聽聽明翰和我聊這本《拚教養》,對於教養的社會現象觀察,能夠對於我們有什麼啟發? 這個系列主要要做的是信仰與社會人文方面的對話。這方面華人教會一直都比較缺乏,導致信仰很離地、不食人間煙火。 第五季繼續「拚」下去,不希望進入倦怠狀態,格外需要大家的鼓勵,歡迎你捎個訊息到[email protected]來告訴我你有在收聽,更可以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跟我們聊聊;對我和來賓朋友就是最好的支持。
Published 11/03/22
心理學系畢業的修齊,一度因為保守信仰的緣故、拋棄了心理學,但他卻又在牧會現場深切感受這方面的需要。除了會友需要聆聽和輔導,更為棘手的是,傳道人當身心出現狀況的時候,卻也無處尋求幫助。現在他在Fuller神學院修習臨床心理學博士,試圖整合心理學和神學,他曾經看為互斥的兩個領域。他盼望有一天能夠透過他的專業,幫助到一些孤單和求助無門的傳道人/牧師。 和修齊逛了Fuller校園,才知道他們學院的宗旨是Planting the cross in the heart of psychology,我覺得是很美的一個信念。 這也難怪,他會介紹我們這本關於基督教「正念」(Mindfulness)的怪書XD。「正念」是佛教用語,近年來也被大量用在心理治療、甚至商業體育界(相關的正念練習APP也不少),證實為非常有效的技巧。 但基督徒可以怎麼看待這件事?是邪魔歪道,洪水猛獸? 在Right Here Right Now: The Practice of Christian Mindfulness這本書中,作者Amy G. Oden重新詮釋「正念」的概念,the practice of...
Published 09/21/22
一腳踏進性別研究的傳道人宇欣回來了,這次要來聊一本很特別的書,Abuelita...
Published 08/24/22
若還有人說,一代不如一代,我肯定第一個反對。我從好多年輕朋友上學到好多東西,而且真心覺得他們很棒。每個人都面對不同的處境和挑戰,這種比較一點意義都沒有。 我很欣賞朱朱,一個很勇敢和真誠的年輕基督徒特教老師,在這裡「偷偷」跟她告白,哈哈哈。 從一般人的眼中,她大概是個很辛苦、值得敬佩的特教老師。但我也想說,她讓我看到了對抗資本社會的另類生活的可能性,某種程度,她走向了另一種幸福的道路。 首先,她很幸福,很早發現就有陪伴「邊緣人」的志向和呼召。更棒的是,她從「應該」,慢慢體會到她有陪伴身心障礙者的「恩賜」,而且發現是真心喜歡跟他們在一起。她察覺到,不是單純「服事」他們,因為這種想法的背後,其實不自覺把他們當成了「工具」,他們很容易成為達成自己理想的拼圖。 說實在,我自己也沒有「服事」身心障礙者的經驗。但我很感謝她,不是分享許多「應該」,告訴我們應該這樣、應該那樣,而是給我們許多美麗的圖像和願景。跟她的對話中,我感受到她和學生就是這樣沒有對價關係的、快樂、真誠的相處。她沒有說教,卻不自覺地擴充了我們的眼界、甚至是接納他者的胸襟。 她也很幸福,也不只去做做做,而是一邊做也有許多...
Published 08/04/22
碧容自己說,她自己聊得有點發散。但是我覺得她說了很多亮點,對我多有啟發! 很開心透過podcast錄音,認識一個新朋友! 碧容是「造來造趣」老師/創辦人,「造來造趣」是位於台南的兒童藝術教育的工作室。 以前大概對幼稚園老師有偏見。大概親切、喜歡小孩就好,不見得需要太多想法和反思。但是碧容老師顛覆了我的想法,聊天過程中,她不時提到「自我覺察」、也有許多對教育的理念、觀察與思考。 她對於藝術的看法,讓我很驚艷,藝術是1)是對情感的覺察力,2)對於不同人/社群的包容力 ,3)對於其他受造的探索與關懷。這樣說來,「藝術」其實不只是產出什麼厲害、漂亮的作品,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對於小事有細微的觀察和感受,也是對他者的好奇與關懷。藝術其實不是技術,而是從每天的細微生活中累積而成的素養。其實,若按照碧容的看法,我發現其實藝術/美感和「愛」其實相去不遠了。 對了,她介紹的書《挺身而教》也是非常棒的,非常好讀,非常感人,非常適合大家一起閱讀討論,特別若是你對於影響人、和教育是有興趣的話。
Published 07/09/22
終於找到機會可以跟韡承聊天了。聊得很愉快,我想大概是我們兩個有某種相似之處,雖然生長在不強調美的教會背景,也是工程專業,但是卻對於美學和藝術卻仍有憧憬(但也說不上是藝術人)。 我們透過Performing the Sacred: Theology and Theatre in Dialogue這本小書來討論信仰和戲劇之間的關係。「表演出神聖」(performing the Sacred),這本書大概要說的就是不管是劇場本身或是基督徒的生命,其實都可以演出神聖性。而其中,道成肉身(Incarnation)、群體(Community)、臨場...
Published 06/23/22
敏俐從一個馬克思粉絲的革命女孩,想要去改變世界,現在竟然成為三個孩子、全年無休的自學媽媽,是什麼讓留學德國、滿腹理想的她放下改變世界、自我實現的夢想,願意在家相夫教子?是什麼改變了,什麼卻沒變? 《母親的使命》(The Mission of...
Published 06/09/22
雖然也參觀過酒廠,但是跟真正的釀酒師聊天還真的很不一樣,特別是一位帶著熱情、恩賜與使命感的基督徒釀造工程師。八方從誤入電子工程科系,然後因著對於食才的好奇,慢慢踏入生物科學、有機農業、到目前走上釀酒的行業,關心著「我們與土地/食才」的距離…… 《雜食的兩難》是幫助他認識「與土地和好」的啟蒙書,對我也有很大的啟發。儘管我們仍吃麥當勞、也喝可樂、吃微波爐餐,但若能開始理解所吃的東西是從何而來,而不是任由全球化的食品工業利用我們的無知,帶著我們耗盡地球的資源與美麗,我想就是改變世界的一小步。而讀這本書是一個開始。 其實最難的就是「節制」,全球化資本社會系統化了人們的貪吃欲,我們可以吃到世界上的任何東西、而且不分季節,而且便宜又大碗,但是這其實背後有太多「美味的代價」。正如八方提到在釀酒廠因為是與奧秘的酵母菌打交道,所以有很大的程度需要「放手」,知道美好無法完全靠「控制」而得,而是做了該做的事,平靜地禱告讓上帝的手工作、讓美好發生。 與土地和好在世界上是非常關鍵的事,畢竟關係的是人類的永續生存;但遺憾的是絕大多數教會卻避而不談。欣喜很多年輕基督徒,不只嘴巴上說信仰,不只禮拜天「坐」...
Published 05/27/22
耶,跌跌撞撞竟然進到了第四季,雖然下一集在哪裡我也還不知道。 有時候書本的知識太抽象太冰冷,但透過一個人讀了書然之後用生命努力去實踐出來,儘管仍在「施工中」,他們的分享卻可以有更多共鳴。所以,這一季我想要讓來賓更多被認識,透過與一本書的對話,更多把他們的經歷能夠呈現出來。隆重呈現新的一季「讓職人發聲」(快快,有可以上節目的人,來介紹給我!) 這次要謝謝大建來跟我分享他的故事,儘管他本來多有猶豫,但我想結果是,他給了我們一個不同的想像──基督徒面臨理想和現實的掙扎,仍是可以在職場試著做出一點不同。我們沒有一下子就進入職場神學或整全福音的「高調」,而是先從一個作學生工作的傳道人轉換成商人,進到一個新的領域,所要面臨許多新的學習和挑戰,特別是遇到許多的疲乏與無力感開始。 不過儘管跌跌撞撞,他仍堅持帶著信仰的視角,努力去連結上帝與工作,我想這就是提摩太凱勒《工作魅力》這本書要說的。大家趕快來聽聽看,希望對於在職場工作的你也有許多的共鳴。
Published 05/05/22
這本書來得很剛好。從前幾集學習更深入、認識自己的情感之後。這本教我把理性放對位置,之後可以揮別「知識不足」的焦慮,學習從「心」出發。(以後可能會離學術越來越遠,但希望不是不學無術XD)。 雖然和明翰是第一次聊天,但感覺像是老朋友,天南地北卻很有共鳴,然後脫稿演出,一發不可收拾,導致錄的時間有點長。 明翰應該還不到30歲吧,但是卻有個老靈魂,他和老婆常常會討論「死亡」的事(真是一對很奇怪的年輕夫妻XD)。但這也讓他們滋生了勇氣,去找尋生命的意義和召命,目前在台南開了工作室,太太做藝術教育,他一邊讀書、一邊帶讀書會。當然,這段路程也不是一帆風順,不過重點是,他問了自己幾個人生關鍵問題,然後跌跌撞撞、努力真實地活出來。 這本《投降的勇氣》真的還蠻值得放在書架上,慢慢咀嚼,三不五時去回味。主要在講人生要過得豐盛,必須承認當中有許多悖論(書中翻成「自相矛盾」),而不是你能「理解」、掌控的。你無法掌握人生,反而要學會投降,勇於軟弱,也勇於冒險。 跟他聊完,感覺也想要開工作室,成有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中年人。最後一集?好像也回應了這一季的開始「讓生命發聲」。希望大家跟探出頭來的真我多些認...
Published 04/21/22
我在想市面上還有沒有步調這麼慢又這麼長的節目?電視、電影、抖音應該沒有吧(聽說華燈初上第三季上了)。在這麼快速的世界,專注力稍縱即逝,剪接、編導莫不想方法透過刺激的畫面和誇張的劇情來抓住我們的眼球。 如果你聽得下去、聽得完,這就表示你對於「延遲享樂」有一定的耐力,哈。我自己是挺享受這個過程的,把信仰的問題(不管是自己的還是感覺到身邊的人有的)拿出來和一個好朋友聊聊,同時也跟另一個遠方的朋友(書籍作者)對話。特別是透過這幾次聊「情感與靈性」,這是許多人(包括我自己)最殘障的部分,我自己也是受益匪淺。 這次聊的是「撞牆期」,這個信仰必經的風景,卻是幾乎從未被提及、討論。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撞牆,每個人對於這堵牆的理解也都不同,明確的危機(比如關係破裂、理想破滅、失業、家人離去等等)會讓我們有強烈的撞牆感。 但我覺得在這個世俗化後現代的社會,這堵牆也是無所不在(比如對信仰的懷疑、在貧富懸殊、動盪不安社會中如何能去理解慈愛的上帝)。但是信仰群體還是偏愛正面的、積極的、樂觀的教導,不太願意面對這個可能的「心靈的黑夜」,導致許多人其實撞牆得鼻青臉腫了還要被迫跟著大家笑嘻嘻。(教會有些販賣夢...
Published 03/17/22
家庭的影響之深與廣,常常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大部分的情感回應模式,都深受原生家庭所影響。談這塊是困難的,畢竟華人對於父母祖先要孝順,對於檢討自己的家庭,好像有點大逆不道。 聖經沒有閃避這種家庭的「結構性罪惡」,《培養高EQ 的靈命》作者史卡吉羅以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這三代家庭為例,儘管有上帝的祝福,也是有罪與破碎在代代相傳:都有說謊、對小孩偏心、兄弟鬩牆,婚姻也都缺乏親密。 回頭過去看,並非是要去興師問罪,而是知道自己受了什麼影響(好的與壞的),能夠走出過去的束縛,邁向新的可能性。特別是這樣的情感,影響了我們如何判斷現實。現代人常受假新聞所騙,其實也常常跟情感有關──相信事實太痛苦、帶來太多糾結,所以相信假的最容易。 另外,節目中談到的Zoom見面會/讀書會會前會的時間,訂為4/12台北晚上九點, 請大家先網上登記一下,讓我們有點準備,謝謝。網址在form裡面。期待見到大家。 https://forms.gle/wMNWjyAHWAzHAFxb7
Published 0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