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37篇。东门之枌。东门指的是陈国都城的东门。...
Published 03/24/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36篇,宛丘。宛丘是陈国的地名,郦道元《水经注·渠水》云:“宛丘在陈城南道东。”结合下一篇东门之枌,可以知道宛丘是陈国都城南道东高平之地。而且是人们游乐的地方,类似于后世长安的乐游原。那么在这里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先来通读全诗。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一章)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二章)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三章)作品共三张,第1张与后两张不同,我们将第1章作为一个单元,后两章作为另一个单元。我们先看第1章。荡就是游荡。作者开篇就说,子游荡在宛丘之上。我对你是情意绵绵,然而却没有什么希望。显见得是作者对那个子单相思。子是对人的尊称,一般特指男子,当然也有指女子的。在此我将其理解为男子。一个男子到宛丘上游玩。作者也就是这个女子,对她有情有义,当然也知道,他们之间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可能与他们的身份有关。我们再看后两张。合起来看,大意是说。不论在寒冷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天。这个女子都会在鼓和缶等打击乐的伴奏下,手拿白鹭羽毛制成的羽扇,在宛丘附近跳舞。然则这个女子是什么身份呢?从无冬无夏可见,它是以跳...
Published 03/23/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35篇,权舆。权舆是先秦的词汇,指的是草木或者谷物萌芽。引申义为最初,开始。那么这里用的是本义还是引申义呢?我们先来通读全诗。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馀。于嗟乎,不承权舆。(一章)于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二章)全诗共分两章。每一章都有两句慨叹词,所以我们可以将每一句慨叹作为一个单位。我们先来看第1句慨叹。因为有个今也。可知前面的夏屋渠渠,每食四簋乃是指从前。所以第1个慨叹句意思很明确,就是啊,我以前呢,住的是高楼大厦。每餐都是4样不同的食物,如今呢。每餐吃的一点不剩,还吃不饱。有人将夏屋理解为大的食具,似乎认为这样才是前后都说吃的。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说富的时候,你会关注方方面面,说穷的时候,你只能关注会不会饿死。我们再来看第2个慨叹。因为权舆有原意和引申义两种意义。如果用原意来理解,将权舆理解为草木或谷物萌芽,那么不承权舆就类似于后世的青黄不接。此时强调的是如今困顿的生活状态。这样的话,作者可能是一个没落贵族。如果用引申义来理解。将权舆理解为开始,当初。那么不承权舆就类似于后世的有始无终。此时强调的是前后的待遇不同。这...
Published 03/21/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34篇,渭阳。渭阳就是渭水的北岸。在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好理解,水的阴阳是怎么划分的呢?因为我国的河流特别是黄河,是东西走向的。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这些河流总是冲刷南岸。相较于北岸,南岸普遍的低洼潮湿。所以河的南岸为阴,北岸为阳。在渭水北岸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先来通读全诗。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一章)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二章)本诗一共两张,我们先来看每一章的前两句。直接点明主旨。原来是作者我,送舅舅送到了渭水的北岸。离别在即,我有一种悠长的思念之情。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舅舅的感情就特别纯粹,亲密。有所谓娘亲舅大之说。本诗开篇就将甥舅之间的情谊表现出来的。这个我是谁呢?我们看每一章的后两句。在与舅舅离别之际,我赠送了两样礼物。一个是车,一个是玉。在春秋时期,车与马是不分的,有车必有马,有马必有车。车是路车,路车乃是诸侯所乘。为诸侯拉车的四匹马,颜色是相同的。这个我们在驷驖一诗中,已经见过了。这里是有四匹黄色的马拉的路车。玉是古代贵族所佩戴的。按照礼制,只有天子才能佩戴纯玉。...
Published 03/20/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33篇,无衣。我们之前学过。另一篇无衣。那是悼亡的作品。而本篇作品呢,可能大家更熟悉,他是秦国的军歌。我们先来通读全诗。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一章)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二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三章)这也是典型的重章叠句。每一章的后三句说明了这是一首军歌。诸侯国君要称公,如驷铁一诗中公之媚子一样。所以王只能是周天子。可见这是一首秦人为周天子战斗时所创作的军歌。作者唱道,天子要起兵,赶快修理我们的兵器铠甲,让我们一道去对付敌人。这里的同仇偕作偕行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同仇是指向敌人的。偕作偕行是战友之间的动作。作可以理解为动身,也可以理解为军营中的劳作,但王于兴师是现在进行时,还没出发自然说不上在军营中劳作,所以我认为偕作应该是一起动身,行是在路上行进,偕行就是一起奔赴前线。难解的是每一章的头两句。一般人的理解是,谁说没有衣服穿,我和你同穿一件袍子,我和你同穿一件内衣,我和你同穿一件下裳。给人的感觉好像秦国军队是由一群乞丐组成的队伍一样。而我们则为他们的艰苦奋斗而...
Published 03/19/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32篇,晨风。晨风不是早晨的风,而是一种鸟的名字。所以大家读这首诗的时候,千万不要不自觉的认为作品表现的时间是早晨。我们先来通读全诗。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一章)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二章)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三章)每一章都有,未见君子,忧心如何,可见这是一首等候人的诗歌。本诗形式上仍然是重章叠句,但第1章与23两章有些不同,所以我们先看第1章。说,在郁郁葱葱的北林中,晨风鸟咻的一下就飞了过去。鴥。是鸟疾飞的意思。这一刹那的情景,显然是作者创作的环境。主人公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等候着那位君子。他可能等了很长时间,所以很焦虑很担忧。对于君子的尚未到来,他的理解是,君子是不是将她忘记了。我们再来看二三章。这两章的后4句是对上一章的重复。关键在后两章的头两句。首先我们知道这仍然是作者眼中所见。但这不仅是赋,而且是兴。它的意思是。各种植物都在它应该在的地方,然而,这个君子应该在我面前却不在。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女子与男子幽会。未等到恋人时的心...
Published 03/18/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31篇。黄鸟。左传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
Published 03/15/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30篇,终南。中南就是中南山。我们先来通读全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一章)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二章)这一篇也是重章叠句。我们此前凡是遇到重章叠句,都是直接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解读。但其实这么做之前,还应该有一步,就是通关全文,找出本诗的基本信息。如果你能够在运用这种方法之前大致了解本诗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等,理解起来自然更容易。在本诗中我们能够找到一些基本信息,似乎是秦国国君穿着很名贵很正式的衣服来到了钟南山。这时问题就出现了,秦国国君为什么来钟南山呢?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弄清楚他的衣服就可以了。我们一查锦衣狐裘。黻衣绣裳。其中。黻衣是礼服。什么时候穿礼服,当然是祭祀的时候,或者朝廷上有大事,但是朝廷上的大事不必来到山上啊,由此我们可以猜测,秦国国君到终南山是来祭祀的。为了证实我们的猜测,我们可以到史记秦本纪找一找,看有没有秦国国君祭祀的记载。果不其然,《史记》载,秦襄公始国,“祠上帝西畤”,西畤在雍。又,秦昭襄王五十四年,“王郊见上帝于雍”,可见秦自立国,雍即为秦...
Published 03/13/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28篇,小戎。小戎就是当时的一种兵车。可见这是一篇与战争有关的作品,我们先来通读全诗。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一章)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二章)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三章)读完这篇作品,大家可能有这样的感受,太难懂了。很多字都不认识,更不要说他的意思了。为了给我接下来的简略讲解推卸点责任,我想先说几句话。如果我们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学习本诗,我们大可不必对诗中那些上古的概念过分关注。简单了解即可。当然如果你是从历史的角度,军事的角度来关注本诗,意欲从诗中获得相关材料,那恐怕就要广泛查考资料,不是本音频能够予以满足的了。当然,这是不是意味着本次解读就是对前人注解的重复呢,恰恰相反,这里仍然有与前人注解不一样的地方。本诗整体上虽然不是重章叠句。但是每章都有言念君子一句。以这一句为界线,上面几句都是对战车的形容,下面几句都是...
Published 03/12/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27篇,驷驖。先秦之時,一車四馬。所以这个驷不是指散开的四匹马,而是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驖是指马的颜色,说文解字说是马赤黑色。我们以前说过,只有贵族才能乘车,而这里的四匹马竟是同一种颜色,显然又是高级贵族。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到底写的是谁?我们先来通读全诗。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一章)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二章)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三章)这是国风中少见的非重章叠句的诗篇,我们一张一张的看。第1张。说拉车的四匹马,通身黑红色,非常肥壮。驾车的人把六根缰绳稳稳的抓在手中。四匹马,中间两匹叫服,左右两匹叫骖。两边的骖各一根,中间的服各两根。一共六根缰绳。读到这儿大家要注意一下,手的主语是谁呢?是驾车的人。显然作者就是驾车的人。驾车的人是谁呢?看第3句公之媚子。公是国君,秦风中的公当然是秦国国君。媚是喜爱,这里是亲近。原来驾车的人是国君所亲近的人。我们知道国君的侍卫都是贵族子弟,那么给国君驾车的人自然更是了不起的贵族。那么,国君驾着车要干什么去呢?原来是要去打猎。狩就是打猎的意思,如果细分,冬天...
Published 03/11/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29篇,蒹葭。蒹葭就是芦苇。芦苇是长在河边的。这是一篇众人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们先来通读全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章)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二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三章)同样,这是一篇重章叠句的作品。我们先来看每一章的头两句。先看白露为霜,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露水不能凝结成霜,霜是由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这叫凝华。当然,古人并不知道这里的科学道理,他以为是露水凝结成霜。24节气中,寒露之后就是霜降。白露为霜正是由深秋进入冬季的表现。再看白露未晞,白露未已,晞是晒干,已是消失,考虑到三句之间是有变化的,这个晞强调的是应该是晒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把它理解为晒应该更好些。由露水成霜到露水消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由此可知,作者在河边待了很长时间。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三四句。伊人就是那个人,也就是意中人。作者说我的意中人,就在河的对岸。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和在水一方所指范围...
Published 03/08/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26篇,车邻。我们先来通读全诗。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未见君子,寺人之令。(一章)阪有漆,隰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逝者其耋。(二章)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三章)本诗一共三张。读完之后我们发现,第1章是未见君子,第2,3章是既见君子。显然的,我们可以将第1章作为一部分,第二三张作为另外一部分来分析。我们先看第1章。开篇说,远处有车而来,辚辚作响。马匹白额头。古代只有贵族才能乘车。所以读头两句我们就会知道,这描写的一定是某个贵族。至于马,古人从毛色,尾巴,蹄子,嘴等角度,给马命了40多种名称,繁琐之至。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不一,但肯定是有需要。就毛色而言,考虑到古人祭祀用纯色的牛羊,那马的毛色应该与祭祀礼仪有关。所以我认为白颠马应该是表示主人身份的一种马。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主人到底是什么人。我们来看三四句。我没看到君子呢,但是我看到寺人了。什么是寺人呢?就是宦官,那既然君子的仆人是宦官,君子当然是国君。在我们的印象中,宦官有点贬义,但本诗却用令来形容他。令是美善的意思。可见这宦官乃是贤良之人。古代一车三...
Published 03/08/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25篇,采苓。苓就是甘草。他既是药材又是菜蔬。所以先民们才会去采摘。下面我们来通读全诗。采苓采苓,首阳之巅。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一章)采苦采苦,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二章)采葑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三章)这仍然是一篇标准的重章叠句。我们先来看每一章的头两句。这里交代了地点,首阳山,在山西永济。又交代了事件,采野菜,苓苦葑在古代都是人们经常食用的。而这恰恰就是创作的环境,也就是说作者是采摘菜蔬的人,他是一边采摘,一边唱歌的。他唱的是什么呢?我们来看每一张的34句。为言,为是做是造,为言并不是发言,而且本来没有而生造出来的言语,那就是谣言,谎言。人之为言,即那些造谣的人,说谎的人。中心语是人,而不是为言。这个一定要注意。无信无与无从,你要是信了他的话,你就会和他交往,你和他交往之后,你就会听从他。这是三个明显的过程。无就是勿,就是不要,作者说,这三样你都要避免。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五六句。作者说这样的人你要远离他,你...
Published 03/06/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24篇。葛生。这是以作品的头两个字作为标题的。葛就是葛藤。我们先来通读全诗。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一章)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二章)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三章)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四章)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五章)当我们读完一遍,可能就已经了解了,这是作者为爱人的死而创作的一篇悼念诗。我之前说过,解读诗经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诗经的章节打破,进行重构。这样我们可以将分散在各章的同类信息进行整合。从而更完整的掌握这些信息。对于本诗,我们也是如此。你看本诗的前三章,每章第3句都是予美亡此。意思是我的美人,我的爱人死在了这里。从郑玄开始,很多人都将这句话理解为我爱的人不在此处,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我们透过后面的诗文可以知晓。既然说了我爱的人死在了这里,那这里是哪里呢?前面一二句就是对这里的刻画。这里的域是墓地的意思,野和域对应,表明墓地在野外。楚和棘都是树木,葛和蔹都是蔓生植物。可见野外墓地上有楚和棘等树木,树上和地面上爬满了蔓生植物。第3章的前两句与前两张不同,刻...
Published 03/05/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23篇。有杕之杜。杜是杜梨树。杕是树木独立的样子。题目的意思是一颗孤零零的杜梨树。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呢?我们先来通读全诗。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一章)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二章)我们先来看每一章的前两句。说在道路的左边,有一颗孤零零的杜梨树。在一个人的视线里,一棵树只能在一个方位,所以道周指的也是道左。道周就是道旁,但是没有交代方位。我们后面还要学习一个在路边等人的诗,其中有一句是顾瞻周道,周道就是道周,就是在道旁眺望。这是作者眼中所见。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三四两句。说的是那个君子呀,到底肯不肯来我这里呢?作者站在路边,想着别人肯不肯来,显然是自己在道旁焦急地等候消息。等待者眼中,道旁那株孤零零的树木似乎就像他一样在等待着。所以这头两句既是赋又是兴。最后两句说。我特别认可他,该为他准备什么饮食呢。中心就是心中。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知晓君子和作者的关系,我们也就没有办法知道好字到底应该如何解释。如果这是男女关系,好就是喜欢。如果这是统治者对贤才的渴求,好就是重视。当然可能还有其...
Published 03/02/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22篇,无衣。这个太简单了,但是就是这么奇怪,仍然有争议,我们先来通读全诗。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作者说,难道我没衣服吗?这是反问,其实是有。他接着说,就是一下穿7件,也比不上穿你的衣服。子的衣服好在哪儿了?有三个好处,安吉燠。燠是暖和的意思,这个好处我可以理解。吉是吉祥吗?安是安全吗?按正常思维那应该不是。从甲骨文看,吉的本意是善實堅固。也就是又好看又结实。这样理解就通顺了。安与前两个字并列,可见他是衣服的又一个好处,所以应该是安适。当然这只是理解的一个角度。如果把安理解我为安宁安静的话,可能这诗歌背后的故事就更加的曲折,比如说可能他妻子死了,这是丈夫对妻子的思念,就像咱们学过的绿衣一样。那从诗歌的情感出发,我当然是更愿意这样去理解。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Published 03/01/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21篇,鸨羽。鸨是一种鸟,至于说是什么鸟,我也不太清楚,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查诗经动植物图鉴。那这是一篇什么样的作品呢?我们先来通读全诗。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这也是典型的重章叠句。我们先看头两句。肃肃是鸟拍打翅膀的声音。羽翼是鸟的翅膀。一个行字则表明,这不是一只鸟,而是一群鸟。鸟落在树上叫集。两句是说,成群的鸟落在茂盛的树木上。当然树木有很多种,包括栩,就是栎树,棘,就是酸枣树,以及桑树。这显然是作者眼中所见。以前跟大家说过,赋同时可能也是兴。那这两句是不是呢?我们得看后面三四两句。三四两句写到,官府的差役没有终止,我无法种植粮食。靡盬是没有止息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出,本诗的作者是一个农民。前面刚说鸟还可以落在树上休息,这里又说人不得休息,显然前面的赋也有比兴的功用。我们再来看第5句。我的父母吃什么呢?这是承接着第4句而来的。读到此处,我们能够了解,此时的社会...
Published 02/28/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20篇,羔裘。研究者多认为这是一篇讽刺批判的诗,我却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先来通读全诗。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全诗一共两章,每章4句。我想对任何人而言,都能够一眼看出第1句,第3句,第4句的意思。第1句是写一个人的服饰。第三四句的意思是,难道没有别人吗?当然不是。只是我只喜欢你。我们之前学过叔于田,其中有岂无居人?不如叔也之句,两者对比,你就会发现他们非常相似。显然这是一个女子对他爱人的表白,则第1句的服饰,就是他心中男子的服饰。古代只有贵族男子才穿羔裘,豹祛和豹褎是羔裘上镶的边。现在的难点在第2句,自我人居居,自我人究究。首先什么是我人呢?我乃亲切语,诗经中有“我友”、“我诸姑”、“我甥”、“我良人”、“我农夫”、“我人”、“我公”等语,都是在强调与自己关系密切时才加上。另外我们都学过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婴宁,最后他用了一句“我婴宁”,我们在分析的时候专门指出,这是蒲松龄对自己所创造的这个人物的极端喜爱的表现。同样在这里的我人,就是主人公口中的我的人。我人不是我,我们以前说过岂无令人,令人指...
Published 02/26/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19篇,杕杜。杕是树木独立的样子。杜是杜梨树。杕杜就是一颗孤零零的杜梨树。那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我们先来通读全诗。有杕之杜,其叶湑々。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我在读的时候,大家可能感觉到了,我对前5句的断句,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是23组合,而是32组合。我不懂先秦古音,这样读是不是符合韵律,我还没有去考察。我只是从诗意的感觉上进行的。...
Published 02/24/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18篇,绸缪。我们大家都听过未雨绸缪。这是一个恶鸟对小鸟说的话,意思是说,要趁着天没下雨,你把我的窝绑的严严实实的。绸缪就是紧密缠缚的意思。我们来看这篇作品。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这仍然是重章叠句,我们先看每张的第1句。讲的是眼前有一捆一捆的柴草。很多人认为,古人以此作火把,照明用。我也倾向于此。然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上没有点火把的必要,除非有特殊的事情。那么古人有什么事情要在晚上做呢?婚礼。最初的婚并没有女字旁。他表明古人的婚礼是在黄昏时分开始的。那么如此理解第1句,准确吗?我们再往下,看每章的第2句。三星指参宿,也就是猎户座其中的三颗星,这三颗星很明亮,并排成一线,很好辨识。这三颗星在冬季到初夏的时候出现在南部天空。而我们以前不止一次的说过,古人结婚大多在冬季农闲时分,最多也不会超过仲春之月。这段时期你总能够看到参宿。然则今天晚上到底是冬、春、还是初夏呢?我先讲一下参宿的位置...
Published 02/21/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17篇,椒聊。椒就是花椒,这里指花椒树。聊,有人说是语助词,有人说是成串的果实,我认为它是弯曲的枝条。尔雅云:‘朻者,聊’,这里的朻就是樛木的樛。而樛正是弯曲的枝条的意思。所以椒聊就是花椒树的枝条弯曲向下。我们先来通读全诗。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这仍然是重章叠句,我们先来看每一章的头两句。说的是弯曲的花椒树上长满了花椒,把它采摘下来,一升一升的,一捧一捧的。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三四句。说的是这个辣椒籽长得特别大,而且果实饱满,笃的意思是厚实,这里指果实饱满。前4句关注的都是采摘下来的花椒籽,我们再来看每一章的五六句。说的是花椒树啊,枝条弯曲,它的枝条啊,非常长。显然,这里讲的是远望的花椒树。前后结合,一幅采摘花椒的劳动场面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本篇作品和之前学过的芣苢,都是在表现采摘的劳动场面。然而从古到今的人,却把他理解的面目全非。有说是讽刺晋昭公的。有说是赞美士大夫妻子的。有说是赞美宗族繁衍的。有说是赞晋国忠臣不依附曲沃桓叔的。有说是赞美曲沃桓叔的。有说是祈子求...
Published 02/19/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16篇,扬之水。此前我们已经讲过两篇扬之水了。诗题的意思是激扬的河水。那么这一篇的主旨是什么呢?我们先来通读全诗。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我们先看每一章的头两句。激扬的河水,水中的白石,鲜明洁白。这样的景色首先是作者创作的环境。那么有没有比兴呢?这得等我们分析完全篇的主旨后再分析。我们再往下看,因为第3章与前两章稍有不同,所以我们先看前两章的三四句。第3句是对衣服的描写,白色的上衣,红色的领子,绣是什么呢?鲁诗作绡,齐诗作宵。所以这个绣应该是绡的假借字。绡是生丝。这样,第三句就从衣服的颜色和质地两方面进行了描写。我不止一次的强调,重章叠句的作品,经常是彼此互文,起到补充或者限制的作用。这是我们学习诗经的一种常用方法 。...
Published 02/17/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15篇,山有枢。枢纽的枢应读作藲,指刺榆。我们先来通读全诗。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我们先来看每一章的前2句。说的是山上有某些树,洼地里有某些树。这显然是以比兴开篇。可是很多人,包括毛传,也搞不清这种比兴的关系。其实这个关系很明显。山上的树不长在洼地里,洼地的树不长在山上。他们是各得其所。作者用他们起兴,就是用自然的现象来对比人生,人和物的关系也得是各得其所。我们再看每一章的3456句。说。你有衣裳,有车马,有庭院,有钟鼓,有酒食,有音乐。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呢?就是让人享受的。如果你能充分的享用他们,他们就是各得其所,反之他们就不得其所。这些事物本该像那各种树木一样得其所,然而事实是。他有好衣服却不舍得穿,有车马却闲置,有庭院却不洒扫干净,有钟鼓却不敲打,有酒食音乐却不享用。作者在前两章只讲了不享用的事实,在第3章稍微有些变化,更明确指出作者的态度...
Published 02/14/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14篇,蟋蟀。豳风七月。有一句描写蟋蟀的话:7月在野,8月在宇,9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是古人对蟋蟀生活习性的认识,所以当我们在诗经中遇见蟋蟀时,一定要及时的想起这一句。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下面我们先来通读全诗。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这也是典型的重章叠句。我们先来看每一章的前两句。蟋蟀九月份在堂,这里的月份用的是夏历,9月是周历的十一月,这个时候正是岁末,所谓岁聿其莫。这一年就要过去了,所谓岁聿其逝。到年根儿底了,行役之人也该休息休息了,所谓役车其休。为什么只强调役车呢?显然作者是乘坐役车行役之人。我们再看每一章的三四句。作者说如今我很不高兴,因为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和我很不高兴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呢?我们在解读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去填补诗人省略的地方。本诗怎么填补呢?从上下文看,作者的意思显然是到了岁...
Published 02/13/22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讲诗经的第113篇。硕鼠。硕就是大,硕鼠就是大老鼠。这是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我们从小就学过。他讲的是农民不堪残酷的剥削,幻想到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诗歌的大意我们都能够理解。不过还是有一些细微之处,需要我们仔细揣摩。我们先来通读全诗。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我们先看每一章的前4句。农民说: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粮食了。我养了你三年了,你却完全不顾及我,何曾感激过我,何曾慰劳过我。在这4句中有两个地方需要强调。第一,三岁贯汝的贯。这是对老鼠说的,那么有些人将贯理解为侍奉、养活,你觉得准确吗?贯字《鲁诗》作“宦”,“宦”、“豢”同音,“豢”,喂养之意。所以三岁贯汝就是三岁豢汝。第2个地方,三岁。有人说这就是虚数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如果你了解春秋及以前的农业生产,恐怕你就不会这样理解。早期农业实行的是撂荒农作制度,一块土地连续耕种几年之后,地...
Published 02/11/22