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賣豬仔」、「金山阿伯」,是清末民初時,飄洋海外當礦工,鐵路工的廣東人專稱。而台山因地處海邊,港囗水深,自然成為遠走他方的踏板,造就了台山人世代離鄉別井謀生的風氣。台山市是中國的第一的僑鄉,世界各地的台山華僑超過一百三十萬人,比台山本地人囗還要多。 香港原來有條台山村,就是元朗的新圍福興里村。村成立已經超過一百年歷史。楊浩強自幼在福興里村長大,看著村內的變遷,小時候住的青磚屋,現在變了西式別墅,他仍然保留著超過百年的族譜。 陳卓峰是楊浩強的小學同學兼村友,他的爺爺在村內開了唯一的士多"華僑商店"...
Published 09/13/19
Published 09/13/19
「賣豬仔」、「金山阿伯」,是清末民初時,飄洋海外當礦工,鐵路工的廣東人專稱。而台山因地處海邊,港囗水深,自然成為遠走他方的踏板,造就了台山人世代離鄉別井謀生的風氣。台山市是中國的第一的僑鄉,世界各地的台山華僑超過一百三十萬人,比台山本地人囗還要多。 香港原來有條台山村,就是元朗的新圍福興里村。村成立已經超過一百年歷史。楊浩強自幼在福興里村長大,看著村內的變遷,小時候住的青磚屋,現在變了西式別墅,他仍然保留著超過百年的族譜。 陳卓峰是楊浩強的小學同學兼村友,他的爺爺在村內開了唯一的士多"華...
Published 09/13/19
北角被稱之香港小福建,在北角居住的福建人眾多,如果足不出區,單憑福建閩南話就能應付自如。北角有著全世界獨有的樓上廟,福建鎮海公本來是福建泉州十角村的守護神,當年有村民來港,便把守護神帶來,現在參拜的都是十角村的村民及其後人,每兩年同鄉善信都會回到鄉下的總廟祭祖。有超過六十年歷史的福建中學,是很多福建人的母校,因著太多鄉親父老推介,結果入讀的超過一半還是福建的同鄉。 編導:方婉微
Published 09/06/19
北角被稱之香港小福建,在北角居住的福建人眾多,如果足不出區,單憑福建閩南話就能應付自如。北角有著全世界獨有的樓上廟,福建鎮海公本來是福建泉州十角村的守護神,當年有村民來港,便把守護神帶來,現在參拜的都是十角村的村民及其後人,每兩年同鄉善信都會回到鄉下的總廟祭祖。有超過六十年歷史的福建中學,是很多福建人的母校,因著太多鄉親父老推介,結果入讀的超過一半還是福建的同鄉。 編導:方婉微
Published 09/06/19
在香港大角咀附近,五金舖成行成市,很多都是肇慶金利人經營。當年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憑著不懈的努力,金利人以小五金家業扎根香港。金利鎮亦是一個有名的「龍舟之鄉」,從龍舟的競賽中,不難可看見金利人的務實,快捷,努力的拼搏精神。輾轉第三,四代的香港金利人的成長中,很多都有子成父業的。他們都希望金利同鄉人的精神代代承傳。 編導:黃辰美
Published 08/30/19
在香港大角咀附近,五金舖成行成市,很多都是肇慶金利人經營。當年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憑著不懈的努力,金利人以小五金家業扎根香港。金利鎮亦是一個有名的「龍舟之鄉」,從龍舟的競賽中,不難可看見金利人的務實,快捷,努力的拼搏精神。輾轉第三,四代的香港金利人的成長中,很多都有子成父業的。他們都希望金利同鄉人的精神代代承傳。 編導:黃辰美
Published 08/30/19
阿城是梅州客家人,每次回鄉,他那位廚藝了得的三舅父都會烹製各類客家菜餚,其中一味客家炒大腸令他念念不忘。已經入行成為廚師的阿城,今次回鄉過年,他很想去學習如何烹調這味餸。但世事無常,原來要重拾過往的味道並不容易。 少時的阿城最愛回鄉,熱鬧、自由、放縱,這些都是過去鄉下給他的感覺。可是,人漸長大,生活的總總變化令阿城回鄉的熱情不再。 而阿城的母親過去因為照顧家庭和為口奔馳,甚少回鄉的她對故鄉人事反而不及兒子熟悉,但近年故鄉親人事故不斷,令她最近經常要兩地奔走。同樣是回鄉,但母子兩代人各懷著不同的...
Published 08/23/19
阿城是梅州客家人,每次回鄉,他那位廚藝了得的三舅父都會烹製各類客家菜餚,其中一味客家炒大腸令他念念不忘。已經入行成為廚師的阿城,今次回鄉過年,他很想去學習如何烹調這味餸。但世事無常,原來要重拾過往的味道並不容易。 少時的阿城最愛回鄉,熱鬧、自由、放縱,這些都是過去鄉下給他的感覺。可是,人漸長大,生活的總總變化令阿城回鄉的熱情不再。 而阿城的母親過去因為照顧家庭和為口奔馳,甚少回鄉的她對故鄉人事反而不及兒子熟悉,但近年故鄉親人事故不斷,令她最近經常要兩地奔走。同樣是回鄉,但母子兩代人各懷著不同的...
Published 08/23/19
香港於19世紀開埠後,吸引不少華人前來謀生,他們根據自己的祖藉成立社團,彼此照顧,互通消息或者協助骨灰運回家鄉安葬,這些社團逐漸發展成為同鄉會,因此,香港部份同鄉會,由成立至今,已經超過一個世紀。 旅港三水同鄉會,亦是在這歷史背景下成立,早於光緒九年,由於有祖藉三水的華僑客死南洋,遺骨運回香港,因鄉籍地址不詳,無法轉運回鄉安葬,於是一些三水人向政府申請撥地,建立「三水義塚」,並成立「三水敦義堂」,其後發展成為旅港三水同鄉會,而拜祭義塚,亦成為該會超過一百年的傳統。 同鄉會對於聯繫同鄉感情,有積極...
Published 08/16/19
香港於19世紀開埠後,吸引不少華人前來謀生,他們根據自己的祖藉成立社團,彼此照顧,互通消息或者協助骨灰運回家鄉安葬,這些社團逐漸發展成為同鄉會,因此,香港部份同鄉會,由成立至今,已經超過一個世紀。 旅港三水同鄉會,亦是在這歷史背景下成立,早於光緒九年,由於有祖藉三水的華僑客死南洋,遺骨運回香港,因鄉籍地址不詳,無法轉運回鄉安葬,於是一些三水人向政府申請撥地,建立「三水義塚」,並成立「三水敦義堂」,其後發展成為旅港三水同鄉會,而拜祭義塚,亦成為該會超過一百年的傳統。 同鄉會對於聯繫同鄉感情,有積極...
Published 08/16/19
深井昔日是一個繁榮小社區,有不少工廠及店舖,也聚居了很多潮汕人。 深井潮州街坊福利會會長姚志明最記得以前啤酒廠負責人窩拿先生與住在深井的潮汕人關係最好,不但安排他們到啤酒廠工作,又大力支持他們舉辦盂蘭勝會,甚至捐出一幅地給他們興建會所。 可惜時移世易,深井潮汕人口逐漸遷離,會所日久失修。一眾潮汕第二代街坊於是籌款重修會所。姚志明的弟弟姚志傑最記得有一位經營小生意的同鄉居然願意捐出三萬元,令他感動不已。 姚志明最大願望是可以活化深井,這個願望最近有人替他部分實現了。潮汕語言文化導師許百堅租下了空...
Published 08/09/19
深井昔日是一個繁榮小社區,有不少工廠及店舖,也聚居了很多潮汕人。 深井潮州街坊福利會會長姚志明最記得以前啤酒廠負責人窩拿先生與住在深井的潮汕人關係最好,不但安排他們到啤酒廠工作,又大力支持他們舉辦盂蘭勝會,甚至捐出一幅地給他們興建會所。 可惜時移世易,深井潮汕人口逐漸遷離,會所日久失修。一眾潮汕第二代街坊於是籌款重修會所。姚志明的弟弟姚志傑最記得有一位經營小生意的同鄉居然願意捐出三萬元,令他感動不已。 姚志明最大願望是可以活化深井,這個願望最近有人替他部分實現了。潮汕語言文化導師許百堅租下了空...
Published 08/09/19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自己的家鄉。年長一代的香港人跟家鄉會有較多的連繫,甚至以往在那一片土地生活過,感情與回憶,或許是他們仍會回鄉的理由。在香港長大的年輕一代,對家鄉的認識看似有限,會是如何看待家鄉這個地方?跟家鄉的關係,又會否漸漸疏遠? 在香港長大的淑怡,二十多年來從未回過自己的家鄉開平,對這個地方的認識也只是片面,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令她第一次踏上回鄉之路。她在這片陌生卻有關連的地方,會有怎樣的感覺?當她認識家鄉後,對她又有甚麼影響? 在開平出生及成長的啊光,因希望下一代能得到更好的教...
Published 08/02/19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根,自己的家鄉。年長一代的香港人跟家鄉會有較多的連繫,甚至以往在那一片土地生活過,感情與回憶,或許是他們仍會回鄉的理由。在香港長大的年輕一代,對家鄉的認識看似有限,會是如何看待家鄉這個地方?跟家鄉的關係,又會否漸漸疏遠? 在香港長大的淑怡,二十多年來從未回過自己的家鄉開平,對這個地方的認識也只是片面,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令她第一次踏上回鄉之路。她在這片陌生卻有關連的地方,會有怎樣的感覺?當她認識家鄉後,對她又有甚麼影響? 在開平出生及成長的啊光,因希望下一代能得到更好的教...
Published 08/02/19
佛山南海,是武術龍獅之鄉。 四十年代,大量南海人移居香港。當年一個知名龍獅團─「比麟堂」,在香港落地生根,後來更改名為─「禪港比麟體育學會」,為的是紀念佛山和香港兩地之情。籍著凝聚更多同道中人,發揚武術及獅藝精神。 門下弟子鍾道仁,在香港土生土長,從事物流行業數十載,一直希望完成一個童年的夢。他事業有成後,決意走到「比麟堂」發源地佛山南海,專攻舞獅,與一班師兄弟回鄉尋根,重組龍獅團,希望培訓新一代青年學習新派武術套路及高難度梅花樁獅藝,讓他們將南獅這種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Published 07/26/19
佛山南海,是武術龍獅之鄉。 四十年代,大量南海人移居香港。當年一個知名龍獅團─「比麟堂」,在香港落地生根,後來更改名為─「禪港比麟體育學會」,為的是紀念佛山和香港兩地之情。籍著凝聚更多同道中人,發揚武術及獅藝精神。 門下弟子鍾道仁,在香港土生土長,從事物流行業數十載,一直希望完成一個童年的夢。他事業有成後,決意走到「比麟堂」發源地佛山南海,專攻舞獅,與一班師兄弟回鄉尋根,重組龍獅團,希望培訓新一代青年學習新派武術套路及高難度梅花樁獅藝,讓他們將南獅這種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Published 07/26/19
流浮山盛產鮮蠔,全港馳名,原來這一門養蠔手藝,是來自深圳沙井旳蠔民。 現今的流浮山,仍然主要是沙井人的聚居地,左鄰右里都是以前的同鄉。而今集的主角祥嫂,由沙井正式移居香港已經四十年,她來自一個世代養蠔的家族。 沙井蠔民自古以來都有在沙井和流浮山海面養蠔,兩邊耕作,現在的沙井,經過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填海之後,已經再無蠔田了。然而,沙井人的養蠔手㙯和歷史,卻由流浮山的沙井人延續著⋯⋯ 代代相傳不止是養蠔手㙯,還有家情和鄉情。祥哥祥嫂的家族,幾代人都非常團結,來港四十多年,沙井和流浮山兩邊家族聯繫從無間斷,...
Published 07/19/19
流浮山盛產鮮蠔,全港馳名,原來這一門養蠔手藝,是來自深圳沙井旳蠔民。 現今的流浮山,仍然主要是沙井人的聚居地,左鄰右里都是以前的同鄉。而今集的主角祥嫂,由沙井正式移居香港已經四十年,她來自一個世代養蠔的家族。 沙井蠔民自古以來都有在沙井和流浮山海面養蠔,兩邊耕作,現在的沙井,經過快速的經濟發展和填海之後,已經再無蠔田了。然而,沙井人的養蠔手㙯和歷史,卻由流浮山的沙井人延續著⋯⋯ 代代相傳不止是養蠔手㙯,還有家情和鄉情。祥哥祥嫂的家族,幾代人都非常團結,來港四十多年,沙井和流浮山兩邊家族聯繫從無間斷,...
Published 07/19/19
西貢主要是客家人聚居的市鎮,但自50年代開始,大量內地難民移居香港,不少祖籍潮汕人士亦在西貢落地生根,以務農及營商維生。 胡炎松的父親胡木豐是其中之一。胡木豐自潮南來香港後,住在鹿尾村,初期從事運輸行業,事業有成後仍念念不忘對家鄉的情懷,並且選擇在去世後在家鄉安葬。胡炎松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延續父親這份鄉情,一直致力推廣潮汕文化。 聚居在西貢的潮汕人在六十年代成立了「西貢區潮州同鄉會」,藉舉行祭祀活動來團結同鄉。參與同鄉會超過半世紀的陳吉文最記得前任會長陳福成對潮汕同鄉的照顧,包括為他們及其他族群人士向...
Published 07/12/19
西貢主要是客家人聚居的市鎮,但自50年代開始,大量內地難民移居香港,不少祖籍潮汕人士亦在西貢落地生根,以務農及營商維生。 胡炎松的父親胡木豐是其中之一。胡木豐自潮南來香港後,住在鹿尾村,初期從事運輸行業,事業有成後仍念念不忘對家鄉的情懷,並且選擇在去世後在家鄉安葬。胡炎松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延續父親這份鄉情,一直致力推廣潮汕文化。 聚居在西貢的潮汕人在六十年代成立了「西貢區潮州同鄉會」,藉舉行祭祀活動來團結同鄉。參與同鄉會超過半世紀的陳吉文最記得前任會長陳福成對潮汕同鄉的照顧,包括為他們及其他族群人士向...
Published 07/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