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世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然常见的秦皇、汉武的画像皆属后人臆造,唐人所绘的唐太宗的画像,也早已湮没不存。中国真正以写真、写貌为创作目的的帝王肖像画大多始自宋代。
自唐宋以后,“帝王肖像”被赋予了生命,“如朕亲临”般地在帝王继承合法性、外交、边关战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皇上是怎样把自己的肖像作为统治手段的?宋代的御容画像在宋代的政治生活当中有哪些应用?
本期节目,我们和黄博老师一起聊聊《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文化》。
00:50为什么唐宋以后才开始出现大量的帝王画像?
09:13宋代御容画像制度的由来和政治生活中的运用
14:07皇帝的长相怎么画?
24:15御容像的欣赏者
31:44皇权对御容画像收藏权的垄断
35:23 宋代皇帝的“神仙”颜值
38:39 清代雍正cosplay传统从宋朝来的吗?
40:46忧郁的帝王和朝代的衰弱
48:19...
Published 04/28/24
本期节目是我们历史学人的执行主编、新书《古今之变:现代中国的困惑——历史学家访谈录》的作者李礼和历史学者罗新、李雪涛进行了一场关于全球视野下的古今之变的对谈,从国家群体民族回归到个体,破除我们对历史的一些迷信。
从全球史的视野观察,一个国家如何迈向现代社会?如果有所谓的经验、教训,至今仍需人们思考和警醒,那会是什么?这些问题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答案,却需要经常讨论,这次我们与朋友们一起聊聊中国的古代和现代。
上一期节目是“历史学人”播客上线一周年,我们向听友征集选题,在留言区我们挑选了以下5位听友赠送:柏琳签名版《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各1本和“水手计划”挂耳咖啡各1盒,快联系小助手的微信owsfoundation2016领取礼物啦。
恭喜以下5位中奖听友:
加菲猫的汤姆猫
风小云
神行太保
墩颖
晨心晨意
五一我们将去浙江安吉的天使小镇现场录制历史学人的节目,在活动当天,我们还有单向基金会水手计划入选作家的对谈和入选摄影师的艺术展,欢迎大家和我们线下见面,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小助手的微信owsfoundation2016。
03:43...
Published 04/21/24
从2018年到2020年初,柏琳只身一人深入前南斯拉夫腹地,走访了六个国家:从塞尔维亚进入波斯尼亚,从斯洛文尼亚深入克罗地亚,又经过达尔马提亚,最后抵达黑山与北马其顿。在这趟寻找“南斯拉夫”的行走中,进入萨拉热窝的行程得到了单向街基金会首届“水手计划” 支持。
近期,柏琳创作的《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由单读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本期节目就来和柏琳聊聊她的这本新书。在书中,柏琳与当地人相遇或分别、攀谈或争辩,透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代际的记忆,让前南斯拉夫在不同版本的讲述中渐渐浮现。这片土地上的新一代人,该如何消化自己的历史,建造自己的未来?
对柏琳来说,写巴尔干半岛也好,或者是前南斯拉夫也好,它不是地域写作,而是一个跟自己的生命经验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生命写作,如柏琳在书的序语说的,“和前南斯拉夫的邂逅,是我生命诸多偶然中的必然……我幸运地在南斯拉夫找到了生命的共振,找到了一个火把,用以释放生命中躁动不安的那簇火焰 ”。
【福利】“历史学人”播客上线一周年之际,向听友征集选题。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推荐好的选题,我们将会挑选五位听友赠送:
-...
Published 04/01/24
壮阳是中国医学中特有的概念。所谓“壮阳”最初仅表示老人保持健康,然而在明清时期却成为了提升性功能的代名词。《金瓶梅》中吴月娘和西门庆烹茶前,先喝一碗韭菜酸笋蛤蜊汤开胃;胡僧给西门庆献药,受赠一碗“一龙戏二珠汤”,可见明清已有“以形补形”之说。
到了近代,西医和西药的传入与中医理论结合导致壮阳药大盛其道。一些中国人本就因手淫、遗精、神经衰弱、萎靡和忧郁而陷入疾病恐慌之中,一针荷尔蒙针成为了他们强身健体,摆脱虚弱多病的“救命稻草”。
“以形补形”到底行不行?近代中国人打荷尔蒙制剂真的有效果吗?20世纪后半叶台湾人是怎样壮阳的?“服用历史以壮阳,心灵永不肾亏。”
今天我们与台湾医疗史学家皮国立老师一起,聊一聊“华人壮阳史”。
00:38 从《虚弱史》到《华人壮阳史》
03:17 壮阳概念的分化和演变
05:37“以形补形”行不行?
10:50 近代人眼中壮阳的概念
13:18 “一精十血”怎么来的?
15:29 近代中西医的禁欲观
18:06 个性解放和禁欲的矛盾
24:10 壮阳神药:荷尔蒙
25:53 荷尔蒙如何治“肾亏”
28:10 荷尔蒙的功效
31:07...
Published 03/23/24
“露落露消如我身,浪速已成梦中梦”,这是日本战国人物丰臣秀吉的辞世诗。他这个梦不仅毁灭了自己,还改变了日本,改变了东亚。在等级森严的日本中世纪,丰臣秀吉从一个给主公织田信长提鞋的仆役,到最后统一了日本,成为天下人。
本期节目我们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胡炜权老师聊聊丰臣秀吉这位传奇人物,和他在1592年发动的一场“龙头蛇尾”的战争。这场大战,朝鲜叫它“壬辰战争”,日本叫它“庆长文禄之役”,中国叫它“万历朝鲜”,还叫“第一次东亚大战”。这次战争的经过是怎样的?为什么一开始轰轰烈烈,最终又不了了之。
02:04 怎么看待“第一次东亚大战”?
06:14 丰臣秀吉是个什么样的人?
10:01 丰臣秀吉如何通过社交来解决自己的敌人?
13:00 德川家康是狸猫,丰臣秀吉是猴子?
14:18 如何确保对全国的有效管理?
19:08为什么很快提出入侵朝鲜?
25:24丰臣秀吉怎样理解当时的国际秩序?
34:30 日本军队的内部矛盾是什么?
37:27 文治派和武斗派之间的冲突
39:49 战争的转折点在哪里?
42:51 碧蹄馆之战
44:46 日本人怎么评价明军?
46:22...
Published 03/10/24
谈到王莽,你会想到什么?是篡位者、哲人王还是穿越者?两千多年以来,作为西汉终结者,王莽的历史地位一直很高,却又少有专著去写他的故事。以外戚身份崛起,在儒生的拥戴下走上皇位,王莽是如何凭借政治与文化的运作走上权力巅峰的?
本期节目我们和非虚构历史写作者张向荣老师一同聊聊王莽。《诗经》和王莽有什么联系吗?为什么汉代的人重视祥瑞?王莽是如何崛起和建立自己的合法性的?怎么评价只存在了15年的王莽政权?
01:15 两汉时期的诗经更像政治文本,而不是文学文本
03:44 从两汉诗经研究中认识王莽对经学发展的影响
05:17 西汉诗经从礼仪性质逐渐走向对汉代君王的劝谏
07:41儒学在西汉中后期对改革的推动作用
09:28 儒家在西汉的发展跟王莽走上圣王的地位是极其密切的
10:56王莽崛起有制度上的原因,也有儒学意识形态的原因
12:01 儒家发展和汉家建国的联系
14:52 儒家发展和汉家建政的联系
17:12 外戚儒生王莽怎么建立自己的合法性?
22:10 王莽如何处理西汉皇室年幼继承人孺子婴的禅让问题
25:14 为什么汉代的人重视祥瑞?
28:45...
Published 02/26/24
这是龙年第一期节目,给大家拜个年,龙年吉祥,万事如意。我们邀请了考古人许宏来聊聊中国的早期文明,一起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探讨下二里头文化的重大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1999年,时年36岁的许宏接任二里头第三任考古队队长,之后做了20年的二里头文化考古研究。他带领团队发掘出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多进院落大型宫殿建筑、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等。二里头遗址代表的,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都城,许宏称之为——“最早的中国”。
01:00 考古遗址挖掘出龙形象文物
02:30 在中国人眼中,历史就是宗教
04:00 二里头文化为什么意义重大?
10:25 古国时代的文化和二里头文化
13:46 二里头遗址至今没有发现文字
16:55 属于夏朝还是商朝?
20:16 如何落实在具体的考古遗存中?
26:38 极有可能是夏文化,但实证的材料还不够
28:19 跳出前辈对二里头文化朝代归属的话语体系
31:40 是什么影响了许宏的学术认知和理念?
36:00...
Published 02/18/24
历时5年,许知远写下了梁启超传记的第二卷,沉浸式地展示了年轻的梁启超在1898年到1903年的亡命生涯。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旅行者,看到的是颠簸不停的辽阔世界,也是现实与内心的双重冒险。
在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远赴东京,之后又辗转到横滨,成为举世闻名的亡命政治家。他如何继续开展行动,与世界各地华人社区交流?如何面对变法失败带来的创痛和内疚?又是如何重新发现自己,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现代心灵”?
真正的历史不是发生了什么事件,而是事件发生时当事人切身的感受。我们从梁启超身上可以看到复杂的时代风貌。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像集成电路板,既可以充分感受到他能够接触到的世界的变迁,还能看到一系列人物的完整命运,也折射了出19、20世纪之交华人海外流散史。
01:19 我着迷于英文传记写作:从个体看到复杂的时代风貌
03:37 从梁启超的视角沉浸式经历他个体命运的细节和情绪
06:18 真正的历史是发生事件时那些当事人切身的感受
06:28 写梁启超传记是内心的冒险,也是现实的冒险
08:57 梁启超传记通向微观的世界,折射华人海外流散史
10:08从北京到上海,梁启超的摇摆与绽放
13:28...
Published 01/13/24
本期节目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老师聊聊走上考古之路30年的心路历程,郑老师长期从事的是宋元明考古和这一时期的文物保护。
郑老师在2017年的演讲提到“我上班就是在上坟”,看似是调侃,实际是挖掘墓葬研究工作的日常。他热爱文史研究,却入了考古学专业,误解跟太平间工作一样和死人打交道,唤醒了当时作为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而在大三田野考古实习后爱上这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在历史知识的层面打开了一扇认识历史的窗户,也是体验当下社会和生活的一扇窗户,同时考验了一个人的志趣。
从史前河姆渡、良渚文化、青瓷考古,再到以南宋为中心的文物考古,如挖掘古墓葬、收集金石碑刻等,从高公众知名度和学术知名度研究领域再到选择人文学科相关的、和具体的人打交道的考古墓葬领域,这个是寻找自我、回归个人志趣和天性的过程。
人文学科是向内为人之学,向内为己之学。做符合天性的研究的出路在于发掘墓葬,构建这种严密的逻辑跟完整的框架体系,非常具有思想张力,通过遗迹去寻找背后那一套观念的世界,倒逼自己去思考,去面对自己的必然困惑。郑老师做考古领队也不只是写纯客观的考古报告和学术论文,写下考古丰富的经历和感悟,才不辜负...
Published 12/30/23
本期节目和南通人张辉教授聊聊张謇这位晚清伟大的政治家、实业家和教育家。南通这个地方从建筑、学校、人文都充满了张謇的印迹,南通人成长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和张謇密不可分。对于南通本地人,张謇是为家乡做出重大贡献的乡贤,既是一个大写的人,也是和生命联系在一起的邻居般温暖的存在。
从传统士人的巅峰高中状元,到下海办厂搞实业,张謇海纳百川,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所限,广泛纳新为我所用,推动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祈通中西,力求精进”是张謇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
00:29 张謇与南通人紧密联系
06:43 张謇建第一个博物馆
08:20 实业为父,教育为母
10:50 从当地人和外地人视角看张謇
12:06 读书人张謇
14:56 状元下海办厂
17:53 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所限
20:03 失败的英雄
20:45 张謇一生的成就靠的是什么?
24:30 和新旧事物打交道
25:36 戏剧是可以移风易俗的
27:02 对女性的尊重,与沈寿相互理解
28:13 面对失败
30:52 张謇两大兴趣:建筑和书法
31:47 祈通中西 以求精进
34:28...
Published 09/23/23
从1956年10月到1976年12月,跨越20年的457封往来书信,总字数接近60万,述说着一个叫素锦的普通女子不普通的生活。作家百合结合时代背景整理了这些可以跨越时代引起共鸣的书信,“平凡的上海姑娘跌宕起伏的一生”,有着普通人面对生活的隐忍和煎熬,有着家人间互相了解的美好,也有抱怨和委屈。
1956年10月到1976年12月,跨越20年的457封往来书信,总字数接近60万,述说着一个叫素锦的普通女子不普通的生活。作家百合整理了这些可以跨越时代引起共鸣的书信,“平凡的上海姑娘跌宕起伏的一生”,有着普通人面对生活的隐忍和煎熬,有着家人间互相了解的美好,也有抱怨和委屈。作为讲述者,作者需要深挖历史,如为书信中提到的细节补充背景故事,以求还原到当时情景。而作为个体,每个人或许无时无刻不站在某个历史节点上。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变动都可能引起渺小个体巨大的波动,这似乎是无法避免的。
01:15 如何接触到这几十万字的书信?
02:52 看到书信后对香港往事的想象
06:24 书信中素锦故事的动人之处
11:08 从《半生缘》到《倾城之恋》
13:14 妹妹素美是姐姐素锦的天使
14:43...
Published 09/16/23
时隔五年,接续《梁启超:青年变革者(1873-1898)》,许知远带着新书《梁启超:亡命(1898-1903)》,和读者一起通过梁启超面临的挑战和不同人对他的塑造,来看整个近代中国的巨大转型,并借此回顾人物传记的写作传统在今天面临的挑战。
这是许知远“梁启超五卷本”第二卷。书中讲述了走向世界的梁启超,聚焦于梁启超流亡生涯中的重要变迁。迷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我希望写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人与他背后的时代的关系,是一个人与他同代人的故事,是一个人与他编织的一张世界之网的故事”。
00:41 从广东走向世界的梁启超
04:26 梁启超和他的朋友们
11:09 梁启超与何蕙珍的恋情
13:01 历史变得亲近了
15:36 对历史和传记最初的兴趣
18:24 建立新的传记写作的标准和可能性
22:18 梁启超的经历带来了慰藉
24:21 梁启超的莽撞
26:51 从影响年轻一代到遭受年轻一代反对
28:58 所有人都是同代人
30:20 【片尾曲】Leonard Cohen《In My Secret...
Published 09/09/23
这两年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映,中国年轻人也喜用鲁迅留下的金句和精神来批判当今的社会问题。这其中存在着两个鲁迅,一个是隐藏在历史脉络中的,隐藏在复杂的人际论战关系中的鲁迅;另外一个是被不同的现实语境里的人们拿来作为表达他们自身观点的鲁迅。
两个鲁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要怎样去阅读鲁迅?学者们该如何去教授和研究鲁迅?如何将鲁迅的经验作为参照,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结合,去进一步解读鲁迅?
00:58 精读鲁迅的相似与不同
08:00 怎么向日本的同学介绍鲁迅?
10:21 日本鲁迅研究的意义
14:00 怎样向日本年轻人强调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性?
16:41 日本鲁迅研究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20 “日本鲁迅研究传统”
22:10 不同时代日本的鲁迅研究
26:22 鲁迅之思想于当下日本社会
29:04 谈到鲁迅的批评精神,要考虑文学的速度
30:28 将鲁迅的文学性传达给日本读者
35:19 文学性的鲁迅和批评性的鲁迅
41:12 中国的读者如何去读日本的鲁迅研究?
45:47 【片尾曲】Simeli & UWK_UWK《狂人日记...
Published 09/02/23
电影《奥本海默》将于8月30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目前,其全球票房已超7.35亿美元。这是部传记片,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故事。
刘磊去年出版了专著《冷战时期美国的核武器政策与国家安全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他对此有着非常精深的研究。本期节目就来聊聊奥本海默这个人和发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事——曼哈顿计划的源头、原子弹爆炸后的心理困境、反对氢弹成为他听证会上的罪证之一等等。
01:34 "曼哈顿计划"的源头和曼哈顿工程启动
06:19 奥本海默在美国物理学界的声望和资历
07:51 为什么选奥本海默作为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科学主管
10:07 为什么选洛斯阿拉莫斯这个地方作为实验基地
11:35 奥本海默的背景审查
13:13 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
14:29 原子弹爆炸后,奥本海默面临的道德困境
17:25 奥本海默见杜鲁门的场景
18:10 奥本海默反对研发氢弹
22:57美国研发氢弹的政治因素
25:07 奥本海默政治审查背后的推手
27:33 奥本海默的听证会:科学与政治的博弈
32:35...
Published 08/26/23
电影《长安三万里》唤醒和点亮了我们对诗歌的记忆,曾经记诵的诗歌总会在某些时刻脱口而出。传统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也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体认。
袁一丹和其师陈平原先生汇编了“漫说文化丛书·续编”中的《国学浮沉》,书中集合了很多优质的关于如何理解和阐发传统的文章,其中的观点和思考非常有价值。特别推荐大家去看看。
国学热、汉服热、考古热兴起,传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未必是历史学家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所谓真的一面,可能更多是想象、精神家园的建构。创造性的转化,才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01:04 《长安三万里》两极的评价
03:46 语文教育界中对“记忆”和“背诵”的态度
06:19 古典诗文的情感教育塑造和记忆
09:36 为什么会编写《国学浮沉》这本书?
13:20 国粹、国故和国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阐释
29:59为什么“整理国故”在五四时候被大家批评得很激进?
23:34 慎终追远:现代中国的一个童话
27:30 李零:《丧家狗:我读》
29:59 新式的丧礼释放公众悲哀的内在情绪
32:16 如何来面对死亡和寄托哀思?
34:49 用什么样新的视野来看待传统的国学?
39:03...
Published 08/19/23
南京作为一个了解中国历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不同人群的感慨和共鸣。
南京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很多好诗好词,这些诗词是南京的虚拟文物。谈及文物,其实无所谓真假,重要的是有没有历史感,还有人们愿意不愿意去想象南京城以及认真地思古。有了历史感,假文物也是有意义的。
文学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叶兆言是个阅读者也是个遐想者,他热爱写小说,并且源源不断地写。像创作《南京传》《仪风之门》,除了借鉴身边的人物,更多的是靠想象力,去引发别人的共鸣。这个世界有那么一些喜欢写的人,有那么一些真正喜欢读的人就够了。文学本身很美好,并不是用来教育人,只是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空间。
00:37 南京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01:34 谈不上关注,南京是容易引起大家感慨和著文的城市
03:35 南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04:49 文化的进步:文起八代之衰、八股文、白话文运动
06:16 从灵谷寺无梁殿的拆迁看南京的文物保护
10:03 南京的虚拟文物——诗词,重要的是历史感
12:19 一个好的城市是给各种旅游者提供有意思的旅游清单
13:37 文学与城市的关系
14:39...
Published 08/12/23
记录一个城市,光写个城市传记,写写风土人情、土特产、城市特点、本地人怎么样,没什么意思。以南京为例,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南京这座城市当下的文化底蕴?与本期节目一起透过南京这座城,看见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叶兆言生于南京、长于南京,非常熟悉南京,加上南京是非常适合叙述中国历史的城市,拥有汉人正脉的传统,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他创作了《南京传》、《仪凤之门》。叶兆言说,他从不想为南京一座城市记录,让自己成为南京的一个“土特产”,他想以南京为窗口,写更普遍、更广阔的城市和人的历史。
01:09 我爱南京,也厌烦南京
03:04 我放弃写上海,写了南京
04:42 写作免不了地域符号,以及处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06:44 为什么写南京的《仪风之门》?
09:43 我对查资料从本能上反感,阅读应该是自然发生
12:17 职业作家永远在写作,停顿期写了《南京传》
14:26 南京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非常好讲中国故事
15:04 长安这个城市很难描述中国的历史
16:14 南京和北京适合叙述中国的历史
19:07 南京是在乱世中获得机会的城市,历史兴衰多
27:00...
Published 08/05/23
诗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它们崭新的命运。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古典诗词究竟美在哪里?我们再读李白和杜甫是要从他们身上读到些什么?
热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艺术化地呈现了李白和高适的神仙友谊。真实的历史上这两个人究竟是如何相遇的?关系如何?李白一生最好的朋友又是谁?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塑造的杜甫,一改忧国忧民、苦大仇深的形象。历史上的杜甫究竟是什么样的?杜甫和李白的友谊又是什么样的呢?
当我们想起那些伟大诗人的时候,很有可能脑子里面浮现的不是他们的那些伟大作品,而是电影里面所呈现出来的形象。而真正不朽的还是中国人藏在诗当中的精神种子,那是我们的精神原型所在。
00:47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诗?
01:46 人生不同阶段中被打动的诗词
03:10 为什么《长安三万里》没有李白的视角?
03:57 李白一生最好的朋友是谁?
05:16 历史上李白与高适真实的友谊
08:44 古人是怎么追星诗人的?
09:54 西方人是怎么追星诗人的?
10:40 苏轼粉丝追星故事
11:18 李白在历史上究竟娶了几个太太?
12:01...
Published 07/29/23
热映的电影《长安三万里》就像拉长版的诗词大会。特别是李白的《将进酒》一出,引发了很多人的同频共振,带领我们暂时从现实的平庸当中跳脱出去,天马行空、飞扬跋扈一回。这就是一首诗穿越千古的能量。
在中国,诗就是历史,既是社会史,也是心灵史。诗词就像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诗在,长安就在。真正承载中国人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容器就是诗歌。诗歌的力量可以跨越时间,点亮晦暗。
盛世中一切按部就班,乱世中诗人的才华被启用了。一个诗人的命运跟王朝或历史的命运,用一种非常诡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一个时代的风采最终在一些杰出的个体生命上予以体现。
00:44 电影版诗词大会《长安三万里》:诗词刻在中国人的基因里
03:01 诗仙与凡人并存的李白:对生活强烈的隐喻
04:47 诗词中的李白和历史现实中的李白是一样的吗?
07:18 李白的出身对其人生的影响
09:48 在中国以诗为证,既是社会史,又是心灵史
12:05 只有在乱世时,诗人的才华才能被启用。
15:32 一个时代的风采最终是在杰出的个体生命上予以体现的。
17:32 现代人再用古人的语言方式去写古诗词是文学上的无效创作
20:48...
Published 07/22/23
传统上,我们认为人类与动物,意味着文明与野蛮的分野。当所谓的野蛮之地「动物园」被人类的战火波及,它却像诺亚方舟一样庇护了无家可归的犹太人,这是《动物园长夫人》一书有意思的地方。
面对战争乱局,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如何挣扎求生、如何拯救苦难的犹太人,又如何保护了动物?对生命的关怀与热爱,使她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战时华沙犹太人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历史上关于拯救犹太人的故事还有哪些?
整个欧洲近代史上,反犹是一个此起彼伏的历史现象,不光是纳粹时代的事。纳粹的意识形态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展示和简单的政治选择,还是邪恶的审美运动。
00:33 《动物园长夫人》:动物园在二战时期发生的异变
05:31 二战时华沙的背景和犹太区悲惨的状态
08:53 欧洲反犹的历史现象和犹太人温水煮青蛙的状态
13:03 犹太人被拯救的义举故事
16:22 纳粹的动物观和动物学家的面貌
22:55 纳粹意识形态:军事力量的展示和审美运动
26:36 普通家庭主妇安东尼娜如何面对乱局拯救犹太人?
30:01 真正有力量的是爱!
32:46 对动物对生命的关怀是后来一系列行为的内在逻辑
34:18...
Published 07/15/23
“我的长处是关于过去,我的短处是关于现实”,把旅行作家的身份和专业历史学的背景相结合,在游记中关注一个乃至更多的史学问题,用轻松的文学表达来探讨关怀严肃的学术性历史话题,北大中文系出身的罗新把自身关注过去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形成了自身的旅行写作特色。
本期节目中分享了罗新在印第安纳追寻丁韪良的写作过程。旅行中,罗新先生看了很多的论文研究,在印第安纳大学惊喜地发现了新史料。
年轻朋友想成为旅行作家,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是一个写作者。因为要写作才去旅行,因此必须选择有难度的旅行,且必须完成。因为一个好的旅行作品必须要提供崭新的信息,就像学术文章必须要有新意一样。
02:45 我的长处是关于过去,我的短处是关于现实
06:31 旅途中遇见的好玩的事随手记
07:37 现在的旅行文学是自觉的,是目的先行的
10:46 现代旅行写作得选择有难度的旅行
12:24 在印第安纳追寻丁韪良的写作过程
16:44 新史料发现:两封丁韪良去世前写的信
19:23 关于丁韪良的身份定义和贡献
23:12 丁韪良与北京大学之间的联系
24:28 丁韪良也是个旅行作家
25:33...
Published 07/08/23
十八到十九世纪美国曾经拥有庞大而繁荣的捕鲸业。船员队伍由多种族构成,分工细化、等级森严。从近海到大洋深处,随着美国捕鲸业日益扩大,捕鲸船长和船员将出海冒险与探索的经历写成航海日记,这些航海日记成为美国当时了解海外世界的窗口。
同样是航海,英国和美国在获取海外知识上有什么区别吗?官方报告和个人观察又有什么区别呢?捕鲸业后来是怎么衰落的呢?
00:35 许翔云关于美国捕鲸业的研究
01:37 触发许翔云研究美国捕鲸业的兴趣点
03:05 18-19世纪美国捕鲸业的情况
04:57 捕鲸队船员的构成情况:多种族
07:33 捕鲸的分工和技术含量
08:44 捕鲸业中船长和船员传奇的游历和记录
13:22 出海探险获取的海外知识对美国塑造成为世界强国的作用
16:35 传教士也是美国海外知识的来源
18:15 美国和英国在获取海外知识的区别
21:54 官方有目的的观察和非官方捕鲸船的船员自发的观察的不同
24:18 捕鲸业海外的观察对美国自我反省和认同的作用
26:28 美国捕鲸业在19世纪60年代之后急剧衰弱的原因
27:49【片尾曲】Julie London - Gone...
Published 07/01/23
巴黎作为世界艺术的中心,艺术家到这里可以享受自由和焕发想象力的生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大批中国的留学生尤其是女性远赴欧洲求学和生活,究竟巴黎有什么魅力?这里面又有着怎样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呢?
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时,女性自我意识和性别意识觉醒,世界各地有很多新女性到巴黎去生活,最容易打的名头是学习艺术和写作,她们在巴黎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呢?当时留下的文字记录很少,只能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来重新构建她们的生平,寻访下这些一生传奇的充满魅力的中国女性,如黄讷亭等。
去过巴黎生活的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她的一生比张爱玲的还要丰富得多。在张爱玲写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中有对黄逸梵的描绘,也有新旧时代交织的痕迹,更有逐步去寻找自我、走遍世界的、活得通达的有趣的中国独立女性形象。
00:36 张爱玲显赫的家族背景
02:19 两次大战期间,中国女性留学生在欧洲的生活和求学的经历
05:38 巴黎为什么有吸引世界各地新女性去那里生活的魅力?
11:54 巴黎著名艺术沙龙
14:40 一生传奇的魅力女性黄讷亭
20:32 关于黄逸梵的在巴黎的足迹
25:38...
Published 06/24/23
王阳明为什么这么火?当下我们面临着各种精神危机,而王阳明的人生故事,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发。读《传习录》,对他所遇到各种困惑、不满和纠结,并不会觉得陌生。
被贬贵州龙场驿,在精神受辱的情况下,他如何寻求突围?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做圣贤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自我开导和开导他人来忘记当下的苦难呢?他龙场悟道悟出来什么?为什么明明道理是这样,但现实行不通呢?真正的“知行合一”是什么样子呢?
科举制度从诞生开始就被批判,甚至明代主考官都在批评它,但为什么还能维持下来呢?面对科举考试,只有从中超脱出来,才可能名垂后世;而那些超脱出来的人,他们又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一个相对还可以的成绩。这对当代“内卷”或许另有启发。
00:43 上王阳明的通识课,在大学生和古人间建立连接
02:24 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对现实有借鉴意义吗?
04:24 王阳明5岁还不会说话
07:41 人生在世的第一等事
10:42 读书没有登第并不是耻辱
13:31 王阳明上书被廷杖,遭贬贵州龙场驿
17:25 明代残暴的廷杖
19:32 王阳明的诗歌创作:寻找精神突围
23:41 王阳明在龙场驿
28:11...
Published 06/17/23
从观光客到京都文化的研究者,徐静波真正对京都文化感兴趣是2010年,在神户大学当了一年教授,去了30次京都。
一千二百多年来,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都城。自公元794年建都以来,京都受到了多次比较大的破坏,地面上很多建筑被烧毁。近代以来,又重建了许多,所以京都并不是从古至今完整的古城,更多的是文化意义上的古都。京都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入的渊源,遣唐使和留学僧带来了文化的传播。
日本文明核心在于审美。在汲取了中国文明的基础上,在日本岛国自然环境自然风土物质基础上,慢慢衍生发展出了非常具有日本特色的的文明。以王宫贵族为代表的雅致,以武士阶级的张扬,以禅宗为代表的空灵。从审美上来讲,公家、儒家和佛家这三大块展示出了日本文明的脉络和机理。
02:00 从1991年初遇京都到2010年对京都真正产生兴趣
05:04 《原色京都》:京都旅行推荐手册
05:27 京都生活的审美化和文学化想象
06:48 千年古都京都的历史沿革
11:42 京都遭受的火灾破坏和战争动乱
15:26 京都的古老在于文化意义
17:00 京都历史文脉顽强延续下来
18:21 京都为什么有“洛阳”的称号?
20:22...
Published 06/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