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002 | 彭剑斌:我从来没有准备好要成为一个作家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主播的话】 彭剑斌生于湖南。高中原本是一个成绩优异的理科生,爱上文学后,突然一发不可收拾,果断弃理从文。 读大学时,他一直默默写,既不给人看也不发表。毕业后在贵州成为业务员,他的小说集《不检点与倍缠绵书》就诞生在穿梭于不同地点间的路途中。在我们的对谈中,他提到过去从没想过自己的作品会被发表,会成为一个作家。创作最初只是单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与获得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者”提名的彭剑斌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的漫谈。从他的家乡湖南聊到书写对象贵州,从他的文学启蒙谈到作方法,这期节目尝试回答:文学可以为我们关照人类提供一些怎样的想象。 【嘉宾】 彭剑斌:著有《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不检点与倍缠绵书》 【主播】 若含(微博@_若含)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剧透】 3:10 从彭剑斌的两部作品《我去钱德勒威尔参加舞会》《不检点与倍缠绵书》聊起 7:15 在贵州“写诗”是一种很少人尝试,并且也很特别的事情 9:50 作者所指的书里的“南方语言?是什么,如何应对语言的欧化问题? 13:00 彭剑斌分享自己的文学启蒙经历 17:18 文学是什么?文学有什么样的意义? 21:43 作为一个创作者,作家如何去处理和潜在读者之间的关系? 26:20 文学创作的冲动来自于哪里?作者会区分公共表达和私人表达吗? 32:00 我们各自的文学启蒙经历,抽屉文学对那一代青年的影响 34:00 北大中文系并不培养作家、小说家而是培养文学批判家,评论家 40:52 家乡对于创作者的影响是什么?文学上的帮助是什么? 50:14 当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你的触觉会变得钝化。流动和漂泊的感觉就不会那么敏锐 1:03:00 写作的时候对于不构成重大意义的细节产生感知。“写作遵循生活的动向,语言也是生活世界里的语言” 1:17:00 “在 20 多岁时,我在写作上很有优越感,等我到了 30 多岁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别人写得不好,是因为生活过得比较好。ta 们在生活上是成功的人,而我是失败了的人。” 【本期音乐】 片头曲:Sonata in E Minor, BWV 1023: Adagio ma non troppo - Davitt Moroney 片尾曲:Sonata for Viola da Gamba in G Minor, BWV 1029: II. Adagio - Jordi Savall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收听方式】 推荐您使用Apple播客、Spotify、小宇宙App或任意安卓播客客户端订阅收听《不合时宜》,也可通过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收听。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微信公号:不合时宜TheWeirdo 不合时宜听友群:加入方式详见微博置顶帖 欢迎打赏:https://afdian.net/@TheWeirdo
More Episodes
【主播的话】 2005年,英国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出版的小说《重量》中写道:“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在阅读时,每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接纳多重世界。” 这是温特森的感受,或许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感受。在离散时代,书本让人看到生活的纷繁杂芜,阅读并非封锁或逃避,它本身就是一个出口,一张“属于每个普通人的世界地图”。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不合时宜·全球成长计划的伙伴们共同制作了一期“书的世界地图”的书单分享节目。 我们的社群中有来自50多个城市、20多个国家的社群伙伴。在选取的推荐中,每一部作品都会带我们探索不同地域之议题。在阅读与流动中,我们期望世界是鲜活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合作且彼此依存。 ...
Published 04/22/24
【主播的话】 这里是「不合时宜」女性特辑的最后一期节目。本期嘉宾是毕业于纽约大学新闻与纪录片专业的两位导演郭容非和陈思毅。 容非和思毅的影像作品都涉及对「母女」议题的探讨。容非的作品《红姐》来自于她的亲身经历,讲述一个女孩寻找自己从未见过的亲生母亲的故事;而《我们在黑夜的海上》记录了思毅的母亲治疗癌症的过程。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从纪录片创作说起,探讨了女性导演在进行创作时,对“母女关系“议题的思考——如何处理不同身份的距离、如何用创作解答生活中的困惑。最终,我们回归到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去思考和理解在不同代际的女性身上,在新与旧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 加入我们的“全球成长计划” 在跨入第五...
Published 04/11/24
Published 0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