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老字号成A股“爆雷”重灾区(上)
Listen now
Description
有457年历史的太安堂药业,终于一步步把自己“作”到退市了。 5月6日晚间,随着一纸公告,ST太安(太安堂药业)财务造假大戏,迎来结局: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5月7日ST太安股票已经为停牌状态。 当华润三九、太极集团、云南白药、白云山等中药龙头们因强劲业绩表现引发二级市场狂欢,中药产业在政策引领下狠狠地走出一波强劲行情时,硬币的另一面,中药企业也是二级市场被实施退市风险、财务造假负面缠身的“重灾区”,尤其是曾经被行业界熟知的中药老字号们,更是成了“踩雷”的重点对象。 除了太安堂,九芝堂、贵州百灵也因内控问题,被深交所发出“风险警示”,戴上“ST”的帽子;连续八年财务造假的老字号广誉远,高管轮换,导致业绩至今深陷泥沼。 此外,根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三年未分红的贵州百灵还成了踩“红线”药企之一。 业绩不达标被ST,财务造假、经营混乱,这些老字号的遭遇证明了,再老的品牌,遇到“不靠谱”的经营者,不练内功,脱离自身资源禀赋只想“发横财”,遇到政策与资本市场监管趋严,作茧自缚的结局,比预想中的可能更猛烈。 细数中药老字号们“踩雷”的原因,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资金、财务造假、经营混乱、销售费用虚高……桩桩件件都指向了一个方向——他们想讲好“赚钱”的故事,但用错了法子,找错了路子。 太安堂就是如此。 太安堂药业由太安堂医馆第13代传人柯树泉创立。虽在2010年才定名,但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隆庆元年,进士、御医柯玉在潮州创立的医馆太安堂,迄今已有457年的历史。 早些年,太安堂药业在创始人柯树泉的带领下确实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辉煌,从第一个产品皮宝霜,到后来的麒麟丸、心宝丸,十余个大品种让其营收在10年间增了9倍,市值一度高达170亿元,柯氏家族也曾借此登上过胡润百富榜。 比业绩更吸引眼球的是太安堂的形象打造,建设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家族展示馆——太安堂中医药博物馆;编撰一百零八卷《太安大典》;麒麟丸的传统制作技艺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跟曾经爆过大雷的康美一样,太安堂开始在“雷”区起舞,源自其多元化经营,将手伸向了房地产项目,在2017年投资建设 “太安堂医养小镇”。但事与愿违,刚走向房地产的太安堂,没吃到红利,却赶上了房地产泡沫破碎的第一场冲击波,流动资金直接被套牢。 2018年以来,太安堂就一直通过抛售资产、抵押融资的方式自救,当家品种心宝丸、小柴胡颗粒等都在卖身范围内。但上市公司流动资金紧缺、收入萎缩,创始家族违法占用资金、造假账,公司经营早已千疮百孔。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市值仅剩高峰时十分之一的太安堂,不仅连续三年经营持续亏损,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88.17%。其2023年实施的破产重整预重整程序,也被法院裁定终止,退市仅是第一步,未来仍面临巨额偿债风险。 一家锁定退市、两家戴帽“ST”,中药老字号为何成为A股“爆雷”重灾区?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More Episodes
五月,仿佛成为了“康字头”生物科技公司的“渡劫”月。 5月28日,悬在康宁杰瑞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落下,其KN046与化疗联合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胰腺导管癌(PDAC)的3期临床试验未能达到预设的生存期(OS)统计学终点,导致当天港股股价暴跌超40%。 无独有偶,就在上周,康方生物因双抗药物AK112备受争议,同样遭遇了一波“股价杀”。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业界广泛讨论:双特异性抗体(双抗)技术,这条曾被寄予厚望的研发路径,为何会在临床应用上频频受挫?会给曾备受期待的双抗技术带来哪些影响? 早前,该赛道一度被行业专家评价为“还未正式进入比赛已经开始拥挤”。的确如此,全球范围内,双抗已成为不...
Published 06/14/24
最明显感觉到变化的是来抓药的患者。上游原料价格上涨,最直观的变化是药店与中药房的药材价格随之上涨。相同的方子,如今需要支付过去数倍的价格,对于很多需要常年服用中药的患者来说,用药成本正在翻倍地增加,而中药饮片中,替换或缺少某一味药都会影响最终的疗效。可以说,涨价的压力,最终还是作用在了患者身上。 中药材价格长期居高不下,药企的产品供应也是一大考验。 从供需关系来看,对市场竞争力较高或独家中药产品来说,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保证利润收益,如片仔癀等。但对于更多的非独家中药品种而言,通过提高价格缓解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最后的结局可能会是市场份额的流失。在这种担忧之下,一批中药企业也不得不“打掉牙...
Published 06/13/24
Published 06/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