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現時香港一樓難求,人人高呼我要有樓以外,還渴望多買樓可以收租,這種「炒樓」的文化什麼時候開始?高樓價背後有何歷史、政治上的背景?樓市的活動是如何與市民對香港未來想像掛勾?零三年沙士樓價大跌,不少年輕人嘆錯過當時,現在難上車,這種想法是帶著怎樣歷史和社會現實的想像?政府的房屋政策又是怎樣回應市場和市民的需求?政府在樓市調控中,一方面靠賣地補貼收入,一方面要建屋紓緩緊張供應,這個雙重角色是如何調和? 講到底,有樓是否就是高資產階級?無樓的人是否就一無所有?今集《學人串社科》從社會文化與經濟角度出發,分...
Published 09/03/19
現時香港一樓難求,人人高呼我要有樓以外,還渴望多買樓可以收租,這種「炒樓」的文化什麼時候開始?高樓價背後有何歷史、政治上的背景?樓市的活動是如何與市民對香港未來想像掛勾?零三年沙士樓價大跌,不少年輕人嘆錯過當時,現在難上車,這種想法是帶著怎樣歷史和社會現實的想像?政府的房屋政策又是怎樣回應市場和市民的需求?政府在樓市調控中,一方面靠賣地補貼收入,一方面要建屋紓緩緊張供應,這個雙重角色是如何調和? 講到底,有樓是否就是高資產階級?無樓的人是否就一無所有?今集《學人串社科》從社會文化與經濟角度出發,分...
Published 09/03/19
有人說香港近日的反修例運動得天時、地利、人和,在中美貿易戰的大環境下,兩國在香港的利益如何形成逃犯條例一場的完美風暴呢?在分析中美關係時,有何重要的要素、利益版塊值得我們留意?長久以來,影響對華政策變化到底是意識形態還是商業考量?現時的中、美會從戰略夥伴轉變成戰略競爭者嗎?他們還可否合作呢? 縱觀以往歷史,美國作為起動貿易戰的老手,現時的中美局勢與三十多年的中日《廣場協議》有何不同?在經濟方面以外,政治上的民族主義如何影響這次的中美貿易戰發展?美國對香港民主化的態度是隨著美中關係而改變?如果如此,...
Published 08/27/19
有人說香港近日的反修例運動得天時、地利、人和,在中美貿易戰的大環境下,兩國在香港的利益如何形成逃犯條例一場的完美風暴呢?在分析中美關係時,有何重要的要素、利益版塊值得我們留意?長久以來,影響對華政策變化到底是意識形態還是商業考量?現時的中、美會從戰略夥伴轉變成戰略競爭者嗎?他們還可否合作呢? 縱觀以往歷史,美國作為起動貿易戰的老手,現時的中美局勢與三十多年的中日《廣場協議》有何不同?在經濟方面以外,政治上的民族主義如何影響這次的中美貿易戰發展?美國對香港民主化的態度是隨著美中關係而改變?如果如此,...
Published 08/27/19
近年有不少「靜觀」、「正念」等心理減壓課程流行,其實它們源起和背景是什麼?打坐、察悉自身的呼吸、咀嚼的速度是怎樣幫到人達至「心靈健康」?雖然冥想、覺察等聽起來無傷大雅,但原來也可能會有副作用?現在各類靜觀的課程有價有市,其實這些人在投入各種靜觀課程時,他們其實在尋找什麼呢?他們又能否尋找到他們所想要的東西呢? 今集《學人串社科》—不是靜觀,一起和大家討論何為靜觀,何不為靜觀。 主持: 阮穎嫻(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 陳濬靈(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嘉賓: 吳兆文(香港大學社會工...
Published 08/20/19
近年有不少「靜觀」、「正念」等心理減壓課程流行,其實它們源起和背景是什麼?打坐、察悉自身的呼吸、咀嚼的速度是怎樣幫到人達至「心靈健康」?雖然冥想、覺察等聽起來無傷大雅,但原來也可能會有副作用?現在各類靜觀的課程有價有市,其實這些人在投入各種靜觀課程時,他們其實在尋找什麼呢?他們又能否尋找到他們所想要的東西呢? 今集《學人串社科》—不是靜觀,一起和大家討論何為靜觀,何不為靜觀。 主持: 阮穎嫻(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 陳濬靈(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嘉賓: 吳兆文(香港大學社會工...
Published 08/20/19
在新聞中,我們常常聽到世界銀行(World Bank Group)、國家貨幣基金(IMF)等等國際組織的消息,但你又了解多少他們實際的工作呢?近年中國著力發展的亞投行(AIIB)和這些國際組織有甚麼異同?有人批評這些組織以借錢為名,實為削弱借貸國家的主權,這些大債主其實對全球經濟有何益處,又有何危機呢?常有國家未能還款,而令國際組織收不回款項,一帶一路如火如荼批出各種款項,會否因為國家無力償還債務,成為一債一路呢? 今集《學人串社科》與大家一起細數各大國際組織,思考與經濟改革的連繫。 主持: 阮穎...
Published 08/13/19
在新聞中,我們常常聽到世界銀行(World Bank Group)、國家貨幣基金(IMF)等等國際組織的消息,但你又了解多少他們實際的工作呢?近年中國著力發展的亞投行(AIIB)和這些國際組織有甚麼異同?有人批評這些組織以借錢為名,實為削弱借貸國家的主權,這些大債主其實對全球經濟有何益處,又有何危機呢?常有國家未能還款,而令國際組織收不回款項,一帶一路如火如荼批出各種款項,會否因為國家無力償還債務,成為一債一路呢? 今集《學人串社科》與大家一起細數各大國際組織,思考與經濟改革的連繫。 主持: 阮穎...
Published 08/13/19
女性主義其實代表著什麼,一直都眾說紛紜。男女均等是否討論女性地位的唯一代表方法?一直以來,不少人認為女性需要兼顧家庭,導致職級無法向上流動,到底專業生活的形象是否必然要與家庭脫勾?現時整個知識結構、學術體系中,為什麼偏女性化、較具有陰柔特質的科目都會被邊緣?為什麼有人會把林鄭施政失敗歸因作女人的錯,但梁振英施政失敗也不會與性別掛勾?有人認為女性在公共討論領域長期受壓,應該坦率站出來為女性發言;但也有人覺得事事時表明女性的身份,營造出女性是受害者的形象並不可取;當我們談女性主義時,我們在談什麼呢? ...
Published 08/06/19
女性主義其實代表著什麼,一直都眾說紛紜。男女均等是否討論女性地位的唯一代表方法?一直以來,不少人認為女性需要兼顧家庭,導致職級無法向上流動,到底專業生活的形象是否必然要與家庭脫勾?現時整個知識結構、學術體系中,為什麼偏女性化、較具有陰柔特質的科目都會被邊緣?為什麼有人會把林鄭施政失敗歸因作女人的錯,但梁振英施政失敗也不會與性別掛勾?有人認為女性在公共討論領域長期受壓,應該坦率站出來為女性發言;但也有人覺得事事時表明女性的身份,營造出女性是受害者的形象並不可取;當我們談女性主義時,我們在談什麼呢? ...
Published 08/06/19
亞洲研究、城市研究、文化研究,近年來,不同學院開設的跨學科課程愈來愈多,這是一個好趨勢,還是窒礙學生基礎理論的理解?有人認為跨學科突破傳統學科的限制,拓闊研究領域,也有人認為內容過闊容易令到課程過於虛浮。跨學科,其實在怎樣在學科之間跨越理解?例如「買樓」這單一現象,在政治學、經濟學、文化研究、社會學角度可以怎樣理解?不同課程間如何互動互補?學者又是如何尋找到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呢? 主持: 鄧鍵一(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 袁瑋熙(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曾仲堅(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Published 07/30/19
亞洲研究、城市研究、文化研究,近年來,不同學院開設的跨學科課程愈來愈多,這是一個好趨勢,還是窒礙學生基礎理論的理解?有人認為跨學科突破傳統學科的限制,拓闊研究領域,也有人認為內容過闊容易令到課程過於虛浮。跨學科,其實在怎樣在學科之間跨越理解?例如「買樓」這單一現象,在政治學、經濟學、文化研究、社會學角度可以怎樣理解?不同課程間如何互動互補?學者又是如何尋找到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呢? 主持: 鄧鍵一(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師) 袁瑋熙(嶺南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曾仲堅(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Published 07/30/19
在政府推《逃犯條例》修訂惹來眾怒之時,協助政府體察民情、進行決策的行政會議亦責無旁貸。到底行政會議有何權責和職能?行政會議一貫實行的保密制,與公眾知情權和利益要如何平衡?作為港英殖民時代留下的產物,現時的政治環境與行會內的舊規則產生怎樣的張力?今次《逃犯條例》顯示出行會制度和香港政府管治的甚麼問題?如果重新討論政改,應以怎樣的目標和期望開展對話?政改能否改變現在的制度漏洞和沸騰的民怨? 今集《學人串社科》與大家細析香港政治局勢,探討各種走出管治困局的可能性。 主持: 林緻茵(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
Published 07/23/19
在政府推《逃犯條例》修訂惹來眾怒之時,協助政府體察民情、進行決策的行政會議亦責無旁貸。到底行政會議有何權責和職能?行政會議一貫實行的保密制,與公眾知情權和利益要如何平衡?作為港英殖民時代留下的產物,現時的政治環境與行會內的舊規則產生怎樣的張力?今次《逃犯條例》顯示出行會制度和香港政府管治的甚麼問題?如果重新討論政改,應以怎樣的目標和期望開展對話?政改能否改變現在的制度漏洞和沸騰的民怨? 今集《學人串社科》與大家細析香港政治局勢,探討各種走出管治困局的可能性。 主持: 林緻茵(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
Published 07/23/19
大數據近年來成為熱門字詞,不少的媒體也借助流量背後的數據,更加了解讀者的背景和習慣。眾多數字中,甚麼數據對媒體最有價值呢?愈來愈多媒體築起付費牆,一旦開展付費計劃,媒體會否變成只為付費的讀者服務?我們每天瀏覽五花八門的資訊,背後都經過演算法來到我們眼前,不同演算法是怎樣塑造了我們可見的世界?我們還擁有這個自覺去逃出演算法?我們要怎樣玩這個數據遊戲而不被遊戲玩呢? 今集《學人串社科》與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批判看資訊,分析大數據。 主持: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陳智傑(香港恆生大學...
Published 07/16/19
大數據近年來成為熱門字詞,不少的媒體也借助流量背後的數據,更加了解讀者的背景和習慣。眾多數字中,甚麼數據對媒體最有價值呢?愈來愈多媒體築起付費牆,一旦開展付費計劃,媒體會否變成只為付費的讀者服務?我們每天瀏覽五花八門的資訊,背後都經過演算法來到我們眼前,不同演算法是怎樣塑造了我們可見的世界?我們還擁有這個自覺去逃出演算法?我們要怎樣玩這個數據遊戲而不被遊戲玩呢? 今集《學人串社科》與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批判看資訊,分析大數據。 主持: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陳智傑(香港恆生大學...
Published 07/16/19
言論自由一向是香港人珍重的權利,但近年有人認為言論自由也有底線,一些有關政治、宗教甚至性別的言論都曾引起爭議。到底言論自由的限制原則是什麼?個人譴責言論,與尋求權力禁止言論,兩者的界線應在哪裡?一些具爭議性的廣告備受批評,如何區分批評言論的人「玻璃心」還是實際構成傷害?我們怎樣回應這些有問題的言論是最恰當呢? 以往大家相信真理愈辯愈明,但在強調情感、認知的網絡世界中,這還是金科玉律嗎?面對假新聞在不同平台流傳,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去驗實、減少假新聞的出現?遵循「時間、地點、方式」的言論管理方法,限制言...
Published 07/09/19
近年香港在各大新聞自由指數排名中均下滑不少,例如從無國界記者的排名可見,香港由零二年名列全球二十名之內,跌至現時七八十位的中游位置,這些指數是怎樣反映一個地方自由的轉變?政治環境是怎樣影響到各大傳媒機構的日常運作,甚或至促使進行自我審查?除了最明顯的政治因素,市場資金壓力、網媒追求的點擊率生態,這些又如何影響新聞機構的資源分配和新聞自由?甚至新聞界奉為圭臬的「客觀」、「中立」的專業精神,也可以是對新聞自由的一種限制?面對各種威脅,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保護捍衛新聞自由呢? 今集《學人串社科》帶你到新...
Published 07/02/19
有數以百萬市民上街,每個人也許帶著不同的價值觀和訴求走出來,滿街的黑衣,帶給很多人深刻印象。當個人參與在集體行動裡,他的身分認同和行為會產生怎樣的變化?為什麼個人的情緒波動與會整個運動的成功或失敗緊緊相扣?衝突、暴力抗爭過後,各種情緒湧漲,抗爭者可以怎樣梳理自己的情緒?個人層面之外,我們又可以在社會上做些什麼呢? 今集《學人串社科》邀請了一群心理學的專家,分析各種集體運動與個人應有的互動之外,也給予大家一些調整心理健康的建議。 主持: 阮穎嫻(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 陳濬靈(香港...
Published 06/25/19
Published 06/18/19
每每社會上頗受爭議的案件判決一出,不少人都高呼法治已死;政府「依足程序」通過的律法,原來也不等如法治?「法治」為什麼不等同「法律」?法治概念在不同的法制、政制會有怎樣不一樣的體現?有些社運高舉違法達義,法官卻認為應排除政治因素考慮,我們應如何理解法律與社會運動的關係?公民社會和法律界又可以有些什麼互動呢? 今集《學人串社科》邀請了兩位大律師,一起討論法治政治,思考法治與每個人的關係。 主持: 林緻茵(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博士) 鄭煒(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 ...
Published 06/18/19
近年來,不同的民意代表、國家領導人均見到女性的身影,有人覺得男女比例應各為一半才算平等,亦有人覺得數字比例未必與兩性平等有必然的關係。到底實際情況是怎樣呢?今集《學人串社科》邀請了立法會議員容海恩,分享她在任議員期間生育的經歷之外,也討論到現時的香港環境對香港女性參政的優勢和挑戰。普遍有什麼原因令到對女性參政卻步呢?女性在政治的參與多了,又會帶來什麼影響?縱觀現時不同的女性參政時,為什麼她們都傾向強調自身的男性氣質,而避免過於女性化呢?在現時制度和社會無形的框架內,女性在參政時又遇到怎樣的困難? ...
Published 06/11/19
隨著特朗普登台,英國脫歐風波,烏克蘭喜劇演員當選總統,民粹主義重新一詞進入大家視線、討論之中,有些人覺得民粹就是人民作主,然而其實民粹主義是甚麼?民粹主義與其他的「主義」有什麼不同嗎?原來遠在羅馬時代的元老院內戰,東漢末年黃巾之亂,也是帶有一種「得民心得天下」的民粹概念?在世界各地民粹主義冒起之際,香港又有沒有發展民粹的土壤?這些民粹政黨與以往精英主義政黨制定的政策有甚麼分別?民粹,其實是怎樣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呢? 今集《學人串社科》和大家一起討論民粹主義在全球不同的面向,重新思考何為民粹。 主...
Published 06/04/19
Published 05/28/19
走在城市之中,我們可能會與不同的紀念碑不期而遇,有人覺得各式的官方紀念碑是政府加諸人民的意識形態,也有人覺得是城市敘述自身故事留下的標記。到底這些紀念碑、古蹟、博物館與城市的空間、記憶有怎樣的連結呢?有官方紀念碑,有民間自發紀念碑,那甚麼是反紀念碑呢?看不見的又算不算紀念碑呢?香港也有不少政府慶賀而建的紀念碑,但為什麼香港人對金紫荊不為所動,反而是內地遊客視為香港的象徵,同樣的紀念碑,之於不同人,為甚麼會產生有不同的意義呢? 今集《學人串社科》帶大家穿越古今,走遍各地,聽聽紀念碑的故事。 主持...
Published 05/2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