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Published 06/17/22
2022年7月起,《臺灣性別文學講》就在鏡好聽官網、鏡好聽APP獨家播出囉!  現在就上官網註冊成為會員,並下載鏡好聽APP,就能即時收聽最新內容,還有貼心收藏、追蹤、分享功能,讓你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訂閱《鏡好聽》並下載 APP 收聽 立即訂閱《鏡好聽》:https://www.mirrorvoice.com.tw/mirrorvoice-subscription 免費下載《鏡好聽》APP:https://mirrormediafb.pros.is/LY67K 追蹤《鏡好聽》Facebook:https://facebook.com/mirrorvoice2019 追蹤《鏡好聽》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mirror_voice 合作、節目建議歡迎來信:[email protected]
Published 06/17/22
「高中接觸女性主義後,你會覺得世界上唯一有趣的事情就是女性主義,因為除了它之外,其他東西並沒有照顧到我們的成長經驗或面臨的困境。」   張亦絢從《永別書》談記憶與性侵犯的問題,到《性意思史》寫出性的各種樣貌,她說,性愛這個東西是很可愛的,但完全沒有發展空間;討論性,是她常年的思考與觀察,從林奕含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提醒的,一個社會文化如果只關注競爭時,人們將無法發展足夠的道德感情。   #Me too 運動近年在世界席捲,也輾轉來到了臺灣。她曾在運動現場聽到有一位女性主義運動者說,臺灣不如國外的進展;她總覺得,#Me too 的開始其實很悲傷,因為體制無法保障受害者,而使得他們得用一種非正式的方式發聲。也有過女性主義者前輩提到,強暴其實就是女人的白色恐怖,不是個人「為什麼不反抗」,而是整個大環境與結構壓抑了她們的聲音。身體會有傷痕,精神跟記憶其實更是;性的轉型正義,因而成立。   她用生命經歷和記憶書寫、做電影,凝視世界,她說,譬如《永別書》,不在於她寫了什麼,而是她寫了一個東西,讓其他人比較好繼續。   本集重點:   02:15 在我 15...
Published 12/05/21
「如果現實人生不能跟漫畫一樣美好,那一定是現實人生的錯。」——《新社員》    從 80、90 年代開始,酷兒理論開始慢慢發展成型,它的定義也不斷被推翻討論。女性主義研究者朱迪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 就曾強調,酷兒不該是專屬於性別少數的標籤或資源,而應該被延展到各個面向的少數與弱勢主體;酷兒應該是一個不斷綿延的、動態的改革理念。    研究酷兒理論,並有劇場實務經驗的鄭芳婷,認為酷兒是思想的中心點,讓我們跳脫過去傳統高藝術的框架,如同劇場屬於動態的藝術;我們需放棄高高在上、觀眾有互動,並在主題上去關注各種小眾與弱勢。    她從台灣酷兒劇場始祖的田啟元《毛屍》談起、1996 年第一屆「女節」在 B-side 酒吧,到 2017...
Published 11/28/21
談到臺灣同志文學,一般都認為是白先勇的小說開始了這段文學史;然而,同志書寫其實起源於更早的反共年代?同志詩的定義是什麼?一個同志寫的東西,才算是同志文學嗎?    楊佳嫻自己讀詩也寫詩,鍾愛詩這個文類,詩人得要用有限的文字引發無限的想像與感受,掌握文字語言最關鍵的技術和能量。而在性別文學上,「同志詩」當然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討論同志詩反映年代,從剛解嚴不久反叛式的語言,到 2000 年後打開了比較多言說性別的空間,開始寫成長與心情;從葉青所代表的憂鬱悲情,到鯨向海寫出青春情慾、帶有趣味筆調的詩集。    只不過,走到今日,同志的憂鬱詩作仍然佔了大宗,也最受讀者歡迎。或許,世界大同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這不單單是同志的渴望,也是所有人的渴望。」    本集重點:    02:15 所有文類裡,我還是偏愛詩  12:38 同志詩的定義?一定要是同志寫的詩嗎?  19:39 1990 年代挑戰社會極限的同志詩  20:43 2000 年後,當我們打開較多言說性別的空間  24:58 憂鬱而禁錮的同志書寫傳統:邱妙津、葉青  28:24...
Published 11/21/21
李昂在青春期啟蒙階段,反叛的她對於社會主流的傳統中國文化、仁義道德嗤之以鼻,她接觸大量西方思想,這讓她充滿勇氣與能量去碰觸許多現實;女性主義孩沒在臺灣風行,她已經是西蒙波娃的忠實書迷。   後來寫《殺夫》,有人批判那是敗壞社會道德,但那卻是她在經歷人生最重大意義事件後,第一個紀錄內心與社會權利黑暗面的痕跡。 解嚴後,她從《北港香爐人人插》討論「一個女人可不可以靠睡男人來往權利的高峰爬?」近幾年,她繼續挑戰性別與政治,在《睡美男》裡著墨年長女人的性和慾望。    她說,從臺灣歷經封閉戒嚴、解嚴初期的不穩定,到如今成為一個開放、自由民主的國家,看似已經毫無禁忌,但其實每個社會都一定還有禁忌,只是你還不知道。   而就她一生衝刺了這麼長時間,她會給予新一代寫作者什麼樣的建議?如今處理性的議題,她又有什麼不同的想法呢?    本集重點:    02:23 1968 年社會一片美好?  07:33〈花季〉的成形:民國 57 年,一個中學女孩的性幻想  09:25 1983 年《殺夫》的政治意涵?我人生的重要事件都是在那之前發生的  17:41...
Published 11/14/21
「請借問播田的田莊阿伯啊,人咧講繁華都市臺北對叼去?阮就是無依偎可憐的女兒……。」——陳芬蘭〈孤女的願望〉    1960, 70 年代臺灣歷經美援、發展出口導向政策,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投入,讓許多年紀輕輕的女性投入勞動市場。她們是「文學的沈默藍領大隊」,可能沒有書寫才能可以寫自己,但在文學史的紀錄中,還是可以聽到屬於她們的聲音。    第一代從農村離開到都市生活的女工們,在工廠每天中午吃著簡陋的飯菜、重複一樣的工作,領微薄的薪水;而因為性別的關係,她們還可能遇到職場上的性別歧視或性別暴力。楊青矗的勞工文學《在室女》、《工廠女兒圈》、《外鄉女》等,就描述了許多勞動女性的悲慘寫照。    經濟起飛的另一面,也可以看到觀光產業,其中性產業裡被壓迫的底層女性們。作家莫那能未成年的妹妹遭親戚賣掉變成雛妓,他創作詩集《美麗的稻穗》,寫下對雛妓命運的關懷主題。 這些在經濟起飛背後的代價,如今回頭看,能對當代性別運動有什麼樣的啟發?女性勞權和雛妓問題,也都不再發生了嗎?    本集重點:    02:43 孤女的願望:農村的貧困女孩,走路到都市討生活  05:45...
Published 11/07/21
二戰後因為統治者的政治盤算,台灣的文學變很不自然,但當戰鬥文藝、反共文學瀰漫文壇,在這之外是否也有性別平權的「彩蛋」?    在男性向外追求反共大敘事的同時,女性則關注向內的家庭、感情等,作家、文學評論家朱宥勳認為,從現今的眼光來看,這些當時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閨秀文學,反而是後來文學發展的主線:「我們可能大部分都沒有經歷過戰爭,可是你有家庭吧?你會談戀愛吧?你總是會面臨到跟她們相同的這些困境。」    從張秀亞、林海音、郭良蕙到聶華苓,她們的視野其實並不侷限於所謂家庭、相夫教子,而是開始思考如果每個女性遇到的家庭困境都類似,那背後是不是還有一個更大的結構問題?    其實婚姻很辛苦、離婚後可以找到下一春,情慾使人掙扎.......,在一片荒蕪的年代,這片女聲為後來即將到來的現代主義文學、鄉土文學到女性文學,默默種下了重要的根基。    *16:00 左右「郭良蕙《兩種以外的》為 1963 年的女同志小說」為口誤,此作品應為 1978 年出版。   本集重點:    04:20 反共文學外,女作家婚戀主題的新高度  06:20...
Published 10/31/21
「當時不只有文人,而是臺灣上下不同性別、職業,識字不識字的人,都可以加入這個改革的行列!」    今年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年,在 1921 年的 10 月 17 日,臺灣的知識分子傾全力引進世界文明,其中也包括了性別平權的概念。只不過,那還是一個男女還不不等的時代,因此,為女性打抱不平的也多半是男性。當時男性筆下的女性,透露著什麼樣幽微的訊息?    從 1920 年代謝春木〈她將往何處去〉做為「理念型」的性別解放作品代表,作者刻意迴避了「父權」的存在,才讓改革可以自然地推動,沒有阻力、《命運難違》中對於女性解放、自由戀愛的批判,到 1940 年代張文環的作品,看到男性對於女性自主的態度——他們雖然期待女性掙脫父權制度的束縛,但一旦女性的行動危及家庭價值,就有可能造成威脅,而使得作家只能安排她們成為一則都市傳說「奇譚」,或是走向死亡。    作家一開始是想透過搖動這個社會,但在過程中,文學會有自己的聲音跑出來;在那個時代,一方面希望女性加入文化改革,但一方面也擔心這個力量會過於強大......。    本集重點:    03:46 日治時代臺灣作家的生活處境  08:14...
Published 10/24/21
「阮是文明女/東西南北自由志/逍遙佮自在/世事如何阮不知/阮只知文明時代/社交愛公開/男女雙雙/排做一排/跳道樂道我上蓋愛」——《跳舞時代》    古倫美亞唱片發行《跳舞時代》的 1930 年代,台灣市民社會已然形成,跳舞、聽曲盤等消費與娛樂風氣熱絡。在當時的時代背景,解纏足、公學校普設到經濟發展的勞動力需求,讓女性有機會走出家庭、走入社會。於是,第一代職業婦女「新人種」誕生了。    她們擁有收入之後,個人的消費能力提升,因此可以見到她們增加了治裝、購置化妝品等個人消費,有時也會看場電影,她們也是市民消費的生力軍。    對於當時的女性而言,什麼樣的職種是她們的「夢幻產業」?第一代職業婦女的出現,會不會太過摩登,減損了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待?另外,日治時期的台灣女性終究是要結婚的,有些職業婦女因為職業訓練的關係,延緩的結婚的年紀,但女性的自由意識就這樣被削弱下來了嗎?    「1940 年代以來,不僅可以看到台灣社會的發展、女性事業的發展,同時也是女性意識發展最黃金的一百年。」    本集重點:    03:22 我母親是台北市公車第一代車掌  06:13...
Published 10/17/21
「一個世紀了,如果自由戀愛是一個完全正確的路線,我們早就修正完畢。但我們現在仍在困惑當中。」    清末之後,台灣接受明治維新後日本的近代化統治,長期被壓迫的女性好像也出現了一些光亮。這集談論我們認為天經地義,但恐怕多數人都不知道起於何時的「自由戀愛」。    「自由戀愛」潮流如何在臺灣興起?女性在有機會接受教育之後,如何在「賢妻良母」與「自我實現」之間徘徊掙扎?當時的社會又如何應對自由戀愛之於舊傳統的衝擊?    本集來賓是吳佩珍教授,她是日本筑波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她提到,女性接受新式教育已經一世紀,但即便到今日,女性還是被認為應該走入家庭、走進婚姻,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事情。 自由戀愛有它的甜頭,也有它的苦果。    本集重點:    03:46 與世界同步!「自由戀愛」潮流如何在臺灣興起?  07:23 戀愛至上:平塚雷鳥、廚川白村帶來的自由戀愛思維撞擊  10:43 戀愛實踐:1926 年的彰化自由戀愛事件  13:17 張碧淵〈羅曼史〉:大膽求愛的女性們  15:34 殖民地女性困境:葉陶〈愛的結晶〉、黃氏寶桃〈感情〉  19:51...
Published 10/10/21
「在路上看到紅包不要撿。」    在臺灣民間有許多女鬼傳說,諸如鬼新娘、校園醉月湖、軍中西側女鬼等等,你想過這些故事都與性別議題密切相關嗎?    這些鄉野傳說在清代時期就已有許多痕跡,研究都市傳說、妖魔鬼怪的作家謝宜安提到,人類社會跟鬼魂社會的邏輯是相反的,在人類社會中能做愈多事情的人,就愈不需要鬼魂的力量;相反的,在人類社會處於弱勢的族群,他們非常需要仰賴這些神異力量。    在清代社會,女性依附於家庭、男性,若她們遇到糟糕的家庭或男性,她們的人生就會變得非常悽慘。於是,在那個年代,女子只能化作鬼發聲:「生前愈慘,死後威力愈強大。」而鄉間會流傳這些故事,或許也是整個社會意識到他們對於女性處境的愧疚感........。    本集重點:    02:35 出生於鹿港小鎮,「晚上妳要注意,別讓貓跳過阿嬤的屍體」  04:47 清代女性為何化作鬼才能復仇?  07:58 林投姐:被渣男騙財騙色後,開啟復仇之路的女人  13:00 陳守娘:被女性虐待痛苦致死,一定得回來  18:15 「在路上看到紅包不要撿」無祀的孤娘傳說  24:17...
Published 10/03/21
「如果你為臺灣今天的性別意識感到驕傲,就有必要知道,文學,在過去是多麼憂心在掩護那些芽苗。」——臺灣文學館館長 蘇碩斌    臺灣的性別意識現在雖然還算自由、自在,但是在歷史上其實被壓抑了很久;至少一百年前,根本不堪回首。文學記錄了暗號般的文字、臺灣百年來的性別變革,也是促成社會改革的重要武器。性別文學,在社會運動之前。    這個節目根據年代,將從一百多年前,清代,的不自由、不平權的講起,也就是女鬼傳說,然後解放的契機才開始,日治時代的自由戀愛、職業婦女、戰後的女性主義、同志解放,乃至酷兒、跨越、情欲流動、男性平權。都想表達一件事:文學,是性別革命的暗語。    本季精彩節目預告:    女性書寫與革命 ft.李昂  新世紀同志詩 ft.楊佳嫻 性的轉型正義 ft.張亦絢 清代女鬼傳說 ft.謝宜安 五零年代女作家 ft....
Published 09/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