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逃离”CXO?(四)
Listen now
Description
近些日子,许多A股CXO都逐步公布了2023年全年年报,有的还公布了2024年的一季报。而年报和一季报中体现的趋势令人担忧。 再往下看,没有最惨,只有更惨。许多早些年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的企业,都在2023年出现了巨额亏损。 倘若将亏损额按绝对值排列,睿智医药无疑是CXO企业中“遥遥领先”的那一档。其在2023年营业收入约11.38亿元,同比减少14.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9.08亿元,同比下降339.83%。将近10亿级别的亏损,几乎是好几家腰部企业去年一整年的利润之和。 身为国内最早创立的CRO公司之一,如此惨淡的业绩,很难单单归咎于宏观形势。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至今,睿智医药光董事长就连续变更了四次;仅2023年,公司便历经两任CEO离职。人事结构不稳,在讲究客户关系维系的CDMO行业俨然是巨大的硬伤。 细分赛道内,基因细胞领域CXO企业和元生物也出现了大幅亏损。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05亿元,同比下降29.69%;归母净利润亏损1.28亿元,同比下滑超400%。 经统计,这是和元生物自2022年登陆资本市场后的首亏,且去年一年的亏损就超过了2021年和2022年的净利润总额。 其年报显示造成该情况的主因,是和元生物的基因治疗CDMO业务在2023年下滑严重,报告期内实现销售收入约1.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0.64%;且营业成本巨高不下,较上年增加了33.09%。 事实上,早在2022年,和元生物的业务就已经开始承压,当年营收约2.91亿元,增幅14.26%,相比2021年78.57%的增速来看明显下滑。 和元生物的窘境,其实也是我国细分领域赛道CDMO普遍面临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资本寒冬和支付端回报受限,上游企业对创新疗法研发投入力度渐弱,管线推动放缓;另一方面,许多原本的小分子和大分子制药CRO/CDMO公司,近几年都开始纷纷布局基因治疗CDMO领域,更有一批生物科技公司临时向CDMO转型,进一步压低了报价。企业面临的生存形势变得愈发艰巨了。 龙头乏力,腰部承压,底层求生……CXO行业整体表现不及预期,叠加上《生物安全法案》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资本纷纷开始“抽逃”,行业前景愈发不明朗。 曾坚定看好头部CRO的证券投资基金都开始减持。今年一季度,减持仍在持续,只是主导者不再是个别基金,而是几乎所有资本都在逃跑。 兴业证券对2024年第一季度公募基金医药持仓情况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基金都在减持医疗研发外包板块。个股方面,药明康德无论持有基金数还是基金持有市值,都出现了大幅下降。 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减仓比例前5的个股为药明康德、贵州茅台、三花智控、智飞生物、宝信软件。所有的信号都显示,如今正是CXO行业面临的“至暗时刻”。整体困境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了资本寒冬、上游客户收缩预算、乃至国际政治斗争等多重因素的结果。寒冬继续绵延已属定势,企业唯有靠自己,各凭本事熬过去。 前不久,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发布的《2023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报告》对CXO行业未来的发展给出了预判:从行业驱动因素中,还没有发现行业全面复苏的迹象,市场还在继续筑底;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国内CXO行业将可能面临内外交困,迎来大的整合出清;接下来几年,竞争力较弱的CXO公司会逐步被整合或退出市场。 不过危中有机是永恒的规律。尽管国内投融资和订单情况在下滑,CXO整体难以快速恢复景气,但局部细分领域依然蕴含着较多机会。想要顺利穿越寒冬,企业需要在修炼内功的
More Episodes
五月,仿佛成为了“康字头”生物科技公司的“渡劫”月。 5月28日,悬在康宁杰瑞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其KN046与化疗联合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胰腺导管癌(PDAC)的3期临床试验未能达到预设的生存期(OS)统计学终点,导致当天港股股价暴跌超40%。 无独有偶,就在上周,康方生物因双抗药物AK112备受争议,同样遭遇了一波“股价杀”。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业界广泛讨论:双特异性抗体(双抗)技术,这条曾被寄予厚望的研发路径,为何会在临床应用上频频受挫?会给曾备受期待的双抗技术带来哪些影响? 早前,该赛道一度被行业专家评价为“还未正式进入比赛已经开始拥挤”。的确如此,全球范围内,双抗已成为不...
Published 06/14/24
最明显感觉到变化的是来抓药的患者。上游原料价格上涨,最直观的变化是药店与中药房的药材价格随之上涨。相同的方子,如今需要支付过去数倍的价格,对于很多需要常年服用中药的患者来说,用药成本正在翻倍地增加,而中药饮片中,替换或缺少某一味药都会影响最终的疗效。可以说,涨价的压力,最终还是作用在了患者身上。 中药材价格长期居高不下,药企的产品供应也是一大考验。 从供需关系来看,对市场竞争力较高或独家中药产品来说,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保证利润收益,如片仔癀等。但对于更多的非独家中药品种而言,通过提高价格缓解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最后的结局可能会是市场份额的流失。在这种担忧之下,一批中药企业也不得不“打掉牙...
Published 06/13/24
Published 06/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