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著作 :《不知道的都叫樹》 專訪 : 古碧玲(上下游復刊總編輯) 從來沒有兩片葉子是一樣的,即便同一片葉子的葉脈紋理都大異其趣,讓人憬悟造物與演化的精妙巧思;當然沒有兩個人、兩隻動物會是一樣的,但我們不可能凝視著人或動物太久。 倘若我們把植物納入自己的生活與生命裡,願意靠近不認識的植物,不再視而不見,打開感官欣賞植物,發掘植物所蘊藏的智慧,生活將會被驚喜充滿。也許在我們回味人生或年華流逝時,會是人影伴著扶疏樹影與清芬氣息,像一道道虹光映照我們的日常。
Published 06/20/23
著作 :《艾爾摩莎的瑪麗亞》 專訪 :...
Published 06/13/23
著作 :《守住角落的人》 專訪 : 蘇惠昭(作家) 上次見到惠昭時是她在採訪我,這次見面則換我採訪她。我說:「妳的書中寫了24位癡人,明明妳自己就是那第25位。」這本書一路讀下去,到了「後記」時,我看到一張惠昭趴在地下拍那嬌小無比的野花工作照時,我終於明白她自己一如書名,是實實在在的「守住角落的人」,她懂得那份幽微、低調、及人煙稀少,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呈現其中的價值及魅力,在她的佈局中,逐步引領讀者透過一篇篇動人的故事,獲得生命的鼓舞和啟發。 人生充滿迂廻,卻隱藏了許多神秘的邀請。事實上,惠昭所選擇的人生也集合了這本書所報導的人物特質,那就是「進入曠野、為自然翻譯、走一條真正自由的路」。惠昭在我看來是一位極具「惠眼」及哲學思維的人,雖然她謙虛的表示,「書中的受訪者,都是此生此世,在度化我的人」,其實我可以感受到,在她所描述的情節中,都在回應著惠昭內在的提問,究竟什麼是成功? 什麼是幸福?...
Published 06/06/23
著作 :《半農理想國》 專訪 : 賴青松(農業改革家) 我認識青松時,他還留著好長的頭髮,感覺像是龐克的文青農夫,如今則是帥氣短髮現身。我問他:「你怎麼越活越年輕?」他笑著回應:「人只要投入自己喜歡且適合的事情,就會不知老之將至。」的確,專注讓生活進擊,路對了就會讓生命更加遼闊。 然而這絕對不是一路順遂的過程,曾經他也生過重病,身心靈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終於他承認了自己的限制。身旁原本的「穀東」楊文全,一路看著他所走過的路程,逐漸變成彼此的事業夥伴,他們共同完成了這本「半農理想國」,也呈現了彼此生命交織的精彩面貌。 我跟青松說,我覺得這本書很像「行動研究」。書寫者是行動者也是研究者,於是這一連串的發生看來完全無法預期,卻能夠在其中歸納成一套非常具有邏輯性的流程思徑,於是從一個人的農業王國,演變成為眾人築夢的實驗場,深溝村的故事對有心創造更自由自主,又具土地夢想生活的人來說,無疑充滿了吸引力及啟發。這個星期五的「自然筆記」,就讓我們一起在空中閱讀這一本 「半農理想國」。
Published 05/30/23
著作 :《福山太平山有聲書》 專訪 :澎葉生(聲音藝術家) 這集「自然筆記」節目真的太有趣,幾乎整集背景全是「自然聲景」,從山羌、山羊、小杜鵑、灰林鴿…都是澎葉生(Yannick Dauby)在福山及太平洋所收錄的田野錄音,更讓我興奮的是,我是和Yannick 全家一面聆聽這張作品,一面進行我的專訪,所以節目的內容,是由爸爸、媽媽、姊姊跟弟弟共同參與了這段錄音對話。 我們有如共沐在綠光森林中,四週傳來土地的歌聲,有時我們聽到台北樹蛙的低鳴,爸爸Yannick用法語問兒子:「你有聽到這個聲音嗎?好聽嗎?」小一的弟弟輕輕點頭,其實他聽到的不只是爸爸錄下的青蛙,還有爸爸溫柔的聲音。當黃嘴角鴞開始啟唱時,小姊姊科萌立刻認出那是她熟悉的聲音,媽媽宛璇說,因為家裡住在靠山邊,所以晚上睡覺前,窗外都會傳來貓頭鷹的晚安曲…聲音反映出生命獨特的記憶,因此我們不僅聽見了Yannick的作品,還聽到台灣的聲音、以及屬於家的聲音。 回想起多年前,最初宛璇跟Yannick來上「自然筆記」時,弟弟還在媽媽的肚子裡,不久之後我就邀請YannicK...
Published 05/23/23
著作 :《傾聽地球之聲》 專訪 :...
Published 05/16/23
著作 :《樹的韌性》、《樹蔭的溫柔》 專訪 :...
Published 05/09/23
著作 :《人類大宇宙》 專訪 : 顏鴻選(星天日和創辦人.天文攝影師) 「能夠在黑暗中安靜地對自己內心對話,我想只有星空有這個神奇的力量。」顏鴻選老師跟我分享了自己走入星空的生命經驗,他是這本《人類大宇宙》的推薦者,本身也是一位天文攝影高手、天文教育工作者,當初大學選了「地科系」,正是為了走入自己喜愛的「天文」領域。然而這本《人類大宇宙》卻不只是從人類探究天文的科學歷史來談起,而是更跨界的介紹人類如何去透過星空的追尋,去了解自己生命的意義,在某些方面,我覺得是一本很有療癒力量的書。 這本書我花了三天時間讀完,非常讚嘆這本書所展現的宏觀視野。作者Jo...
Published 05/02/23
著作 :《反轉戰爭之眼、不可見的台灣》 專訪 :...
Published 04/25/23
著作 :《蕃人觀光日誌》 專訪 :...
Published 04/18/23
著作 :《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 專訪 : 洪伯邑老師 (台大地理系副教授)、蕭彗岑 (台大地理系研究生) 「尋找台灣味」剛開始你會以為這是一本談味覺記憶的書,而作者羣是出自於稱為「地理角」的團隊,由九位新生代研究者走入田野,沿著「台灣味」,重新去思考食物的「邊境與遷徙」,理解在「台味認同」的框架下,如何在國境、族群、耕作者、物種之間,去呈現人與土地更幽微的關係。 洪伯邑老師是台大地理系的副教授,也是這本書幕後的主導者,雖然他是一位地理學家,卻也是文化人類學者,這本書可說由他所指導的學生論文,應用民族誌的方式抒寫,在某種層面,我反而讀到的是年輕地理學家,進入田野發現研究陸塊的冒險故事,這或許也是另一種「台灣味」的展現。
Published 04/11/23
著作 :《再見•草山:陽明山的這些年那些事》 專訪 : 吳亮衡 (故事StoryStudio...
Published 04/04/23
著作 :《誰讓恐龍有了羽毛? :從顏色、行為到奔跑速度,科學如何改寫恐龍的歷史與形象》 專訪 : 楊子睿 (古生物學家) 你是否想過恐龍不再是一隻大蜥蜴的模樣,而是全身覆蓋著各種顏色羽毛的模樣?是的,在演化樹上,若比較起「爬蟲動物」,恐龍可能更傾向是「鳥類」的祖先。西元2000年後隨著更多孔龍化石的發現,更多先進研究工具,更跨界的學門整合,這群存活在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的奇特生物,透過科學的研究展現給世人更多驚人的發現。 我特別請到台灣一位年輕又優秀的恐龍專家,也就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助理研究員楊子睿老師,來為我們介紹這本書,可說是再完美不過的人選。 子睿老師出生的地點就是台灣古生物研究重鎮:台南左鎮,事實上他的求學歷程及專業背景,似乎注定要走上研究古生物的路線。其實子睿原本喜歡歷史,但是學地質跟古生物的背景,讓他看世界的角度特別遼闊。其實這也說明了人類為什麼如此著迷恐龍,關於恐龍的故事也總是引人入勝。 想了解恐龍為什麼會長得這麼大?恐龍智力到底如何?恐龍真的可以起死回生、複製回來嗎?台灣現在還在進行古生物的化石研究嗎?千萬不要錯過了楊子睿老師非常精彩的恐龍故事分享!
Published 03/28/23
著作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代唱片工業發展史》 專訪 : 林良哲...
Published 03/21/23
著作 :《百年太魯閣 尋覓歸鄉路》 專訪 : 林佩琪 (文字田野工作者) 臺灣的「山」作為一種文學書寫,除了強調「個人」與「山」之情感連結外, 大部分的作品鮮少提及個人與在地人的鏈結,特別是原住民部分,缺少一份近似人群關懷的情感。 然而《百年太魯閣― 尋覓歸鄉路》一書則希望打破這樣的純粹由官方建立起來的歷史文本,以原住民的視野,透過廷元、佩琪的雙腳與雙手,帶領讀者進入奇特的太魯閣世界。
Published 03/14/23
著作 :《像樹那樣生活》 專訪 : 楊智凱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 樹木,自然界心胸寬厚的哲學家,最懂得生存之道的智者,也是地球的守護者。 光是看著樹木在自己扎根的土地上,兀自在生活中尋找幸福的姿態,就能給人們帶來慰藉。 讓森林生態與民族植物專家楊智凱老師,帶領我們一同傾聽關於樹木的故事!
Published 03/07/23
著作 :《成為池上》 專訪 : 黃宣衞 (英國St Andrews...
Published 02/28/23
著作 :《療癒之島》 專訪 :...
Published 02/21/23
著作 :《女子山海》 專訪 : 劉崇鳳 (高山響導)、張卉君(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這兩個女生,一個從高雄過來錯過了一班火車,一個從台南過來在植物園迷路,但她們同時現身在台北的錄音間,誰也不拖拍及搶拍,其實她們早就習慣各種意外及驚喜,但是擁有文學魂魄的山海女子,注定會創造屬於自己的傳奇。 今天介紹了「女子山海」這本書,作者之一劉崇鳳是作家也是高山嚮導,我在今年五月才跟著她上了南湖大山,另一位作者張卉君,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董事及前執行長。她們倆人是大學同班同學,在20歲就相偕去東海岸進行最初的壯遊,到多年後共同完成了這本書,這份閨蜜情誼,果然默契十足,錄音過程更是一氣呵成,歡笑不斷。 我問崇鳳及卉君説,如果「女子山海」改為「女子江湖」會不會更霸氣呢?立刻引發一陣爆笑,在充滿陽剛氣息的山岳及海洋的職人工作上,這兩位女生也慢慢摸索出屬於自己獨特的風格及視野,甚至樹立了台灣新一代女性的文化風貌,將是獻給想要在自然當中去追尋屬於自己靈魂的女生,最棒的禮物。
Published 02/14/23
著作 :《走進布農的山》 專訪 : 郭彥仁 (野生動物保育工作者) 《走進布農的山》光看書名,讓我想起李奧波(A.Leopoldo)的《像山一樣思考》寫到,「只有山活得夠久,可以客觀地聆聽原野傳來的嘷叫。」正如法國哲學家莫席左(B.Morisot)所提醒,人類對自然的感知貧乏,各種「二元論」的想法正是造成今天生態危機的主因。 我在郭熊身上,看到他在森林中所展開的儀式行為,追跡、調查、思考、重新聆聽。...
Published 02/07/23
著作 :《手作之道:築路,與自然對話的山徑美學》 專訪 :徐銘謙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有一種步道,不但穿越了歲月的靈魂,更展現出工匠的精神,透過這條路徑,可以欣賞風景,更可以欣賞人心。 我很喜歡銘謙對「手作」步道的定義。手作,不只是動手做的修復行動,更是追求工藝及品質的過程,因此「手作步道」英文翻譯成Eco-craft tail,她把傳統工匠的專業、紀律及使命感的精神,融入在「步道師」的職人角色詮釋,把修復步道變成了一場全民「文化工程」。 事實上,「手作步道」的工藝展現需要「默會」知識的傳承,這是一套透過身體學會的內隱知識,然而時空的變遷,許多重要的內涵正在流失當中,需要慢慢重新建構。這和「寂靜山徑」所強調的靜心聆聽,以及感官體驗,才能真正喚醒自己,有著相同的期待。
Published 01/31/23
著作 :《我把青春賭給山》 專訪 : 詹偉雄(文化社會學之研究者) 舉世聞名的日本探險家植村直己,在29歲時完成了一本書:「我把青春賭給山」,可稱為他顯赫登山及冒險犯難資歷的首部曲,內容交待了一位農家子弟,從進入明治大學登山社,才開始與爬山結緣的過程。 從19歲到29歲,植村直己挑戰了各種極限及考驗,憑著一股熱情在世界展開登山及探險之旅。不過完書後14年,這位冒險家還是因為山難過逝,年僅43歲。然而,為人景仰的不只是其登山身手,更是他的冒險精神,對許多習慣或無奈在社會即定框架下生活、又期待能尋求自由靈魂的人,具有很大的啟發。 我特別邀請到本書的推薦者,同樣也受到生命的獨特邀請,而開始登山的詹偉雄老師,今年二月他才在公視製作了一個電視節目:「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介紹了四位台灣登山家的故事。就像植村直己的精神,山,顕現了這些冒險者內在對「存在」更具體的追求,但是,什麼是「不虛此生」?為什麼要登山?為什麼不登山?究竟,「山」是什麼?
Published 01/24/23
著作 :《朝聖台灣》 專訪 : 陳逸宏(台灣資深攝影工作者) 作者陳逸宏是一位資深攝影記者,多年來跑遍台灣各種廟會活動,從大學就開始拍大甲媽祖遶境,一拍就是三十年。但是如果你以為他只是熱愛影像的攝影師,那就太小看他的角色。 什麼是「信仰」?「朝聖台灣」書中寫者:「信仰根植於生活,不論什麼宗教,只要能支撐你正面、愉快地活下去,就是信仰所在。」 身處在疫情下的人類,又是多麼需要「信仰」帶來的安定感。逸宏說,歷史上的人類始終都要面對各種疫情的考驗,事實上很多宗教活動的發展都是災難之後的「成果」,証明了人類有創新能力,來尋求避災及互助之道。他回想之前去福島災區採訪,回來看到媽祖繞境時,發現原來這樣子的宗教活動,根本就是防災的演習,包括資源整合及互助的精神,人類只有在「敬天」的前提下,才能更無私的發揮社會力及互助團結的精神。 我們討論了他在書最後一張照片,那是在瘟疫王船被帶走的現場,留下人類帶來的各種垃圾,這張畫面提醒了我們,當我們一心祈求自身平安時,也要問問自己,到底我們又能為了這個世界帶來什麼樣幫助及照顧?
Published 01/17/23
主題 :《生命的尋路人》 專訪 : 李後璁(山鹿工作室負責人) 星星、風浪、雲、太陽、月亮、魚、鳥、與大海….這是屬於一位航海者的導航圖,用生命經驗與自己身體所刻印的羅盤。「如果你讀懂了海,如果你能在心中看到島嶼,你就永滿不會迷航」(出自《生命的尋路人》The Wayfiners)。這是Wade Davis 的書,也是我和李後璁都非常喜歡、甚至也帶給我們生命很大觸動與啟發的書。 我見到書中所描繪的那位傳奇的「尋路人」。時間回到2016年的夏威夷Waikiki的海邊,朝陽初昇的海面上有一艘雙身獨木舟,正緩緩駛進海灣,世界各國的媒體都在等待,包括了我自己。這是為了世界保育大會(World Consevation Congress)所進行的迎賓儀式,我看到一位航行的原住民下了船,把一顆大石頭交給了另一為迎接的原住民,這座海島子民依循著古禮,歡迎來自四面八方而來的人。他們用石頭代表著分享,身為海洋民族,他們相信唯有藉由各種新來後到的群體的智慧與知識的分享,才是人類生存的動力來源。我聆聽著波里尼西亞航海協會理事長奈諾亞湯姆森(Nainoa...
Published 01/10/23
著作 :《小站也有遠方》 專訪 : 劉克襄(臺灣自然書寫作家) 為什麼要寫「小站」,什麼是「遠方」? 其實「小站」一向是劉克襄的風格,總是把舞台的燈光留給最邊緣的位置,我想到他跟我提過有左翼思想的 父親,曾經把他取名為「劉資愧」,也就是「資本主義很慚愧」的意思 ,可以想見他始終關心非人的生物、在小站中穿梭尋求亮點,在傳統市場中品嘗風土滋味, 背後都帶著社會主義的使命感,至於「遠方」,則跟母親有關。 他說,那是一位旅者不時感受到「遠方」的地方召喚 ,也在行旅當中,不斷牽掛著「遠方」行動不變的母親。在兩方力量的拉距下,劉克襄發現媽媽會在臉書追蹤兒子所寫的文章,並且把他旅行當中所拍的照片畫下來, 因此他回過頭來鼓勵母親投入在繪畫的世界裡,日積月累成果相當可觀 。就在這本書裡面,52個小站,配上52幅媽媽手繪的畫作 ,雖然這些地方媽媽都沒有去過,卻透過這本書有了愛的連結 及陪伴,讓人讀來更有溫度 。 我問克襄老師,在疫情的今天不能去「遠方」,又該如何在「近處」展開生命的「壯遊」,他笑著跟我分享他在家裡附近的校園跑步,進而觀察到一些蕈菇類...
Published 0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