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日元大幅升值,造成日本国内的资产价格泡沫,日本央行于 1989年加息刺破资产价格泡沫。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央行于1999年下调隔夜拆借利率,进入零利率。   2000年全球科技泡沫破灭,日本央行于2001年实行量化宽松(QE)。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日本央行同年实行初步宽松,于2010年进入全面宽松。   2012欧债危机,日本央行于2013年实行量化和质化宽松(QQE),于2016 年进入负利率,同年9月实行收益率曲线...
Published 03/06/23
香港恒生指数HSI一路从底部到高位上涨近50%,复盘去年10月,我们是否被极度的悲观裹挟了理性的判断,或者我们对市场的底部有过理性的判断,却没有足够依据入场?   现在,我们是否在伺探恒指阻力位的拉锯,是否有意获利了结, 是否还在等待房地产销售的回暖,是否在顾虑出口和消费的负增长,是否忧虑美国经济下行的外溢,是否在人口结构的单维度上固步自封?   这些思考虽然清醒理性,但个体的理性常常会形成整体的非理性,反而变成随波逐流,不得要领,更何况市场永远会在不确定中交易。反向投资,知易行难。   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思睿投资集团(GROW Investment...
Published 02/06/23
前期市场交易通胀预期,博弈利率路径,如今实际的通胀拐点出现,市场交易经济数据,风险资产想要从衰退担忧的阴影下走出来,需要倚赖风险偏好,资本成本和业绩。 我们的全权委托投资顾问们认为在经济增长放缓,风险偏好降低时,可以配置优质的防御性公司,因为他们的营收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但如何给一家公司的防御性打分呢?我们的基金经理配置了什么样的防御性公司? 我们认为优质的周期股也值得关注,因为投资周期股的最佳窗口是人人趋避之时。哪些板块的周期股可以投资? 除了行业周期和公司业绩,还有估值本身也是买入和卖出的信号。估值,无非是公司的未来业绩的折现,我们的全权委托投资顾问们认为资本成本大概率已经见顶,成长股的估值也大部分调整完毕。在今年,想抓住之后的估值上调,我们的基金经理的策略是什么? 本期播客我们的香港全权委托投资顾问部主管Ancus Mak和香港全权委托顾问Fion...
Published 01/20/23
复盘2022年,就如同烈火烹油。   英国告诉我们“迷你”的意思不一定是小,...
Published 01/17/23
私募股权投资,有几个必须直面的问题:透明度、流动性、投资期限、标的公司风险。金融市场有那么多投资产品和投资渠道,为什么要选择私募市场,难道是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投资组合需要多元化?   是局中人有钱任性,还是局外人雾里看花?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香港投资咨询顾问Angela Wang和Jason Chen在本期播客会给出些许答案。   但换个角度来看,为什么谨小慎微的银行愿意借款给私募去杠杆收购,却很难给中小型公司或是陷入困境的大公司直接提供借款?为什么那些不缺钱的成熟公司,董事会愿意把躺着赚钱的董事会席位割让给私募? ...
Published 12/15/22
其他一级资本债(AT1), 二级资本债(T2), TLAC非资本债的区别是什么,关系又是什么?   打个潦草的比方,它们是银行为自己买的保险。   和我们人一样,银行也会买好几种保险,AT1就像是普通医疗保险,T2就像是住院保险,TLAC非资本债的话就更像是人身意外险了。   在我们感冒的时候,医生会检查我们的身体状况,让我们多休息,会给我们开药,也可能会开病假单。银行感冒的时候,监管就充当医生的角色,检查银行的身体。这时候, AT1普通医疗保险就可能要负担银行的门诊费。治疗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是休息一会(票息递延),请病假(不赎回),严重到发烧时候会需要挂水(吸收损失)。   当银行病的很严重,比如需要住院,而且AT...
Published 11/10/22
大家还记得吗,年初2月乌克兰战争爆发时,黄金不负避险之名,迅速飙升到2070美元以上。夏季6月时,战事加剧,通胀肆虐,但黄金却从高位迅速下跌了300美元,还自此开始跌跌不休到现在。事实上, 黄金非商业净多头持仓现在处于多年来的低点。 今年难道不应该是黄金的最佳机会,但金价的表现却如此羸弱。为什么金价不再对地缘冲突和通胀做出反应? 那是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的通胀,不是支持黄金的那种通胀,我们的战事也和以前不一样。 其实通胀上行、地缘冲突和权益市场下跌这些事件对于黄金的影响不是直接的,美元指数和美元实际利率牵制着黄金对于这些事件的反应,它们才是黄金定价的核心变量。所以美联储收水,不仅权益市场的流动性被抽去博弈利率路径,黄金的水位也同样被抽走了, 现在的黄金非商业净多头持仓处于多年来的低点。 本期节目,我们的香港投资咨询顾问Fei Wenli和Wu...
Published 11/01/22
绕不开地产和疫情,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矛盾真的不少,有外部的压力,也有内部的压力。 无论如何,二十大报告还是直面解答了市场的担忧点和分歧点,消除了一些不确定性。在报告中“发展”依旧是第一位置,地产和防疫也和预期的一样没有放松。报告中提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笔者想借此机会与大家介绍下中国的县乡。 在产业、乡村、地域 、地产、公共卫生的背后有着一股同样的牵引力量,那是中央政府对于各级地方政府财权的规范和事权的上收。 ...
Published 10/18/22
日元兑美元加速贬值,接近150,是过去32年的最低水平,不知日本央行是否会再次动用其捉襟见肘的外汇储备来干预。 一朝梦回...
Published 10/17/22
银行资本工具中的其他一级资本债(AT1),这类应急可转债(CoCo)是2013年之后面世的。近十年的时间,它们历经了各种经济周期的考验,在市场上也已经可以被视为非常成熟的投资产品。 现在有很多宏观因素的压力,与很多其他资产类别一样,AT1的价格也从历史高位回撤了不少。 9月初, AT1的平均收益率接近8%,已经大幅高于金融股的派息率,同时看历史平均的话,它们的价格波动率又明显低于股票。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AT1和所有混合资本一样,有股性和债性两面,每只AT1的股性和债性都有强弱之分,简单的风险回报比不能很好说明它的性质。 本期节目,我们的香港投资咨询顾问王鑫 (Angela Wang)和亚洲固定收益专家王致翔(Steve...
Published 09/15/22
8月美国CPI数据平地惊雷,同比8.3%,回落幅度低于预期。 短期来看,不论价格粘性,还是政策滞后性的影响都比市场预期的要强。经济是需要时间来消化政策的,但市场对于政策的消化往往要快的多。我们认为经济活动可能在2023 年下半年触底,但市场底通常出现更早,所以投资机会也会在经济触底前出现。 远期来看,通胀走的路径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也不宜过度放大对未来的忧虑。央行从夏季开始一直处于快速紧缩模式,这40 年来最快的全球货币紧缩、加上大宗商品价格的普遍走低、供应链的压力缓解和增长的放缓会最终释放通胀的压力。 在如此艰难的市场环境中,我们在投资组合中保持了防御性,但也认为现在是去关注那些前期受到重创,但有潜力在年底前复苏的股票的好时机。 欢迎收听我们大中华区香港投资顾问部主管吕学立(Jerry Lii)和亚洲区股票专家林君仪(Grace Lam)主持的2022年末市场更新播客。
Published 09/15/22
瑞士宝盛研究团队对医疗行业整体持增持观点。和我们预期的一样,医疗行业作为防御性板块上半年的表现优于多数其他行业,跑赢全球大市约10%。   从1985...
Published 08/12/22
我们的香港研究部主管年初的时候说过:金融市场总归是过度推演的。  市场随着预期走,但预期走的实在太快,7月实际通胀还高悬着,即便通胀预期回落,加息和缩表的路径也还没有走完,经济活动也没有进入衰退,市场早已经开始交易美联储退坡和复苏了。  经济周期,地产先行。本期节目我们的新加坡投资咨询顾问林欣蒨(Lim Shin Chiann)和姚天枢(Andrew Yeo)解析亚洲地产在高通胀和加息环境下的表现。  鉴于地产资产的异质性,我们认为房地产市场最好的初始观察点是在新加坡上市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和地产信托(“Property Trust”),两者在结构上有一些区别,我们这里统称它们为S-REITs。  之所以拿S-REITs来看亚洲地产市场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因为80%的S-REITs有海外地产,它们遍布亚洲,包括澳大利亚。  S-REITs又细分成工业,零售,酒店,办公,医疗,物流,数据中心等板块,让我们能够逐一分析不同地产板块在通胀下的表现。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S –...
Published 07/22/22
先是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接着是数十年未见的通胀,再是欧洲大陆的战火重燃。我们虽期许岁月静好,但现实是,这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投资)世界。 交易平台屏幕上闪烁着一串串惊心动魄的数字,告诉我们除了现金、能源企业和大宗商品之外,我们无处可逃,而且最近几周,即使是能源企业和大宗商品的对冲表现也很糟糕。  我们扪心自问,金融市场的回撤到底是流动性减少导致的周期性熊市还是经济的衰退,虽然我们认为前者的可能性大过后者,但冷酷的现实是,即使尘埃落定,世界也不复当初。  我们曾经信仰的全球供应链框架正在崩坏,乌克兰战争暴力揭开了它的脆弱性,依赖变成桎梏,规模和效率变成堵塞和瓶颈,比较优势变成贸易筹码。  但反过来鼓噪供应链本土化,没有了成本和效率优势的供应链,不是会进一步推高通胀吗?  我们和所有人一样屏息观望通胀数字,虽然新兴市场的投资者对通胀已不陌生,但许多发达市场的投资者还是第一次经历。我们就借此机会仔细探讨哪种类型的投资能够在通胀上升的环境中表现良好。  展望未来,主导市场的或将是地缘政治而非经济。过去30年来为适应通货紧缩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而构建的投资组合将不得不改弦更张,来适应新的市...
Published 06/09/22
人间悲喜不相通。  持有债券的投资者遭受了损失,而对于准备入场的投资者而言,目前的收益率就好像乌云密布中的一丝曙光。  在过去,债券的平均持有期至少为八年,投资者在固收方面经常采取的策略是“买入并持有”,但这样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诚然,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债券投资通常不那么直观,何况现在的市场状况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的多。  如何调整配置美国,欧洲,新兴市场的债券?  利率上行压力下,最直接的反应自然是要增加投资组合中对浮动利率的敞口,因为票息的提高可以弥补债券价格的下跌,那么如何在投资组合中部署浮息敞口?  目前备受关注的另类投资策略有哪些?  本期节目瑞士宝盛香港投资咨询顾问陈仕轩(Jason Chen)对话固定收益部专家王致翔(Steve...
Published 06/01/22
央行曾经是固收最好的朋友,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最大的敌人。  利率上升叠加信用利差扩大,几乎所有的债券投资者,在所有的货币和所有的细分市场,都受到了波及。彭博全球综合债券指数截至今年4月底,已经超跌了11%,现在的债券市场,残忍到无处藏身。  市场预期美国利率将在年底前升至2.75%左右,这意味着美联储会在接下来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多次加息。所以,随着加息,债券价格岂不是会继续承压?  进一步看,加息的目的在于驯服通胀,但这样破坏需求方式,对经济活动会产生负面影响。即便以后的货币政策会酌情考虑经济衰退风险的上升,信用利差还是会在经济压力环境下会进一步扩大,信用债岂不是还要继续下探?  还有,债券的门门道道实在太多,比如利率债的利率,收益率,各种曲线,各种久期,还有信用债的信用利差,票息,评级,发行主体,担保,可转,提前赎回权,定价,展期,违约等等。若不是长期摸爬滚打在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大约是无法理清楚目前固收市场的窘困。 本期节目我们以简单易懂的方式为大家讲清楚目前的固收市场,请听瑞士宝盛香港投资咨询顾问陈仕轩(Jason Chen)对话固定收益部专家王致翔(Steve...
Published 05/30/22
我们对过去一年的记忆太过强烈,以至于掩盖了我们对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努力的记忆。 中国改革开放44年了,上海贝尔在浦东设厂30年了,苏州工业园区设立28年了,入世21年了,特斯拉设立上海超级工厂4年了。今年四月,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想读懂中国经济就要理解中国政府,中国政府的工作会议报告对于市场的重要性就和美联储息会一样关键。  或许这种关系在新自由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十分变扭,但其实在现实世界不言而喻,“市场”和“政府”在各国都不是泾渭分明的。  在国际市场上,头部企业掌握着技术和创新,也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产业链的核心,与政府关系都是错综深厚,美国,日本,韩国皆是如此。 在国内市场上,国际头部企业的所建造的壁垒,特别是技术上的壁垒,本土的新兴企业大多需要依靠本国的扶持来获得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孵化。 我们一直在跟踪中国政府的发言,会议纪要,意见和具体政策。从去年底开始,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转向积极,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外管政策、宏观审慎政策也在近期加速协调配合。  当然,政策的实际落地还有待观察,市场还在消化疫情的影响,筑底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我们已经看到一...
Published 05/20/22
讲一个花钱比赚钱难的故事,主角就是央行。央行花多少钱,花钱的速度,花钱的成本,花钱的渠道,花钱的分配都十分复杂,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让所有人满意的答案。即便是今天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已经十分丰富,还时常享受财政政策的配合,但在实际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因为央行各种目标(通胀,就业,长短利率,货币周转率,汇率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顾此失彼的情况还是频频发生。   上期节目我们谈到除了加快加息步伐,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将更快退出非传统货币政策,即停止购买政府债券和管控收益率曲线。在流动性减少的背景下,银行信贷会进一步收紧,同时信贷的分配会变得更加扭曲,银行贷款将进一步倾斜给大企业,中小企业将很难分到一杯残汤剩水。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存在,08年金融危机后和新冠疫情后每况愈下。事实上,由于金融危机后银行贷款支出的持续收紧,供应链牵一发动全身,不止是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也开始在积极寻找替代的资金渠道。   换个角度看,全球央行和政府一直都在不予余力地为各类企业提供支持,但由于实体经济本身业务范围庞大,市场群体复杂,对于融资的需求千差万别,宏观层面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本无法兼顾各...
Published 04/25/22
有一部2013年的韩国电影叫做流感,故事与7年后的疫情有着惊人的相似。除了疫情,我们还在经历地缘政治危机,可能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电视剧都不敢这么演。4月12日公布的美国3月CPI同比上涨8.5%,这是自1981年初40年以来最高通胀率。在2022年一季度,避险债券出现40多年来最糟糕的表现。 其实以前通胀和收益率一直都是十分稀缺的,如今的反转让人措手不及。 在过去,无论美联储直接印钱,间接印钱(量化宽松),还是财政赤字货币化,都没有成功地刺激通胀达到目标,反而积累了巨大的债务。现在通胀终于卷土重来,央行们却无法有效地应对。通胀失控下,通过加息来对抗通胀的方法简单粗暴,但能否遏制通胀还是一个问号。 负利率的时代要过去了吗?为何经济增长放缓,利率还在上升? 利率还要上升多少?利率曲线倒挂预示着我们会进入衰退吗? 换个角度看,以前市场过度依赖美联储运行...
Published 04/14/22
俄乌局势仍然胶着,真假消息纷纷扬扬,情绪表达多过理性分析,舆论压力大于企业目的,大宗商品群魔乱舞,高处不胜寒。尽管俄乌双方态度较于之前已经趋于缓和,大宗商品暴动也有过短暂的收敛,但地缘政治风险持续存在,新闻头条更是耸人听闻,看起来冲突随时有升级的可能,石油,天然气,...
Published 03/25/22
美股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风向标,在市场避险情绪升温下,也是不断承压,波动性高企。科技股的窒碍难行还会持续多久?银行板块的春天刚来就要走了吗? 换个角度看,美股毕竟隔岸观火,当主要风险因素迅速反应到股价上之后,剩下的不确定性因素自然有利好,利空出尽即利多。 市场情绪不好的时候,基本面和宏观因素就尤其重要。 请收听本行基金专家宋源(Simon Song)对话香港研究部的主管及中国策略分析师邓启志(Richard Tang)。
Published 03/02/22
新年伊始以来,多方因素叠加,市场信心本来就不稳。周四乌俄冲突升级,市场风声鹤唳。金融市场将如何消化情绪和基本面的冲击?若经济制裁加码,能源价格飙升是否会影响经济的扩张?制裁之下,原油和天然气的贸易风险有多大?央行会中断货币紧缩周期吗?请听本行香港投资咨询顾问吴一凡(Wu Yifan)和固定收益专家王致翔(Steve Wang)的分析。
Published 03/01/22
转眼已经2月,不知多少人在新年时的立下了健身flag。多少人的健身flag年年立,年年倒,每年还是踌躇满志重复循环,是什么让我们相信往者不谏,来者可追?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让我们对饮食,健身和运动乐此不疲,即使我们往往热情大于行动,决心大于坚持。希望本期节目帮助大家在今年成功完成flag。欢迎收听本行新世纪思维分析师黄德行博士(Dr. Damien Ng)和香港投资咨询顾问吴一凡 (Wu Yifan)讨论健康生活。
Published 02/17/22
活久见的通胀,破防了的供应链,力不从心的央行,扑朔迷离的货币,身不由己的大宗商品,高歌猛进的股市,夜不能寐的固收,猝不及防的中国监管——世事浮云改,2022年注定不一般。 在本期节目中, 本行投资咨询部大中华市场总监吕学立(Jerry Lii)先生对话香港研究部主管及中国策略分析师邓启志(Richard Tang)先生和亚洲股票专家林君仪(Grace Lam),为您深入解析当下经济问题并展望2022年,欢迎您的收听。
Published 01/20/22
2021年隔着太平洋,两边的市场上演了一场冰与火之歌。一边是沸沸扬扬的美国市场,一边是风雪交加的中国市场, 但转机会很快出现吗?我们的香港区研究部主管邓启志(Richard Tang)先生与投资咨询部大中华区(香港)主管周淑玲(Pat Chau)女士在本集中复盘今年的主要市场和各类资产走势,解析疫情,政策,通胀与增长的关系,并展望未来投资方向。欢迎收听和订阅我们的节目。
Published 1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