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茶史:天水一朝香茗事 | 投稿:柚子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介绍: 天明。成百上千的茶农聚集在茶山之下,备好锣鼓,抬着祭品;随着官员们一声令下,鼓声大作,茶农们齐声喊:“茶发芽!茶发芽!”。伴随着茶农们的阵阵喊声惊发的茶叶,成为了两宋人最钟爱的饮料。两宋茶风,就从这惊天动地的鼓声和喊声中开始。建州茶农采茶前为何要喊山?这与建州的特殊性有关。建州是北宋贡茶北苑茶的出产地,这一带从古至今都是名优茶叶的产地。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当地人将茶叶进贡给官府了。宋太宗酷爱饮茶,喜好搜罗天下名茶,所以他在统一南唐故地,建州被划入疆土范围之后,派专员前往建州的北苑督造“团茶”,并将之定为贡茶。北苑贡茶的茶形,是在唐宋间流行的饼茶基础上精加工成型的,它使用带有龙凤图样的模具来压制茶饼,而用这种模具制成的茶,被称为“龙凤团茶”。仁宗朝,龙凤团茶被进一步压缩为精致小团茶——“小龙凤团茶”。此茶一出便立刻受到朝野追捧,苏东坡在惠山品尝过小龙团后,甚至把这种茶比作天上的明月:“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徽宗时期,北苑团茶工艺到达了顶峰。出现了精品团茶“龙团胜雪”,它是用新茶的茶尖,蒸熟后再将茶芽外部剔去,只留取最里边像银线般的一缕细芽,用清泉浸润,最后再制成团茶。这“龙团胜雪”的团茶表面,一条小龙蜿蜒欲上,煞是喜人,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对象。北苑茶走的是不惜成本,只求上乘的路线。据记载,北苑茶的制造要经过六道复杂的工序,分别是:采茶、拣茶、蒸茶、研茶、造茶和焙茶。采茶是第一道工序。唐宋的上品茶,都讲究一个“新”字,时人认为只有鲜嫩的茶叶才有茶香。分批送至京城的贡茶中最精的一批“头纲”,是在惊蛰前数日即开始采摘的。此时,即使是温暖的福建地区,茶树也不过刚刚萌芽,茶产量很低,这种新茶被认为品质最好。进贡的头纲团茶送入汴京的时候,甚至还不到春分时节。采摘北苑茶的最佳时刻是“须是侵晨,不可见日。”这是因为清晨露水未干时采的茶更加肥润,日出后茶芽积累的养分会渐渐消耗,口味不佳。茶叶的采摘手法同样要求严格, “凡断芽必以甲不以指”,因为用指甲掐下茶芽不会造成损伤,而指头上的汗水会影响茶叶的清洁。采到的茶叶还要进行筛选,去掉黄叶和老芽,选出最精致的茶芽嫩芯进行蒸制、研磨。比如“龙团”茶,就要经过16次研磨,形成极细的茶粉,再掺杂以香料,用模具塑造成型,经过炭火细心的焙烤,才算大功告成。这样精工细作,无怪乎会比黄金还要珍贵难得了。团茶虽然精致华贵,但工序太过复杂,价格也十分昂贵,无法满足民间需求。这时,工艺简单的散茶应运而生。散茶又称草茶,是直接采下茶叶后以原形加工的茶。相较于团茶需碾碎调稠,不断搅拌的冲泡方式,散茶的饮用也简单得多。大部分散茶采取煎饮的方式,程序便捷,易于推广。散茶还更好地保留了茶叶原本的香味,而团茶除了加水研磨以外,还加入香料,这样虽然香气更重,但未免太过刻意。散茶凭借保持本色的优势,吸引了许多高水平的茶客。所以发轫于江浙一带的散茶很快就流行起来。在散茶的挑战下,宋初风靡天下的团茶渐渐失去了市场,元朝时团茶便“惟充贡茶,民间罕见之”。到了明初,朱元璋干脆停止了龙凤团茶的生产,所有茶饮都改为散茶。我们今天喝到的茶,基本上都是散茶,究其根
More Episodes
介绍: 除了喝茶,在茶肆里还能做什么?彼时的茶 肆,就如同当今的微博、朋友圈——它是传 播消息最快的地方,也是散布谣言、打击政 敌的最佳场所。想知道当下最新的消息,一 定要钻进茶肆里打听打听。这里也是民间的 小型博物馆,是演绎场所,更是红灯区。西门庆和潘金莲之间,关键人物 是王婆。在她的穿针引线之下,终于 促成了这段千古“奸情”。但“王干娘” 的公开身份不是媒婆,而是茶楼的老板。 在《水浒传》中,西门庆被潘金莲竹竿 打了之后,“只见那西门庆一转踅入王 婆茶坊里来。”转身进的就是王婆经营 的茶馆。之后的剧情,也都起于此地。...
Published 06/03/16
Published 06/03/16
介绍: ——茶之“战争”斗茶并非起始于宋,在唐朝时建安就有,当时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评比新茶品序的一项比赛活动。只不过,在宋代乘着贡茶兴盛的东风,斗茶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大诗人苏东坡有诗云:“武夷溪边粟sù粒芽,前丁后蔡相龙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这场茶之战争虽没硝烟,倒也激烈——碾茶的碾子边...
Published 0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