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有人说,不后悔的人生是最好的。我们要说:臣妾做不到啊!为什么后悔是一种常见的感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意义?那些更(不)容易后悔的人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后悔与遗憾的关系如何?……关于后悔的种种,让我们来漫谈一番。 [00:22]你有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01:34]后悔的类型[04:29]很少体验到后悔是一种什么体验?[09:00]后悔也是一种探索的愿望[10:25]后悔的总结[11:32]道德发展阶段与后悔的联系[13:36]唯一完整的选择&后悔[19:30]后悔的功能[25:38]后悔是哀悼的必经之路[29:05]后悔的倒错性[33:29]对后悔的思考[36:16]无方向感带来的后悔[43:24]后悔&遗憾
Published 01/24/24
Published 01/24/24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体验到痛苦。换句话说,痛苦是不可避免的。在咨询中(和生活中、一些“人生智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想法:造成痛苦的都是自己的问题,或都是别人的问题。事实上,除了一些极端情境之外,我们发现这样的单方面归因往往都是不准确的。那么痛苦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如何理解我们的精神世界中,竟然会有一个如此令人不快的成分?他对我们自身有任何好处吗?本期播客,我们将谈谈对痛苦的理解。 [00:25]在困境中是我的问题吗?[01:28]如何理解困境中的自我归因[02:28]咨询中常使用自我归因的人群[04:10]自我归因的影响因素&功能[07:38]“头脑世界”&“真实世界”[15:22]“真实世界”的相对性[18:50]“头脑世界”过小和过大的影响[21:49]“头脑世界”的功能&风险[27:27]如何调整“头脑世界”过大或过小[32:12]“头脑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符合程度是重要的[34:50]投射性认同&“头脑世界”[36:16]关系中没有“真实世界”[39:10]绝对真实&相对真实[39:50]自体的力量&人格发展[40:...
Published 12/07/23
前段时间竞一参加了一次禅修营,体验了一番与都市生活截然相反的节奏。以此为引子,我们谈了谈其中的新奇之处,以及所获得的启发。此外因禅修与心理干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顺势做了些知识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时间轴: [00:10]都市人去禅修[00:41]禅修的时间安排[05:22]时间在寺院是一件很严肃的事[05:35]禅修的费用[06:54]禅修的体验[07:54]禅修在做什么?[08:45]坐禅可能会有什么启发?[12:25]觉察会带来什么?[14:05]正念的三要素:觉察此时此刻、非评判的态度、有意识地行动[16:28]戒律&无常[18:45]评判&二次评判[21:20]如何和我们的情绪保持距离[23:11]棒喝[25:10]佛学&精神分析[27:46]禅修前的准备工作
Published 10/10/23
1. 简介 本期播客话题的源头:一场简单却引起积极热议的性教育讲座。在所有被集体性压抑的人类情感中,性或许是最为独特的。一是性压抑的强度和广泛性。然而,就如同播客中所谈及的,掩盖存在、缄口不谈,与放任其生长无太大区别。性是我们的本能,所引发的紧张会不断的寻找出口。二是性压抑的复杂性。 “性” 是一个被裹挟了极多含义的概念,当我们谈到性时,更是在谈欲望、禁忌、文化和社会规则。那么,性压抑也就成为了一个构成这些系统的重要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人们接触性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我们该当如何谈论和认识性? 2....
Published 07/17/23
当我们因恋爱问题找朋友哭诉时,爱情军师总会说——分了吧!包括当我们自己看到朋友们出现了情感问题时,是否也有过“分掉算了”的闪念?为何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倾向呢?这种情况于心理学上又有哪些可能的解释呢? 时间轴: [00:10]爱情中为什么劝分不劝和[01:40]如何理解劝分不劝和[04:28]如何理解恋爱和关系[07:23]媒体对恋爱观念的影响[11:07]对爱情浪漫的需求 [13:35]爱也可能是平淡的、有瑕疵的[14:36]如何理解关系[16:43]关系的意义[21:25]分手时总有一个“坏人”?[23:26]劝分像一种安全策略[24:26]分手可能是被恐惧所驱动[26:19]分手被赋予了勇敢和独立的意义[28:22]社会风气的变化对劝分的影响
Published 06/15/23
如果选择一个地方,供你前去修养身心,你会选择大理还是北京?至少今天的三位咨询师都选择了大理。那为何诸如大理这样的秀丽之地,可以成为心理疗愈之所呢?让我们跟随现居大理的文思,开始今天的讨论。(彩蛋:临近结尾时,我们还引申的讨论到了作为一个行业,心理咨询有何独特之处~) 时间轴: [00:19] 心理疗愈相关的因素[01:48] 大理常见的疗愈项目-塔罗牌[08:41] 塔罗牌与投射性心理咨询的相似性[09:51] 塔罗牌与催眠、正念[11:11] 人们从哪些渠道寻找心理疗愈[12:12] 心理疗愈的风险[14:34] 泛心理行业可能会带来的风险[16:21] “大理”更吸引什么样的人[26:33] “大理”为何成为疗愈基地[30:06] 什么能带来心理疗愈[36:41] 去“大理”是一种逃避吗?[40:41] 彩蛋
Published 05/15/23
“谈谈你的爸爸吧... ...”“这是因为你的妈妈... ...”“在你还小的时候... ...”“说说你的过去吧... ...”这群咨询师为啥就一定要纠着过去不放呢!谁会因为八岁时被骂所以二十岁去咨询啊!如果你也这么想,请一定来听一听,“心理咨询师为什么总要你谈谈过去”!(不这么想也可以来听) 时间轴: [00:00]什么因素会影响咨询师选择是否谈论过去?[03:00]主持和嘉宾有什么偏好了解的过去时段吗?[06:20]理论上,过去可被追溯到相当早——胎儿时期的母体状态已经在影响大脑发育,婴儿时期与抚养者的互动已经在影响心理发展。[08:03]整合咨询师们对探索过去的看法——整合咨询师们通常开放无预设的进行探索,部分流派根据理论假设,可能会进行刻意进行收集各种信息。[10:04]分享客体关系理论对早期互动的看法...
Published 04/17/23
心理老师平时除了上课还做咨询吗?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师有什么区别?......本期我们请到了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心理教师作为飞行嘉宾,现身说法来为大家讲讲心理老师的工作日常。并借此引出对心理行业发展现状的分享与吐槽。 时间轴:[00:00] 开场+新嘉宾介绍[01:07] 嘉宾分享心理老师工作的日常[02:15] 心理老师真的做很多行政工作吗——因校而异。[03:15] 心理老师兼职他科情况非常普遍: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其实还在构建当中[06:35] 主持&嘉宾自己中小学时期,与心理老师接触的情况[14:10] 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很多需要心理老师自己构建和完成[15:55] 心理老师的在不同工作部分中的角色不同,带来了很多挑战[22:50]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体系的改变畅想:借鉴大学的经验是一种可能性[26:48] 中小学心理老师在学校的定位,也与各方在不同教育阶段的预期和目的有关。[30:17] 藉由网络信息,学生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水平在升高[32:08] 对心理问题的轻视其实是普遍存在的[36:04] 工作中的积极感受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Published 04/08/23
1. 内容简介“太不成熟了”、“长大了”、“像个大人了”……一路走到现在,你一定接触过不少与“成熟”相关的评价。这似乎成了每个人都在追求的“合格指标”。 但怎样才算成熟呢?细细想来它似乎从未有过定义,或是千人之中就有万般解释。当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咨询师又会怎样看待“成熟”? 在本期内容中,三位个人执业咨询师将结合各自的体会和经验,从个体到环境,谈及自己对于“成熟”的感触。 本期飞行嘉宾: 李蕴 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注册编号:X-22-190) 北京高校兼职咨询师; 个人执业咨询师; 2. 时间轴 [00:00:00]新嘉宾介绍 [00:02:56]成熟是什么 [00:13:05]集体潜意识和大他者 [00:20:45]情绪和理智的关系 [00:39:41]对成熟的理解&成熟的标准
Published 03/06/23
1. 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是对咨询师这份职业的介绍,既包含了其需要的投入,也包含了其实际的收入情况。 此外作为一份略显独特的自由职业,它能给从业者带来怎样的欢喜与困扰呢? 三位真实从业的咨询师,以最实际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希望给对此好奇的你一些启发和了解。 本期飞行嘉宾: 陈文思 个人执业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注册编号:X-22-140); 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硕士; 重庆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 2. 时间轴 [00:00:16]新嘉宾介绍 [00:01:24]咨询师职业的介绍 [00:14:41]咨询师职业的不确定 [00:15:32]新手咨询师的成长之路 [00:19:07]咨询师的工作时常与相应的收入情况 [00:31:27]咨询师执业的糟心一面 [00:34:40]孤独的咨询师之路
Published 02/18/23
1.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主要围绕对中国人来说有重要意义的“回家过年”进行了讨论。 年关来到,回老家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可能很不一样,有人殷切盼望,有人避之不及,有喜有忧可能才是我们的常态。 是什么让春节回家对我们如此特别?家这一概念,在我们心中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这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本期播客从几个方面讨论了以上的问题。 2. 时间轴 [00:00:10] 开场以及电台人员变动的介绍。 [00:03:19] 大家春节回家情况的讨论。 [00:05:30] 在家中与在外的不同感受&家庭在早期塑造了我们。 [00:10:18] 长期不在家的我们,回家后可能会需要重新适应家庭的规则。 [00:12:23] 离家久了想回家,回家久了想离家的原因是什么?——家在我们心中的理想化。 [00:16:55] 家的滋养有些存在,有些则在想象中。 *怎样的抚养是更好的? [00:19:40] 足够好的抚养者涵容孩子发展出健康有适应性的爱与恨的功能。 [00:30:38]*人是如何形成对于温暖家庭的想像和欲望的? [00:31:39] 假想1 人的依恋的本能。 [00:34:43] 假想2...
Published 01/20/23
1. 内容简介 本期的播客主题是从圈内人的角度,来谈谈心理咨询圈内的行业现状。大多数人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印象是什么?可能是学校、公司的团体咨询,可能是越来越普及的心理咨询热线,可能是网页上不断跳出的心理咨询自学小广告。近年来全球心理咨询行业规模与融资金额并不算小数,新冠疫情引起的全球性“心理风暴”也让人们重新审视起心理健康体系的建设,但谈起国内咨询行业,人们或缄口结舌,或无从谈起,身边的心理咨询行业似乎在逐渐向着劣币驱逐良币的方向发展。 行业乱象首先体现在伦理准则方面。何谓社会伦理?其一般指代人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何谓咨询伦理?美国心理协会在《心理学家伦理守则和行为规范》中提到了包括能力、正直、专业及科学的责任、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关注他人的利益以及社会责任等的心理学家工作准则。显然,无论是哪一类伦理,都有着无法遵守的咨询师。这远远不仅是咨询师的个人问题,低门槛的培训市场、零散无序的运行体系,咨询行业缺失的法与权使得前路更加迷茫混乱。另一方面,同样是提供情绪价值与自我价值感,你会选择奢侈品还是心理咨询?无疑,人们在体验性消费上的接受度差异也让国内咨询驶向了更艰难的前路。 但幸运的是...
Published 01/04/23
1. 内容简介 本期的讨论内容是“男德”在家庭育儿中的体现。父亲、育儿、家庭角色,这是各类街头采访偏爱的主题之一,我们时常能在各种各样的街头采访中看到,当母亲被问到同行子女的生日、学校、好友等信息时能对答如流,而当父亲被问到这一点时却常常哑口无言。这就是许多家庭育儿的现状,社会主流似乎已经默认家庭教育过程中母亲就是绝对的主角,而父亲的角色却常常缺席,甚至衍生出“丧偶式育儿”的现象。 为什么父亲总是在家庭育儿中有如此大的空缺?“男主外、 女主内”...
Published 12/18/22
1. 内容简介 本期播客谈一谈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大家谈起的心理学概念之一:共情。共情(empathy)常常与同情(sympathy)一并被人们提起,这两个连词缀构成上都如此相似的单词,有着什么不同的心理学含义吗?共情(empathy)最初起源于1873年德国哲学家Vischer的著作中,用术语einfuhlung描述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共鸣,后有哲学家Titchener(1909)将其翻译为empathy,意味着保留自我,将自我投射到感知的对象上。同情(sympathy)则有着更悠久的发展历史,词源于希腊语或拉丁语,字面上的意思是”with(一起)”和”suffering(受难)”。 用一个简单例子来感受两种差异,当你遇到连战三次都没能上岸的朋友,“你真是太惨了,希望你早日取得好成绩”是同情,而“连考了这么多次都失败了,你一定压力很大很迷茫吧,以后你到底该怎么撑下去呀”就是共情。甚至当这位朋友终于取得好成绩脱离苦海了你还能站在TA的角度为TA高兴,这就是共情——不依赖于情景而是基于对方本身,完全置身事内的非评判性态度。 同情心几乎是人类的本能,但要做到真正的共情却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
Published 12/03/22
1. 内容简介 本期内容来谈谈这几年不断被贴在人们身上的新型标签“讨好型人格”。何谓讨好型人格?不懂得拒绝、迎合他人、没有原则底线、害怕麻烦他人,几乎每一条标准都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生活中那些无奈披上笑脸的瞬间,那些咽气吞声做出妥协的时刻,似乎无不在指向“讨好型人格”这一答案。 实际上,心理学上并没有“讨好型人格”这一正式分类,但它几乎成为了人们最熟知的人格类型之一,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将其作为自己的标签或视其为自己的痛苦和消极情绪来源。这能说明现代社会中以及有越来越多的人迫于生活压力抹掉了自我界限、习惯于讨好别人了吗? 讨好之所以不能单独作为一种人格分类,是因为其中还蕴含着更多维的特质。抛开流行文化中的社会偏见,讨好行为本身并不是负面的,更多情况下,它是流行文化与社会情境不断诱发的行为模式。不论是作为子女、恋人还是职场人,我们的所有社会角色都对我们有着适应的要求,而讨好,正是一种促进适应的行为。 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多地关注到讨好的行为?这其实也反应着我们自我意识的拔高——正是想要突破,才会拒绝妥协,正是想要做自己,才会否定随大流。但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讨好并不意味着不做自己,作为不...
Published 11/20/22
1. 内容简介 本期聊聊大家已经循环播放了十年的古装宫斗天花板——甄嬛传。为什么《甄嬛传》能从如此多的深宫复仇文中脱颖而出,产出如此多的表情包和金句名言,以至于让人们记挂了十年之久? 毋庸置疑的是甄嬛传能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离不开其精美的服化道、缜密的故事逻辑、立体饱满的人物设定等,但在一遍遍重温复仇爽文的同时,其背后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深究的东西。 女性力量与平权主义被如此推崇的今天,为什么甄嬛传这样一部在雌竞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学还能如此走红?为什么甄嬛传中甚至连华妃、皇后等一带反派也能引起人们的怜爱?人们是如何看待莞莞类卿式的爱的?人们看甄嬛传,或许是将其视为一部解压爽剧,或许是与其中的人物感情产生了共鸣。看着这样一群个性鲜明、深受父权社会荼毒,又不得不攀附与它利用其进行反抗的女性角色,有人天真可爱、娇憨善良,有人美丽孤傲、敢爱敢恨,有人极尽温柔却又一身傲骨,看着她们的一生的挣扎沉沦,我们更能找到共鸣。 甄嬛传中不乏能引起人们深思的主题,不同的娱乐需求决定着我们对甄嬛传的不同理解。其中隐含着的价值观与文学意义不一定总是符合时代趋势的,但每看一遍都带给人们的新的反思与感悟也不负它时...
Published 11/06/22
1. 内容简介 本期我们要谈谈或许是二十一世纪最火的话题之一——女性主义。 性别对立的问题是亘古通今人们话题的中心,任何关于女性主义的言论都很容易成为人群焦点,人们一边迫切地想要把女性从历史长时间的系统性压迫中解救出来,一边又逐渐有了对女性主义的敏感话题避犹不及的趋势。女性主义的话题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我们该从何谈起,如何定义它? 关于女性主义,各专业领域都有着不同的聚焦点与研究方向,我们无法基于其准确的定义。从时间纵轴上来说,不同时代、历史情境下的女性主义有着不同的追妻,从环境横轴上来说,同一时期不同文化、政治体制下的女性主义也有着不同的体现。谈及女性主义,没有准确的探讨,它始终都是需要放到历史语境中讨论的综合交叉问题。 涉及到女性主义的未来,或许有人认为不会有真正的平权,或许有人认为女权社会才能真正保障女性权益,但更多人们达到的共识是当有一天不再提及女性主义时,才实现了真正的男女平权。在这样一天到来之前,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中国特色女性主义”道路,需要我们去打破的不止是女性刻板印象,我们更应该撕下所有的性别标签。 这条路上我们不需要精准地一步一脚印,所有的发声都有意义,所...
Published 10/30/22
1.内容简介 本期的讨论主题是基于心动的offer2实习生丁辉与自驾“出逃”两年的58岁苏梅的故事引申出的问题“如何重启糊掉的人生”。 如果把广大网友的意见作为标准,那似乎没有人的人生可以逃掉“糊掉”的命运。或许没有月入百万就是糊掉,或许没有清北毕业就是糊掉,或许没有九头身、完美腰臀比就是糊掉,尤其是在当下所有的行业都不时经受着病毒撞击的时刻,“糊掉”的人生是如此来势汹汹与猝不及防。就算我们有时沉浸于自己的小小成就中,但仍然会有来自四面八方喋喋不休的声音诉说着我们的不足。 最重要的是,在我们为“糊掉”的人生愁眉苦盏的时候,周围却从不缺逆境中涅槃重生的例子。推翻一切、从头再来的故事如此普遍且轻松,再回味我们自身处境,让人不禁发问,他们重启的勇气是从何而来? 事实就是这样,人生逆袭的故事不总是那么常见,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很难有完全决裂的勇气。但其实跳脱出鸡汤的刻板影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糊掉”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结局,“糊掉”的标签也不是铁律,我们不需要在人生中去完成多么华丽的变身,就算你只是换了一身新衣服,也可以算作你“糊掉”人生的重启。 连道德经也强调“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学...
Published 10/23/22
1. 内容简介 本期的访谈主题是“人们对家庭的理解”。从家庭的起源来看,婚姻家庭制度的出现预示着两性关系开始受到了社会规范的约束与限制,而从制度化婚姻到陪伴化婚姻,再发展到现在的个人化婚姻,对于家庭,不论是相关法律还是个人理解都处于不停的发展与变化之中。正如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到的“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 而这个原生家庭创伤不断被提及的时代,纵观当下人们对于家庭的看法,我们无法忽视其中矛盾。家庭到底是我们能够依靠的港湾还是我们痛苦的根源?家庭到底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基石还是前进时的束缚?对此其实并没有正解,家庭本来就没有固有的形态,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与理解。 但我们确实需要去了解、反思影响着我们的理解的固有影响与社会因素。在家庭的演化中,有许多我们无法忽视的因素,比如女性在这其中受到的压迫、比如人们在社会环境中被迫内化的身份认同又或者人们在家庭中背负的难以承受的社会责任。 家对于我们是什么样的存在?我们需要跳出自己在家庭中的特定角色,以更宏观的视角去考虑这...
Published 10/09/22
1. 内容简介 本期是针对“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这一主题的访谈。“你愿意和重度抑郁的人做朋友吗?”这是知乎上一个回答10000+,浏览13000+的问题。而几乎90%的答案都是不愿意。理由包括但不限于感觉抑郁症患者反复无常、认为他们会无限制依赖自己、担心自己的举动会伤害到他们。而这些理由都可以被归类于不了解抑郁症以及不了解与抑郁症患者相处的方法。 2019年官方统计的数据报告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9000万,即使是这样,了解真正的抑郁症的人仍旧很少。矫情、脆弱、想太多,这都是人们给抑郁症贴上的标签。但当我们看到爱的人深陷抑郁的沼泽,丧失快乐的能力甚至求生的欲望,我们就会知道抑郁症并不是仅仅“别想太多”就能解决的问题。 该如何向水深火热中的爱人施以援手?如何向着他们的孤岛上搭一座桥去?我们只用去了解、去接纳、去陪伴,真诚永远可贵。 “不论是因病痛而苦闷的人还是在周围支持他们的人,他们的生活姿态本身,就应当是一件十分值得骄傲的事。” 2. 时间轴 [00:00:00]咨询师介绍 [00:03:27]了解抑郁类别(情绪/状态/病症) *量表并不能确诊 [00:10:03]区分...
Published 10/02/22
1. 内容简介 本期是对“如何看待突然被通知的分手”这一主题的访谈。 快餐式恋爱,这是对新时代恋爱最多的形容。所包含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一起地很快、分开的也很快。而对于突然被分手、被迫接到“分手通知书”的一方,该如何面对这一段不经沟通就被隔断的感情? 我们并不能清晰地把突然分手的恋情分成明确的类型,因为每一对的恋人的价值观与相处模式都不甚相同,但对于人们突然被分手的反应,我们或许可以一概而论。或许对对方的突然感到愤怒,或许对不知道如何修复关系感到无助,更或许会产生“我不够好”的自责和怀疑。 这样的错愕与迷茫中,我们该如何去和过去做一个告别?是苦苦挽留再修复这段感情还是无谓两败俱伤也要对方付出代价?但其实,感情的完成时不在于板上钉钉的结果。 痛哭也没关系,颓丧也没关系,当你能坦然面对分别,那或许就是你的完成式。 2. 时间轴 [00:00:00]咨询师介绍 [00:01:21]谈谈现状:“突然被分手”类型与体验 *快餐式恋爱 *种类:感情联系深/不深 *复杂的情绪体验:错愕、愤怒、悲伤...... [00:11:42]极端情况:再也不联系的突然分手 *满足自己的未完成:情绪上而不是...
Published 09/25/22
1. 内容简介 本期是医院心理咨询师范雨轩的访谈,为我们解密了神秘面纱下医院里的心理咨询到底是什么样的。 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医院总和疾病、吃药挂钩,去医院做咨询某种层面上就是承认自己得病了;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又认为程度较轻的心理问题不能去医院。医院的静肃总会让人们对医院里的心理咨询产生许多误解。此外,咨询还有另一途径——社会咨询。但这一选择给人们带来的印象往往又是收费昂贵、咨询师不专业、咨询设置不靠谱等等。 国内的心理咨询从最开始的被看作一种病态的表现,到如今逐渐被普罗大众接受并逐渐普及到各个年龄层,虽然已经走过了许多坎坷,但对于100万人口中仅有2.4名心理服务人员的祖国,人们对咨询行业的了解仍旧非常匮乏。尤其是对于需要帮助并有积极就医意愿的来访者们,面对陌生、神秘、充满争议的咨询行业,到底该如何寻求帮助并选择途径呢? 2.时间轴 咨询师访谈范雨轩:神秘面纱下的医院咨询 [00:00:25] 咨询师介绍 [00:01:04 ]医院咨询流程 [00:03:26 ]医院咨询的利与弊 *能报销 *挂号太困难 [00:07:00...
Published 09/18/22
1. 内容简介 本期是关于“你认为怎么样才算优秀”这一话题的讨论。 作为生活在社会的群居动物,我们很难避免比较与被比较的社会审视的目光,也总会面临“你算不算得上是优秀”这一社会比较。一方面,在这一领域被算作“高层次”的人总会被赋予更多的期待与责任,当优秀成为标签,这也意味着更多的负担与压力;另一方面,被算作“低层次”的人仍然在挣扎温饱的基本需求中挣扎,“不优秀”的社会标签成了生存道路上的阻碍。到底哪种人面对的比较更苛刻呢?是低层次的人没有追求没有格局,还是高层次的人不食肉糜?很多时候,我们对优秀的追求是一种对物质或精神层面的舒适的平衡的追求,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追求方式,而面对客观存在的社会标准,每一种方式都值得被尊重。 在陷入对“优不优秀”不断内省内卷的怪圈之前,我们应该先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准求优秀。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有如此的期望与要求吗?是因为“不优秀”就意味着被剥削歧视吗?我们想要的到底是舒适还是优秀?人生不一定都是充满了阶段任务的打怪游戏,优秀或成功的定义本身就具有了模糊性与宽泛性,我们如何去看待优秀或许就决定了我们优秀与否。事实上,很多时候比起优秀,舒适更实际,也更值得你...
Published 09/11/22
1. 内容简介 本期是针对身边的男性想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主动追求人的男性越来越少这一现象,讨论一下“男性为什么越来越不愿结婚”这个主题。 结婚率、离婚率一直都是高居不下的社会热点话题,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处于适婚年龄的人群,想要结婚的人群占比越来越少了,而这时就不乏问现代男女性为什么不想结婚了的声音。是因为对单身自由的渴望吗?是因为对社会家庭责任的恐惧吗?是因为对婚后生活方式的抗拒吗? 但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这背后是否就隐藏着我们对男女性结婚、社会角色的期待或刻板影响?除此之外,传统婚姻制度的消亡是不是就是婚姻制度的发展趋势呢,这是不是就预示着未来的婚姻制度的变化?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了虚拟男友、线上女友等一系列人们在人工智能上满足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的现象。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影响人们婚姻观的一潜在因素,人们在虚拟形象上倾注的热情与爱意在某些方面上也能体现出人们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与理解的变化。 脱离了法律与繁衍因素,比起一种制度,婚姻更像是一种仪式,我们如何理解爱与亲密关系,这或许是影响我们婚姻选择与未来婚姻制度发展方向的最大因素。 2.时间轴 [00:00:00...
Published 0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